篝火狐鸣

gōu huǒ hú míng [ gou huo hu ming]
繁体 篝火狐鳴
注音 ㄍㄡ ㄏㄨㄛˇ ㄏㄨˊ ㄇ一ㄥˊ
词性 成语

词语释义

比喻谋划起事。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陈涉世家》:“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成语用法

篝火狐鸣联合式;作谓语;比喻策划起义。

引证解释

⒈ 原指秦末陈涉于竹笼中置火,学狐狸叫声,假托狐鬼之事,以发动群众起事。

《史记·陈涉世家》:“又閒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 大楚兴, 陈胜王。’”
后因以“篝火狐鸣”指图谋起义。 庞树柏《读陈涉世家》诗之二:“篝火狐鸣大泽中,沉沉伙涉志非雄。”

篝火狐鸣的国语词典

秦末陈胜欲举事,故意在夜晚时,把灯火放在庙宇的竹笼中,使其若隐若现,并装狐嗥的声音,使人以为神明显灵。见《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后比喻谋划起事或谣言惑众。

如:「夜半深山篝火狐鸣,往往使人疑神疑鬼。」

篝火狐鸣的网络释义

篝火狐鸣

  • 出至《史记·陈涉世家》:“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 翻译:夜里把火放在笼里,使隐隐约约像磷火,同时又发出狐狸的叫声。这是陈胜、吴广假托狐鬼之事以发动群众起义的故事。后用来比喻策划起义。
  • 篝火狐鸣造句

    当年陈胜吴广起义是利用人们的迷信思想而采取了篝火狐鸣的手段。
    我将思绪从秦末篝火狐鸣的夜晚拉回来,帕姬站在离我不远的夜色里朝我微笑挥手,看她的表情,应当对我选的这个地方还算满意。
    这时的狄云开始了烈火九式的修练,第一式烽火连年自己已经掌握了,现在他开始像第二招篝火狐鸣发起了冲击。
    这些不法分子在这一带频繁活动,篝火狐鸣,搞得广大群众鸡犬不宁,人心惶惶。
    吸收了宝塔里面仅存的真火,又打出了篝火狐鸣,把里面的禁制打破,连续打出了两次篝火狐鸣,把宝塔震裂,诸葛秋被吓啥了。

    汉字详情

    gōu [gou]
    部首: 624
    笔画: 16
    五笔: TFJF
    五行:
    吉凶:
    仓颉: HTTB
    四角: 88447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竹,冓( gōu)声。本义:竹笼) 同本义

    篝,笿也,可熏衣。——《说文》。方言注:“今熏笼也。”

    夜篝火。——《史记·陈涉世家》

    (2) 上大下小而长,可以盛物的竹笼。如:篝石(以竹笼盛石块);篝灯呵冻(置灯于笼中,并以口气嘘物取暖。喻写作之勤奋);篝车(指水车);篝篓(竹筐)

    (3) 指熏笼。如:篝衣(把衣服放在熏笼上烘干或烘暖)

    英文翻译

    bamboo basket; bamboo frame

    方言集汇

    ◎ 粤语:gau1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kieu1 [客英字典] geu1 [海陆丰腔] kieu1 [梅县腔] geu1 [宝安腔] giu1 [客语拼音字汇] geu1
    ◎ 潮州话:gau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九侯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古侯平聲開口一等kəuku/kou
    huǒ [huo]
    部首: 414
    笔画: 4
    五笔: OOOO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F
    四角: 90800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火焰。汉字部首之一。本义:物体燃烧所发的光、焰和热)

    (2) 同本义

    火,南方之行也。炎而上,象形。——《说文》

    火之为言委随也,故字人散二者为火也。——《春秋·元命苞》

    离为火。——《易·说卦》

    火水妃也。春秋感情符,火者阳之精也。——《左传·昭公九年》

    火,日气也。——《论衡·诘术》

    人火曰火,天火曰灾。——《左传·宣公十六年》

    国曰灾,邑曰火。——《谷梁传·昭公九年》

    大者曰灾,小者曰火。——《公羊传·襄公九年》

    火烧令坚。——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火令药熔。

    (3) 又如:火链(旧时打火用的火力);火厝(火葬);火筒(烟筒);火火烛烛(火势很大);火厄(火灾);火备(防火设施)

    (4) 火灾;发生火灾

    凡四遭火。——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5) 又如:火兵(负责救火的兵);火事(失火事故);火殃(古时指预兆火灾的天象);火所(发生火灾的地方)

    (6) 灯火,指灯烛或火把

    江船火独明。——唐· 杜甫《春夜喜雨》

    拥火以入。——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火且尽。

    火尚足以明。

    (7) 又如:火鼓(火炬和战鼓);渔火;火燎(竹烛;火炬)

    (8) 光芒 。如:火眸(火眼金睛)

    (9) 热;热气 。如:火杂杂(形容非常热);火流(形容酷热);火风(炎热的风)

    (10) 五行 ——中国古代哲学的五个基本要素(金、木、水、火、土)之一。如:火欲殂(指汉朝将亡。因古代用五行生克来讲朝代兴亡替代的道理);火位(五行中火行的方位)

    (11) 中国古代兵制单位, 十人为 “火”

    皆解甲,散还火伍中。——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12) 火星之简称。又名大火 。司南方,主夏季。而古恒星之名,心宿二,古称“大火”,亦简称火

    七月流火。——《诗·豳风·七月》

    大火谓之大辰。——《尔雅·释天》。按:“东方之宿三星,中一星色赤而大,故命之曰火。”

    火为口舌之象。——《论衡·言毒》

    (13) 又如: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火角(火星芒角);火官(古时掌祭火星、行火政之官);火房(火星的分野)

    (14) 指枪炮弹药 。如:军火

    (15) 比喻战争 。如:交火;开火;停火

    (16) ∶指阳性、热性一类的物象或亢进的状态 。如:上火,败火

    (17) 古时通“伙” 。如:火家(伙计帮工);同火;合火;一火贼;火计(火家。伙计);火仓(伙食)

    动词

    (1) 焚烧;烧毁

    火,燬也。——《说文》

    火,言毁也,物入中皆毁坏也。——《释名·释天》

    (2) 又如:火人(以火烧人);火库(焚烧敌方兵库);火队(焚烧敌方队伍,以乱其行阵);火积(焚烧敌方的储备)

    (3) 用火烧物使熟 。如:火灶(烧火做饭的设备。多以砖坯砌成)

    (4) 生气 。如:他火了;火冒(发火;生气);火剌剌(发火忿怒的样子)

    形容词

    (1) 形容像火那样的颜色,一般指红色的

    朱鳞火鬣。——唐· 李朝威《柳毅传》

    (2) 又如:火云(红云);火采(红光);火狐;火旆(红色的旌旗);火树(形容开满红花的树)

    (3) 紧急 。如:火匝匝(火杂杂。形容紧张、急迫);火崩崩(形容十分紧急);火签(差役办理紧急公务的凭证);火牌兵符(最紧急的命令;通知)

    英文翻译

    fire, flame; burn; anger, rage

    方言集汇

    ◎ 粤语:fo2
    ◎ 客家话:[东莞腔] fo3 [沙头角腔] fo3 [梅县腔] fo3 [海陆丰腔] fo3 [客语拼音字汇] fo3 [陆丰腔] fo3 [宝安腔] fo3 [台湾四县腔] fo3 [客英字典] fo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三十四果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呼果戈一合上聲合口一等xuɑhuax/xuaa
    [hu]
    部首: 324
    笔画: 8
    五笔: QTRY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KHHVO
    四角: 42230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犬,瓜声。本义:狐狸)

    (2) 同本义

    朕狐疑。——《汉书·文帝纪》。注:“狐性多疑,每渡冰河,且听且渡,故言疑者称狐疑。”

    小狐汔济。——《易·未济》

    狐鸣呼曰。——《史记·陈涉世家》

    狐裘不暖锦衾薄。——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狐凭鼠伏。——《广东军务记》

    (3) 又如:狐丘(狐穴居之小山);狐白(狐腋下的白毛);狐兔(狐和兔);狐仙(传说狐狸能修炼成仙,化为人形,与人来往)

    (4) 喻坏人,小人 。如:狐唱枭和(喻坏人互相呼应);狐狼(喻奸诈凶恶);狐鼠(喻小人;坏人);狐鸣枭噪(喻小人嚣张);狐禅(异端邪说)

    英文翻译

    species of fox

    方言集汇

    ◎ 粤语:wu4
    ◎ 客家话:[梅县腔] fu2 [沙头角腔] fu2 [东莞腔] fu2 [台湾四县腔] fu2 [客语拼音字汇] fu2 [陆丰腔] fu3 [宝安腔] fu2 [海陆丰腔] fu2 [客英字典] fu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十一模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戸吳平聲開口一等gho/huɣu
    míng [ming]
    部首: 514
    笔画: 8
    五笔: KQYG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RPYM
    四角: 67027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口,从鸟。本义:鸟叫)

    (2) 同本义

    鸣,鸟声也。——《说文》

    鸟兽之音曰鸣。——《管辂别传》

    鸣鹤在阴。——《易·中孚》

    凤皇鸣矣。——《诗·大雅·卷阿》

    鸡既鸣矣,朝既盈矣。——《诗·鸡鸣》

    狗吠深巷中,鸡呜桑树巅。——陶渊明《归园田居》

    (3) 又如∶鸣管(鸟类的发声装置);鸣凤(凤鸟鸣叫);鸣雁(雁鸣叫)

    (4) 泛指发声

    震为鸣。——《易·说卦传》

    萧萧马鸣。——《诗·小雅·车攻》

    鸣玉者,佩玉也。——《南子·贾经》

    驴一鸣。——唐· 柳宗元《三戒》

    虽大风不能鸣也。——宋· 苏轼《石钟山记》

    (5) 又如∶鸣石(撞击则会发出声响的石头);鸣玉(古人佩于腰间的玉饰。行走时相互撞击而发声);鸣琴(指琴。又比喻瀑布的声音);鸣鞭(挥鞭发出声响);鸣銮(车上的銮铃鸣响。指天子或贵族出行)

    (6) 震惊

    愿得燕弓射天将,耻令 越甲鸣吾君。—— 唐· 王维《老将行》

    (7) 申告

    重者鸣官究治。——明· 祁彪佳诗

    (8) 言说;称说

    天选子之形,子以坚白鸣!——《庄子》

    (9) 闻名,著称

    以其技鸣。——清· 侯方域《壮悔堂文集》

    以技鸣者。

    (10) 又如:以文鸣江东

    (11) 〈形〉 假借为“明”。光明,明亮

    里社鸣而圣人出。——李康《运命论》

    英文翻译

    cry of bird or animal; make sound

    方言集汇

    ◎ 粤语:ming4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