缨笏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冠带和手板。亦借指官吏。
《文选·颜延之<皇太子释奠会作诗>》:“缨笏匝序,巾卷充街。” 李善 注:“缨笏,垂缨秉笏也,皆朝臣之服,故举服以明人。” 清 陈康祺 《燕下乡脞录》卷一:“讲解移晷,缨笏塞巷,巾卷充街,莫不倾听忘倦。” 清 唐孙华 《次韵酬宫恕堂》:“落落餘数子,趋朝繫缨笏。”
引证解释
⒈ 冠带和手板。亦借指官吏。
引《文选·颜延之<皇太子释奠会作诗>》:“缨笏匝序,巾卷充街。”
李善注:“缨笏,垂缨秉笏也,皆朝臣之服,故举服以明人。”
清陈康祺《燕下乡脞录》卷一:“讲解移晷,缨笏塞巷,巾卷充街,莫不倾听忘倦。”
清唐孙华《次韵酬宫恕堂》:“落落餘数子,趋朝繫缨笏。”
缨笏的网络释义
缨笏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糸,婴声。本义:系在脖子上的帽带)
(2) 同本义
缨,冠系也。——《说文》
鲜冠组缨,绛衣博袍。——《墨子·公孟》
正冠而缨绝。——《庄子·让王》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楚辞·渔父》
戴朱缨宝饰之帽。——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3) 又如:缨冠(把帽带连同帽子一齐加于头上。形容极为急迫,来不及整束)
(4) 彩带,古代女子许嫁时所佩 。亦用以系香囊。如:缨徽(妇女所佩的香囊)
(5) 套马的革带,驾车用。引申指绳索
咸龙旂而繁缨。——张衡《东京赋》。 薛注:“缨,马鞅也。”
鞶厉游缨。——《左传·桓公二年》。注:“缨,在马膺前如索帬。”
以缨拾矢可也。——《礼记·曲礼下》。注:“缨,缨卷也。”
(6) 又如:缨缴(被系有绳子的箭所射中);缨铰(捆绑人的绳子与枷锁。比喻拘限)
(7) 丝、线等做成的穗状饰物 。如:红缨;帽缨;缨佩(以缨纽为佩饰);缨蕤(帽子的垂饰);缨徽(妇女所佩带的香囊)
动词
(1) 缠绕、系牵。通“婴”
而不缨垢氛。——谢灵运《述祖德》。 李善注:“缨,绕也。”
(2) 又如:缨情(犹系心)
(3) 遭受 。如:缨缴(中箭。缴(
):箭上的丝绳。借指箭)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竹,勿声。本义:古代朝见时大臣所执的竹板,用以记事)
(2) 手板
(3) 笏板。古代君臣在朝廷上相见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按品第分别用玉、象牙或竹制成,以为指画及记事之用
笏,礼玉藻。笏天子以球王;诸侯以象,大夫以鱼须文竹、士竹、本象可也。——《说文》
荐笏言于卿士。——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曳笏却立。
持一象笏互。——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4) 又如:笏击(用笏板扑击);笏囊(盛笏板的袋子);笏帛(盛笏的袋);笏板(即笏,手板)
(5) 旧时戏班用来写戏目供人点戏用的手板也称“笏”
只见一个掌班拿着一本戏单,一个牙笏。——《红楼梦》
(6) 金银的计算单位。铸金银成笏形,一枚为一笏
众情危惧,共请主人,愿以白金十笏赎之。——五代· 刘崇远《金华子杂编》
(7) 指成锭的东西
禧乃检箧中,得笔二管、墨一笏赠之。—— 清· 温睿临《南疆逸史》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陆丰腔] wut7 [客英字典] fut7 vut7 [台湾四县腔] fut7 wut7 [客语拼音字汇] fud5 [海陆丰腔] fut7 wut7 [梅县腔] fut7 [宝安腔] fut7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忽 | 呼骨 | 曉 | 沒 | 入聲 | 月 | 合口一等 | 臻 | 魂 | xuət | huot/xuo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