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察

jiū chá [jiu cha]
繁体 糾察
注音 ㄐ一ㄡ ㄔㄚˊ
词性 动词

词语释义

纠察 jiūchá

(1) 维持公共治安的人

picket

词语解释

  1. 亦作“糺察”。举发督察。

    《后汉书·窦宪传》:“昔 永平 中,常令 阴党 、 阴博 、 邓叠 三人更相纠察,故诸豪戚莫敢犯法者。”《后汉书·清河孝王庆传》:“臣愚唯知言从事听,不甚有所糺察。” 宋 范仲淹 《上执政书》:“如得其人,糺察四方,絶斯民之寃,协先帝之志,岂无益乎!” 元 王子一 《误入桃源》第一折:“奉上帝勅命,遣临下界,纠察人间善恶。”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采薇翁》:“ 刘 喜之,於是纠察卒伍,有掠取妇女财物者,梟以示众。”

  2. 在群众活动中维持秩序。亦指维持秩序的人。

    杨朔 《昨日的临汾》:“因着混乱的状态,汉奸不曾捉住,一位纠察队员却被枪杀了。”

引证解释

⒈ 亦作“糺察”。

⒉ 举发督察。

《后汉书·窦宪传》:“昔永平中,常令阴党、阴博、邓叠三人更相纠察,故诸豪戚莫敢犯法者。”
《后汉书·清河孝王庆传》:“臣愚唯知言从事听,不甚有所糺察。”
宋范仲淹《上执政书》:“如得其人,糺察四方,絶斯民之寃,协先帝之志,岂无益乎!”
元王子一《误入桃源》第一折:“奉上帝勅命,遣临下界,纠察人间善恶。”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采薇翁》:“刘喜之,於是纠察卒伍,有掠取妇女财物者,梟以示众。”

⒊ 在群众活动中维持秩序。亦指维持秩序的人。

杨朔《昨日的临汾》:“因着混乱的状态,汉奸不曾捉住,一位纠察队员却被枪杀了。”

纠察的国语词典

纠举检察。

如:「他担任这次示威游行活动的纠察工作。」

纠察的网络释义

纠察

  • 纠察员属于军人。它的职责是监察军车,社会上其它车辆不在其管理范围之内。纠察员隶属于警备司令部。因为职责范围和分工不同,纠察员不会与交警发生冲突。如果军车违背交通规则,交警要将违规车辆交纠察(或部队相关部门)处理,不能擅自扣车、扣人或罚款。
  • 纠察的翻译

    英语: to maintain order, steward (policing a meeting)​
    德语: Streikposten aufstellen
    法语: faction

    纠察造句

    定是这厮盗了老君金丹,快着纠察灵官缉访这厮踪迹!
    台前幕后义工:协助宣传、筹备工作,游行当日接待、纠察、摄影、布置、急救、舞台监督……等。
    福州警备司令部纠察人员在二环路对过往军车进行检查。
    纠察人员,即使那些蛮横的群众集结去威吓他们,也不允许自己被激怒。
    工会的一些会员不想担任罢工纠察员。
    卒、将、帅、王、皇、追风使、纠察使、招讨使、巡察使、按察使。
    工会的纠察员本已信心动摇了,但还好他们的老婆,姐妹,女儿带来了新的希望与新的策略来帮助他们继续坚持下去。
    随后某军方机构出动纠察人员以及车辆,并持有该机构出具的证明,前往深圳市交警局要车。
    记者随北京卫戍区纠察人员检查军车号牌更换情况。
    今天在医院,大学,学校,飞机场和很多别的地方外面,你能看到纠察线,生气的抗议者挥着横幅标语和大喊大叫!
    他在学校大楼外担任纠察员。
    我们可以听到罢工纠察员有节奏的喊叫声。
    姜尚将此役中阵亡忠臣孝子,逢劫神仙,封了雷瘟火斗、列宿群星共计八部三百六十五位正神,归天庭统辖,分掌各司,按布周天,纠察人间善恶,检举三界功行。
    纠察员允许他们自己被激怒,尽管难控制的群众聚集起来欺凌他们。
    纠察人员,纵使那些蛮横的群众集结去威逼他们,也不准许本身被激怒。
    前日晚,武警纠察人员接报赶到后,查实此武警是个冒牌货。
    纠察人员介绍,真军牌牌照中间带有防伪线,牌照下方设置有防伪标志,而这台车所悬挂的车牌根本没有上述特征,属于假军牌,纠察人员当即对车辆予以暂扣。
    ,黄原对事向来不给凌渊留面子,有话便说,对他所犯的任何一个错误都要细细纠察,这也让凌渊心中极度反感,整日与黄原争论不休。
    二来这些经营者们警觉性甚高,会议营销进行时,远远派人把守“放风”,在纠察人员进到会场前,经营者就已将违规的产品和宣传资料隐藏或销毁,难以取证。
    纠察人员严格检查驾驶员证件。

    汉字详情

    jiū [jiu]
    部首: 332
    笔画: 5
    五笔: XNHH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多用男性
    仓颉: VMVL
    四角: 22100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糸( ),表示与线丝有关,丩( jiū)声。本义:三股的绳子)

    (2) 同本义

    纠,绳三合也。——《说文》。按,俗字作糺。单股曰纫,两股曰纠,三股曰纠,亦曰徽。”

    徽以纠墨。——扬雄《解嘲》

    (3) 又如:纠纆(绳索。纠,二合绳;纆,三合绳)

    (4) 姓

    动词

    (1) 缠绕

    其笠伊纠。——《诗·周颂·良耜》

    何异纠纆。——《汉书·贾谊传》。注:“绞也。”

    青纶竞纠。——郭璞《江赋》

    纠思心以为纕兮。——《楚辞·悲风歌》。注:“戾也。”

    横厉纠纷。——《后汉书·刘琨传》。注:“乱貌。”

    福与祸如纠缠。——《鶡冠子》

    (2) 又如:纠蓼(互相牵引);纠结(连结);纠纠(缠绕的样子);纠曲(纠结盘曲)

    (3) 纠集;集结

    纠合宗族于成周。——《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收离糺散。——《后汉书·荀彧传》。注:“合也。”

    纠合俊杰披奸猖。——王安石《开元行》

    (4) 又如:纠办(收集,备办);纠合(联络,联合);纠勒(聚集统率);纠会(会合);纠约(纠合约集)

    (5) 矫正

    以纠邦国。——《周礼·大司马》。注:“犹正也。”

    慢则纠之以猛。——《左传·昭公二十年》

    纠之以政。——《左传》

    (6) 又如:纠劾(审查,弹劾);纠举(纠正举发);纠谬(纠正错误);纠绳(纠正惩处);纠错(纠正错误)

    (7) 督察

    以五刑纠万民。——《周礼·大司寇》

    凡宫之纠禁。——《周礼·小宰》

    贪利纠譑之名。——《荀子·富国》

    (8) 又如:纠弹(纠察弹劾);纠案(检举监察);纠发(纠察举发);纠逖(督察惩治)

    (9) 检举

    纠之以政。——《左传·昭公六年》。注:“举也。”

    恐见纠擿。——《明史》

    访缉纠诘。——清· 方苞《狱中杂记》

    (10) 又如:纠拾(揭发检举);纠问(纠举问罪);纠发(举发);纠慝(惩处邪恶);纠驳(纠举驳正)

    (11) 拧 。如:纠他的脸

    英文翻译

    investigate, inspect

    方言集汇

    ◎ 粤语:gau2

    宋本广韵

    chá [cha]
    部首: 322
    笔画: 14
    五笔: PWFI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JBOF
    四角: 30901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宀( mián),祭声。本义:观察;仔细看)

    (2) 同本义

    察,复审也。——《说文》

    览察草木。——《楚辞·离骚》

    纤微皆审谓之察。——贾谊《道术》

    察其所以然。——《吕氏春秋·本味》

    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史记·魏公子列传》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宋· 苏轼《石钟山记》

    (3) 又如:观察(仔细察看客观事物或现象);觉察(发觉,看出来)

    (4) 明察,知晓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左传·庄公十年》

    故察己则可以人。——《吕氏春秋·察今》

    (5) 又如:察士(能明察事理的人);察议(察明情节而议定处分。通常指过失较轻者)

    (6) 调查;考察

    夫传言不可以不察。——《吕氏春秋·察传》

    (7) 又如:察勘(实地调查);察访(详细调查)

    (8) 分辨

    观物弗之察矣。——《礼记·礼器》。注:“犹分辨也。”

    视之可察 。——《淮南子·说林》。注:“别也。”

    尝百草之实,察酸苦之味。——《新语·道基》

    (9) 考察后予以推举,举荐

    乃察举吾弟。——《史记·刺客传》。索隐:“犹选之也。”

    察臣孝廉。——晋· 李密《陈情表》

    (10) 又如:察举(选举,选拔);察廉(举廉);察选(察举。选拔)

    形容词

    明显;精明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东方朔《答客难》

    英文翻译

    examine, investigate; notice

    方言集汇

    ◎ 粤语:caat3
    ◎ 客家话:[沙头角腔] cat7 [台湾四县腔] cat7 [梅县腔] cat7 [海陆丰腔] cat7 [客语拼音字汇] cad5 [陆丰腔] cat7 [客英字典] cat7 [宝安腔] cat7 [东莞腔] cat7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十四黠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纠察的同拼音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