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攝
词语释义
统领;总辖。
词语解释
引用解释
统领;总辖。《三国志·蜀志·张翼传》:“ 翼 曰:‘不然。吾以蛮夷蠢动,不称职故还耳。然代人未至,吾方临战场,当运粮积穀,为灭贼之资,岂可以黜退之故而废公家之务乎?’於是统摄不懈,代到乃发。”《周书·陆腾传》:“卿之武略已著遐邇,兵马镇防,皆当委卿统摄。”《旧唐书·郭子仪传》:“会 怀恩 暴死於 鸣沙 ,群虏无所统摄,遂许诺,乃遣首领 石野那 等入朝。”《朱子语类》卷一○七:“今之史官全无相统摄,每人各分一年去做。” 清 薛福成 《广西巡抚壮节邹公行状》:“当是时援兵数道集城外,诸将故等夷不相统摄,经略大军在 阳朔 ,隔贼不能进。”
統攝的网络释义
统摄
汉字详情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tung3 [陆丰腔] tung3 [台湾四县腔] tung3 [客英字典] tung3 [海陆丰腔] tung3 [梅县腔] tung3 [客语拼音字汇] tung3 [宝安腔] tung3 [东莞腔] tung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統 | 他綜 | 透 | 冬 | 去聲 | 宋 | 開口一等 | 通 | 冬 | tʰuoŋ | thuungh/thvnq |
详细解释
shè
動詞
(1) (形聲。從手,聶聲。本義:牽曳)
(2) 同本義
攝,引持也。——《説文》
攝車從之。——《左傳·襄公二十三年》
(3) 又如:攝力(引力);攝弓(張弓注矢作射撃準備);攝水(引水)
(4) 執;持
庭實皮,則攝之。——《禮記·聘禮》。注:“右手并執前足,左手并後足也。”
攝少馬兹。——《國語·吴語》
皆攝弓而馳,荷兵而走。——司馬相如《喻巴蜀檄》
(5) 又如:緊緊攝住娘的手指;攝守(掌管);攝知(執掌)
(6) 拘捕
攝少司馬兹與王士五人。——《國語·吴語》
(7) 輔助、佐助
朋友攸攝。——《詩·大雅·既醉》
攝,佐也。——《左傳·襄公三十一年》
(8) 吸引
磁石攝鐡,不攝鴻毛。——顧况《廣陵白沙大雲寺牌》
(9) 拍照
攝影紀盛游,或左亦或右。——鄭澤《壬子秋日鈍庵邀攝影像作詩奉呈》
(10) 假借爲“代”。代理,兼理
若王不與祭,則攝位。——《周禮·大宗伯》。注:“代行其祭祀。”
不書即位,攝之。——《左傳·隱公元年》
攝王位。——《禮記·明堂位》。疏:“代也。”
用助祭之服親迎,攝盛也。——《儀禮·士昏禮》注
羊舌鮒攝司馬。——《左傳·昭公十三年》
(11) 又如:攝行(代理執行);攝相(代理宰相);攝位(代理君主行事);攝行(代人處理職務);攝祚(攝政);攝職(代理官職);攝輔(攝政輔佐);攝領(代理);攝選(兼任吏部尚書)
(12) 上台階時提起長衣
予乃攝衣而上。——蘇、囌軾《後赤壁賦》
(13) 又如:攝齊(提起衣擺、襬)
(14) 治理 。如:攝事(治事,理事)
(15) 收斂,聚
攝緘縢(繩索),固扃鐍(鑰匙),一人之智力,不能勝天下欲得之者之衆。——清· 黄宗羲《原君》
(16) 又如:攝心(收斂心神);攝念,攝意(收斂心神);攝斂(聚集);攝想(聚精會神地思念)
(17) 整頓;整理
侯生攝敝衣冠,直上載公子上坐。——《史記·魏公子列傳》
(18) 又如:攝衣(整飭衣裝);攝衽(整飭衣襟);攝袂(整理衣袖)
(19) 管轄;統領 。如:攝下(統領部屬);攝統(統轄勇士)
(20) 控製 。如:攝持(護持;控製)
(21) 保養
動無死地,而謂之善攝生。——《韓非子·解老》
(22) 又如:攝護(保護);攝養(保養;養生)
(23) 借貸
冉子攝束帛乘馬而將之。——《禮記·檀弓》
(24) 夾,箝
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論語》
(25) 通“懾”。恐懼,威脅,使懾服
不然,則武震以攝威之。——《左傳·襄公十一年》
時屈時伸,弱柔如薄葦,非攝奪也。——《淮南子·汜論》
名詞
緣,邊 。如:攝服(有緣飾的衣服)
niè
(古漢語)
安靜;安定:“天下攝然,人安其生”。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hib5 liab5 ngiab5 [台湾四县腔] ngiap7 [客英字典] ngiap7 [陆丰腔] gniap7 [梅县腔] ngiap7 jap7 [东莞腔] ngiap7 [海陆丰腔] ngiap7 [宝安腔] ngiap7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攝 | 書涉 | 書 | 葉A | 入聲 | 葉 | 開口三等 | 咸 | 鹽A | ɕĭɛp | sje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