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劾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亦作“糺劾”。举发弹劾。
《晋书·周处传》:“凡所纠劾,不避宠戚。”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涉务》:“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糺劾之。”《宋书·刘康祖传》:“前后屡被纠劾, 太祖 以勋臣子,每原贷之。” 宋 庞元英 《文昌杂录》卷一:“违是令者,执政官委御史臺弹奏,尚书已下,听长官糺劾以闻。”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四:“当 和珅 声势熏灼,举朝无一人敢于纠劾。”
引证解释
⒈ 亦作“糺劾”。举发弹劾。
引《晋书·周处传》:“凡所纠劾,不避宠戚。”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涉务》:“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糺劾之。”
《宋书·刘康祖传》:“前后屡被纠劾, 太祖以勋臣子,每原贷之。”
宋庞元英《文昌杂录》卷一:“违是令者,执政官委御史臺弹奏,尚书已下,听长官糺劾以闻。”
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四:“当和珅声势熏灼,举朝无一人敢于纠劾。”
纠劾的网络释义
纠劾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糸(
),表示与线丝有关,丩( )声。本义:三股的绳子)(2) 同本义
纠,绳三合也。——《说文》。按,俗字作糺。单股曰纫,两股曰纠,三股曰纠,亦曰徽。”
徽以纠墨。——扬雄《解嘲》
(3) 又如:纠纆(绳索。纠,二合绳;纆,三合绳)
(4) 姓
动词
(1) 缠绕
其笠伊纠。——《诗·周颂·良耜》
何异纠纆。——《汉书·贾谊传》。注:“绞也。”
青纶竞纠。——郭璞《江赋》
纠思心以为纕兮。——《楚辞·悲风歌》。注:“戾也。”
横厉纠纷。——《后汉书·刘琨传》。注:“乱貌。”
福与祸如纠缠。——《鶡冠子》
(2) 又如:纠蓼(互相牵引);纠结(连结);纠纠(缠绕的样子);纠曲(纠结盘曲)
(3) 纠集;集结
纠合宗族于成周。——《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收离糺散。——《后汉书·荀彧传》。注:“合也。”
纠合俊杰披奸猖。——王安石《开元行》
(4) 又如:纠办(收集,备办);纠合(联络,联合);纠勒(聚集统率);纠会(会合);纠约(纠合约集)
(5) 矫正
以纠邦国。——《周礼·大司马》。注:“犹正也。”
慢则纠之以猛。——《左传·昭公二十年》
纠之以政。——《左传》
(6) 又如:纠劾(审查,弹劾);纠举(纠正举发);纠谬(纠正错误);纠绳(纠正惩处);纠错(纠正错误)
(7) 督察
以五刑纠万民。——《周礼·大司寇》
凡宫之纠禁。——《周礼·小宰》
贪利纠譑之名。——《荀子·富国》
(8) 又如:纠弹(纠察弹劾);纠案(检举监察);纠发(纠察举发);纠逖(督察惩治)
(9) 检举
纠之以政。——《左传·昭公六年》。注:“举也。”
恐见纠擿。——《明史》
访缉纠诘。——清· 方苞《狱中杂记》
(10) 又如:纠拾(揭发检举);纠问(纠举问罪);纠发(举发);纠慝(惩处邪恶);纠驳(纠举驳正)
(11) 拧 。如:纠他的脸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力,亥声。本义:审理,判决)
(2) 同本义
劾,法有辜也。——《说文》
上其鞫劾文辞。——《书·吕刑》传
(3) 疏:“汉世问罪谓之鞫,断狱谓之劾。”
(4) 又如:劾死(判决死罪);劾治(审理治罪);劾按(审理核实罪状);劾捕(审查其罪,加以逮捕);劾验(审理查验)
(5) 检举揭发罪状
劾大不敬。——《汉书·李广苏建传》
遣其劾帅。——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齐康所劾。——《明史》
戴凤翔劾 瑞。
弹劾不避权贵。——《金史·雷渊传》
(6) 又如:弹劾;劾状(弹劾,举发罪状);劾奏(检举或弹劾其罪状)
名词
(1) 检举揭发的文书
滂睹时方艰,知意不行,因投劾去。——《后汉书》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het8 kai3 [台湾四县腔] het8 kai3 [梅县腔] het8 [客语拼音字汇] had5 hed6 [客英字典] het7 [宝安腔] het8
◎ 潮州话:何英4(黑),hêg4 (hek)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烗 | 苦戒 | 溪 | 皆開 | 去聲 | 卦 | 開口二等 | 皆 | 蟹 | khraih/qaey | kʰɐ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