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缨伏剑

jié yīng fú jiàn [jie ying fu jian]
注音 ㄐ一ㄝˊ 一ㄥ ㄈㄨˊ ㄐ一ㄢˋ
词性 成语

词语释义

王陵为汉将。项羽取陵母﹐欲以招陵。有汉使来﹐陵母见之﹐谓曰﹕愿告吾儿﹐汉王长者﹐必得天下﹐子谨事之﹐无有二志﹐妾以死送使者。遂伏剑而死。项王怒﹐烹陵母。后陵卒从汉王定天下﹐封为安国侯。事见《汉书.王陵传》。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哀公十五年》:“子路曰:‘君子死,冠不免。’结缨而死。”

成语用法

结缨伏剑作谓语、宾语、状语;用于处事。

汉字详情

jié,jiē [jie]
部首: 332
笔画: 9
五笔: XFKG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多用男性
仓颉: VMGR
四角: 24161

详细解释

jiē

动词

植物生长果实 。如:结瓜;开花结果

形容词

(1) 坚硬;牢固 。如:地很结

(2) 健壮 。如:结实

(3) 另见 jié

jié

名词

(1) 用绳、线、皮条等绾成的疙瘩 。如:解结;蝴蝶结;装饰结

(2) 旧时向官府承担责任或承认了结的书面的字据 。如:保结;具结;印结;甘结;结状(旧时向官府出具的表示证明、担保或了结的文书)

(3) 关键

诚信者,天下之结也。——《管子》

(4) 被联结的状态 。如:生长结;p-n结

(5) 通“髻”。总发,挽发而结之于顶

激楚之结,独秀先些。——《楚辞·招魂》

程郑山东迁虏也,亦治铸,贾魋结民,富埒卓氏。——《汉书·货殖传》

两人皆胡服椎结。——《汉书·李陵传》

形容词

(1) 比喻心情烦闷,心里有结

意有所郁结。——司马迁《报任安书》

(2) 牢固

今疾已结,促去可得与家相见,五日卒。——陈寿《三国志》

(3) 另见 jiē

英文翻译

knot, tie; join, connect

方言集汇

◎ 粤语:git3

宋本广韵

yīng [ying]
部首: 332
笔画: 14
五笔: XMMV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多用女性
仓颉: VMBOV
四角: 27144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糸,婴声。本义:系在脖子上的帽带)

(2) 同本义

缨,冠系也。——《说文》

鲜冠组缨,绛衣博袍。——《墨子·公孟》

正冠而缨绝。——《庄子·让王》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楚辞·渔父》

戴朱缨宝饰之帽。——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3) 又如:缨冠(把帽带连同帽子一齐加于头上。形容极为急迫,来不及整束)

(4) 彩带,古代女子许嫁时所佩 。亦用以系香囊。如:缨徽(妇女所佩的香囊)

(5) 套马的革带,驾车用。引申指绳索

咸龙旂而繁缨。——张衡《东京赋》。 薛注:“缨,马鞅也。”

鞶厉游缨。——《左传·桓公二年》。注:“缨,在马膺前如索帬。”

以缨拾矢可也。——《礼记·曲礼下》。注:“缨,缨卷也。”

(6) 又如:缨缴(被系有绳子的箭所射中);缨铰(捆绑人的绳子与枷锁。比喻拘限)

(7) 丝、线等做成的穗状饰物 。如:红缨;帽缨;缨佩(以缨纽为佩饰);缨蕤(帽子的垂饰);缨徽(妇女所佩带的香囊)

动词

(1) 缠绕、系牵。通“婴”

而不缨垢氛。——谢灵运《述祖德》。 李善注:“缨,绕也。”

(2) 又如:缨情(犹系心)

(3) 遭受 。如:缨缴(中箭。缴( zhuó):箭上的丝绳。借指箭)

英文翻译

a chin strap; tassel; to annoy, bother

方言集汇

◎ 粤语:jing1

宋本广韵

[fu]
部首: 221
笔画: 6
五笔: WD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OIK
四角: 23284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人,从犬。意思是:人如狗那样地匍伏着。本义:俯伏;趴下)

(2) 同本义

伏,司也。——《说文》

伏瘞亦如之。——《周礼·犬人》。司农注:“课伏犬以王车轹之。”

伏,覆也。——《释名·释姿容》

寝毋伏。——《礼记·曲礼上》

雌鸡伏子。——《汉书·五行志中之上》

楚子伏己而盐其脑。——《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一府中皆漝伏,莫敢起。——《史记·项羽本纪》

庑下一生伏案卧。——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及敌枪再击,寨中人又鹜伏矣。——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3) 又如:伏尸(倒在地上的尸体,多指杀死);伏肉(死尸的肉);伏地(俯伏在地上);伏虎;伏奏(俯伏上奏);伏候(俯伏等候)

(4) 身体前倾靠在物体上

(5) 又如:伏轼(乘车。也作“扶轼”。轼:车厢前面的横木扶手);伏惟(俯伏思惟,常用于书信中的敬词)

(6) 潜藏;埋伏

伏,藏也。——《广雅》

福兮祸所伏。——《老子》

物莫伏于蠱。——《国语·晋语》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左传·庄公十年》

入武关, 秦伏兵绝其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7) 又如:伏莽(藏匿在丛林中的盗匪);伏道(暗藏的地道);伏龙(潜伏的龙;灶神);伏戎(埋伏军队或刺客);伏甲(埋伏武士或军队);伏弩(埋伏弓箭手)

(8) 通“服”。屈服,顺从。承认罪行或失败

许既伏其罪矣。——《左传·隐公十一年》

骑皆伏曰:“如大王言!”——《史记·项羽本纪》

这个苏小卿怎肯伏低。——明· 贾仲名《对玉梳》

(9) 又如:伏老(自认年龄老,精力衰退);伏死(甘愿舍弃生命);伏低(承认自己的地位低下而向别人屈服);伏礼(伏不是。认错);伏从(服从);伏辜(服罪)

(10) 通“服”。佩服,信服

其所临莅,莫不肌栗慴伏。——《文选·王褒·四子讲德论》

族弟刘璋,再拜致书于 玄德宗兄将军麾下,久伏电天。——《三国演义》

(11) 又如:伏伏腊腊(极其顺服的样子)

(12) 低下去 。如:此起彼伏;伏落(低头,屈服)

(13) 降伏,制伏 。如:降龙伏虎;伏魔;伏魅(降伏鬼怪;亦指打败敌人)

(14) 通“服”。从事

谁谓伏事浅,契阔逾三年。——陆机《为吴王郎中时从梁陈作一首》

(15) 又如:伏术(从事学术工作)

(16) 通“服”。保持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楚辞·离骚》

名词

(1) 伏天;伏日。指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至立秋后第二个庚日前一天止的一段时间,分为初伏、中伏、末伏,统称三伏,相当于阳历七月中旬至八月下旬

大人,如今是三伏天天道…天降三尺瑞雪遮掩了窦娥尸首。——元· 关汉卿《窦娥冤》

(2) 又如:入伏(进入伏天);头伏(初伏);数伏(进入伏天);歇伏(在伏天停工休息)

(3) 电势差和电压单位“伏特”的简称

(4) 居处

寡君越在草莽,未获所伏。——《左传》

英文翻译

crouch, crawl, lie hidden, conceal

方言集汇

◎ 粤语:buk6 fuk6
◎ 客家话:[海陆丰腔] fuk8 buk8 [客语拼音字汇] fug6 pug6 [沙头角腔] fuk8 puk8 [陆丰腔] fuk7 [梅县腔] fuk8 [台湾四县腔] fuk8 buk8 [客英字典] fuk8 [宝安腔] fuk8 | puk8 [东莞腔] fuk8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四十九宥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扶富去聲開口三等bʰĭəubiuh/biow
jiàn [jian]
部首: 208
笔画: 9
五笔: WGIJ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OMLN
四角: 82100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刀,佥( qiān)声。本义:古代兵器。长刃两面,中间有脊,短柄)

(2) 同本义

劒,人所带兵也。——《说文》。注:“今之匕首。”

昔葛卢之山发而出金, 蚩尤受而制之为剑。——《管子》

负剑辟咡诏之。——《礼记·曲礼》

剑寒花不落,弓晓月逾明。——虞世南《从军行》

(3) 又如:剑锷(剑的锋刃);剑首(剑环。用玉或金属制成,上面镂刻有花纹);剑气(剑的光芒;比喻人的声望)

(4) 剑术 。如:剑士(剑术高明的人);剑仙(精于剑术的仙人)

动词

(1) 以剑杀人

剑斩虞常。—— 东汉· 班固《汉书·李广苏建传》

有司马叔持者,白日于都市手剑父仇。—— 潘岳《马穫督诔序》

(2) 挟在胁下

回顾乳者剑汝而立于旁。——宋· 欧阳修《泷冈阡表》

英文翻译

sword, dagger, saber

方言集汇

◎ 粤语:gim3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