箭筈

jiàn kuò [ jian kuo]
注音 ㄐ一ㄢˋ ㄎㄨㄛˋ

词语释义

箭的末端。筈﹐即箭发射时搭在弓弦上的部分。 山名。即岐山。

词语解释

引用解释

1.箭的末端。筈,即箭发射时搭在弓弦上的部分。 唐 玄应 《一切经音义》卷十五:“箭筈:箭其末曰筈。筈,会也,谓与弦会也。”《新五代史·杂传七·周知裕》:“ 梁 晋 相拒 河 上, 思鐸 鏤其姓名於箭筈以射 晋 军,而矢中 庄宗 马鞍, 庄宗 拔矢,见 思鐸 姓名,奇之。” 清 王夫之 《读四书大全说·论语·先进篇六》:“只在箭筈离弦时,前手高便飘过去,前手低便就近落耳。”

引证解释

⒈ 箭的末端。筈,即箭发射时搭在弓弦上的部分。

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十五:“箭筈:箭其末曰筈。筈,会也,谓与弦会也。”
《新五代史·杂传七·周知裕》:“梁晋相拒河上, 思鐸鏤其姓名於箭筈以射晋军,而矢中庄宗马鞍, 庄宗拔矢,见思鐸姓名,奇之。”
清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论语·先进篇六》:“只在箭筈离弦时,前手高便飘过去,前手低便就近落耳。”

⒉ 山名。即岐山。参见“箭括”。

金元好问《云峡》诗:“车箱箭筈连西东, 仇池百穴牕玲瓏。”
清阎尔梅《题云台峰》诗:“星潭水响金蕖舞, 箭筈风摇铁锁惊。”

箭筈的网络释义

箭筈

  • 箭筈,箭的末端,筈,即箭发射时搭在弓弦上的部分。出自唐玄应 《一切经音义》卷。
  • 汉字详情

    jiàn [jian]
    部首: 624
    笔画: 15
    五笔: TUEJ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多用男性
    仓颉: HTBN
    四角: 88221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竹,前声。本义:竹名。箭竹)

    (2) 同本义

    箭,矢竹也。——《说文》

    其利金锡竹箭。——《周礼·职方氏》

    东南之美者,有会稽之竹箭焉。—《尔雅·释地》

    如竹箭之有筠也。——《礼记·礼器》

    箭筹八十。——《仪礼·乡射礼记》

    (3) 又如:箭笋(箭竹嫩笋);箭茁(笋芽);箭萌(小笋);箭筠子竹(一种竹棍子);箭笄(竹制的簪子)

    (4) 搭在弓弩上发射的竹制武器

    自关而东谓之矢,关西曰箭。——《方言九》

    吾奈无箭何?——《韩非子·十过》

    急湍甚箭。——吴均《与朱元思书》

    行人弓箭各在腰。——唐· 杜甫《兵车行》

    船往如箭。——《资治通鉴》

    (5) 又如:箭羽(箭上的羽毛);箭衣(古代弓箭手穿的衣服。后来成为一种长礼服);箭壶(盛箭的囊袋);箭袖(又名马蹄袖。一种便于射箭的袖口,上面较长可以盖住手,下面较短)

    (6) 古代置计时器漏壶下用以指示时刻之物

    寒更传晓箭,清镜览衰颜。——王维《冬晚对雪忆胡处士家》

    (7) 又如:箭水(漏壶的水);箭刻(箭漏的刻度);箭漏(古代计时器。漏壶);箭滴(漏箭随水浮沉,不断移动。滴:漏壶滴水)

    英文翻译

    arrow; type of bamboo

    方言集汇

    ◎ 粤语:zin3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zien5 [陆丰腔] tsian5 [海陆丰腔] zien5 [客英字典] zien5 [沙头角腔] zien5 [东莞腔] zen5 [梅县腔] zien5 [宝安腔] zen5 [客语拼音字汇] jian4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三十三線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子賤仙A開去聲開口三等仙Atsĭɛncienh/zienn
    kuò [kuo]
    部首: 624
    笔画: 12
    五笔: TTDF
    仓颉: HHJR
    四角: 88604

    详细解释

    名词

    箭的末端,即射时搭在弓弦上的部分

    离合非有常,譬彼弦与筈。——陆机《为颜彦先赠妇》二首

    英文翻译

    arrow end

    方言集汇

    ◎ 粤语:kut3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kwat7 [客英字典] kwat7 [海陆丰腔] kwat7 [宝安腔] gat7 [客语拼音字汇] gad5 guad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十三末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古活入聲合口一等kuatkuɑ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