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结束语
(1) 一篇文章或论说(如演说)的结束部分;对论点作的最后的通常是正式的总结(如在讲话中)
词语解释
基本解释
文章或正式讲话末了带有总结性的一段话。
词语来源
该词语来源于人们的生产生活。
词语简介
[peroration] 一篇文章或论说(如演说)的结束部分;对论点作的最后的通常是正式的总结(如在讲话中)
词语造句
1、很好——当女士们自认为在一场争论中是正确的,而且需要你住嘴的时候,她们会用这个词作为结束语。
2、本书用生动的图片和新鲜的思维揭示了东西方之间的认知差异,本书以作者的关于世界的未来的问题作为结束语。
3、每部分的末尾都对两种环境的主要差异作了总结,我将在结束语中总结从使用这两种环境中获得的学习经验。
4、艾略特曾说过一句话,我认为很适合用来做此行的结束语。
5、结束语一节概况了我们现在正努力要实现的各种增强以使这种特性更易于将来使用。
6、参阅本文“结束语”小节寻找答案。
7、他以一个为生存而挣扎着的家庭中备受关爱的自闭症儿子的故事作为这个长篇的结束语。
8、总结与结束语对面向服务的方法进行了简单的总结。
9、重新阅读上一篇UBL文章的结束语,我发现大部分观点仍然适用。
10、作为结束语,请允许我向你们表示感谢,感谢你们为人类服务奉献出的聪明才智。
11、最后,结束语和参考文献部分概述了本文的内容并提供了指向更多材料的一些链接。
12、让我用开始时谈到的博鳌亚洲论坛在促进区域合作中的作用的思想作为结束语。
13、在过去的30年里,他的让他的结束语成为了电视史上被观看最多的节目。
14、结束语中将在理论上对这些特性进行简要的讨论。
15、然而玛丽·爱丽丝却一直阴魂不散地为超过150集的结束语说教,全然不顾她的昔日好友早已把她抛之脑后的事实。
16、在结束语后面用逗号。
17、达夫老师应该用上结束语,而且要用足够的标点符号。但是由于缺少主题,使得态度少了点诚意。
18、就让我引用马丁路德金的话来作为结束语吧。
19、只有到最后的银幕结束语的时候,才解释了结局如何演变。
20、“电话交谈中开场白和结束语之间有着本质的不同”朱丽叶.吉伦,作为兰开斯特大学数字文学讲师,这样解释说。
21、不管哪种情况,主要的好处是验证代码的高层目标(换句话说,正确突出显示标题和结束语)。
22、对于克鲁格曼博士专栏的结束语,我非常认同,“后续举措要看政治家们的了,”这足以动摇我的信心。
23、福山以一段发人深省的话作为《政治秩序的起源》结束语。
24、结束语部分指出我国第三部门在独立发展和规范运作方面还有很长一段路程要走。
25、结束语中也要加上提倡学习的意思。
26、以下哪几个结束语是正确的?
27、文章分为前言、正文和结束语三个部分。
结束语的国语词典
文章或谈话末尾,用来总结的话。
结束语的网络释义
结束语
结束语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jiē
动词
植物生长果实 。如:结瓜;开花结果
形容词
(1) 坚硬;牢固 。如:地很结
(2) 健壮 。如:结实
(3) 另见
jié
名词
(1) 用绳、线、皮条等绾成的疙瘩 。如:解结;蝴蝶结;装饰结
(2) 旧时向官府承担责任或承认了结的书面的字据 。如:保结;具结;印结;甘结;结状(旧时向官府出具的表示证明、担保或了结的文书)
(3) 关键
诚信者,天下之结也。——《管子》
(4) 被联结的状态 。如:生长结;p-n结
(5) 通“髻”。总发,挽发而结之于顶
激楚之结,独秀先些。——《楚辞·招魂》
程郑山东迁虏也,亦治铸,贾魋结民,富埒卓氏。——《汉书·货殖传》
两人皆胡服椎结。——《汉书·李陵传》
形容词
(1) 比喻心情烦闷,心里有结
意有所郁结。——司马迁《报任安书》
(2) 牢固
今疾已结,促去可得与家相见,五日卒。——陈寿《三国志》
(3)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囗(
)木。在木上加圈,象用绳索把木柴捆起来。本义:捆绑)(2) 同本义
束,缚也。——《说文》
束帛戋戋。——《易·贲》。子夏传:“五匹为束。”
束帛俪皮。——《仪礼·士冠礼》。注:“十端也。”
贿荀偃束锦。——《左传·襄公十九年》
入束矢于朝。——《周礼·大司寇》
自行束脩以上。——《论语》
墙有茨,不可束也。——《诗·鄘风·墙有茨》
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3) 又如:束刃(捆扎兵器);束刍(捆成一束的干草);束戈卷甲(捆起兵器甲胄。谓缴械投降);束手(捆绑双手);束火,束炬(扎火把);束手束脚(捆住手脚。形容胆子小,顾虑多);束竹(捆成束的竹子);束杖(捆起来的刑具);束载(捆物装车)
(4) 约束;限制
强自取柱,柔自取束。——《荀子·劝学》
空名束壮士。——李白《留别广陵诸公》
(5) 又如:检束(检点约束);束累(约束牵累);束躬(约束自己,检点);束约(管束;控制);束持(约束持重);束制(约束克制)
(6) 收拾;整理
去者束装以待期,妻子鹤望而计日。——《三国志》注
(7) 又如:束甲(卷起盔甲,轻装急进。表示要决一死战);束箧(收拾行装);束兵秣马(整顿军队,喂饱战马,形容准备战斗);束囊(收拾行装);束担(收拾行李)
(8) 搁置
束书不观,游谈无根。——苏轼《李氏山房藏书记》
(9) ∶姓
量词
(1) 把,小捆
生刍(草)一束。——《诗·小雅·白驹》
(2) 又如:一束花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suk7 sok7 cuk7 [梅县腔] chuk7 [海陆丰腔] suk7 sok7 chuk7 [客英字典] chuk7 suk7 [陆丰腔] zo3 [东莞腔] cuk7 [沙头角腔] cuk7 [客语拼音字汇] cug5 sug5 [宝安腔] cuk7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束 | 書玉 | 書 | 燭 | 入聲 | 沃 | 開口三等 | 通 | 鍾 | ɕĭwok | sjyuk/sjvk |
详细解释
yǔ
动词
(1) (形声。从言,吾声。本义:谈论;议论;辩论)
(2) 同本义
语,论也。——《说文》
于时语语。——《诗·大雅·公刘》。传:“论难曰语。”
旦日,卒中往往语。——《史记》
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
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庄子·秋水》
(3) 又如:语怪(谈论怪物);语冰(谈论冰);语议(言谈议论)
(4) 交谈,说话
语,言也。——《广雅》
语使能也。——《礼记·文王世子》。注:“语,言也。”
(5) 又
既歌而语。
可与晤语。——《诗·陈风·东门之池》
笑语卒获。——《诗·小雅·楚茨》
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庄子·秋水》
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史记·陈涉世家》
食不语,寝不言。——《论语·乡党》
乃向西北奋头,喃喃细语。——《北史》
(6) 又如:语涩(说话艰难,不流利);语薄言轻(语言轻薄;说话轻佻,不稳重);语吐珠玑(说话、语言像珠玑般优美);语不间歇;语冰(比喻人的识量受到时、地所拘束,见识不广);语语(语其所当语。即说所该说的话)
(7) 鸟兽虫类鸣叫
君裙香暖金泥凤,画梁语燕惊残梦。——前蜀· 牛峤《菩萨蛮》
(8) 又如:语风(在风中鸣叫);语燕(会说话的燕子);语鸟(会说话的鸟);语关关(形容鸟儿鸣叫之声)
名词
(1) 说的话
张胜闻之,恐前语发。——《汉书·李广苏建传》
语曰:“唇亡则齿寒。”——《谷梁传·僖公二年》
齐君之语偷。——《左传·文公十七年》
(2) 又如:语体诗(用口语写的诗);语话(话语;言语);土语(土话);评语(评论的话)
(3) 特指谚语、古语或成语 。如:语例(用语的惯例);口头语;熟语;韵语;妙语;俚语;豪语
(4) 词语
为人性僻躭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唐· 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5) 又如:语惊四座;语泄(密语外泄);语义(也称词义。指词语的意义);语妙天下(言语精妙,无人可及)
(6) 语言
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 齐语也。——《孟子·滕文公下》
(7) 又如:语支(语言学。依谱系分类法分出的比语族小的语言系统);语言文字(语言学与文字学的合称);语简意赅(语言简练,意思完备);语学(研究言语、文字的性质及用法的学问)
(8) 用以示意的动作或信号 。如:目语;手语;灯语
(9) 语法学科用来表示句子成人的术语 。如:主语;谓语;宾语、表语、状语
(10) 另见
yù
动词
(1) 告诉,使知道
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左传·隐公元年》
吾语女。——《论语·阳货》
若引其许,若至,语人。——《三国志·方使传》
夫语妻曰:“为王作剑,三年乃成…往必杀我。”——晋· 干宝《搜神记》
贫者语于富者曰…——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2) 又如:语言(告诉);语其友;不以语人
(3) 另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