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56回:“说父子相关切处,令人感注,似由阅历而得者,非泛作箕裘堂构语者所梦见。”
成语用法
箕裘堂构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竹,其声。本义:簸箕,扬米去糠的器具)
(2) 同本义
箕,簸也。——《说文》
以箕自乡而报之。——《礼记·曲礼》。注:“箕去弃物。”
良弓之子,必学为箕。——《礼记·学记》
(3) 又如:箕帚(簸箕和扫帚。借指家务);箕裘(簸箕和皮袍。借指祖先的事业与遗产);箕舌(指簸箕底伸展向前之广处,其状如舌);箕敛(以箕收取。苛敛民财)
(4) 畚箕。用竹篾、柳条等制成的清除垃圾的器具
箕,箕帚也。——《广韵》
凡为长者粪之礼,必加帚于箕上。——《礼记·曲礼》
(5) 又如:箕畚(畚箕);箕帚(畚箕与扫帚);箕扫(箕帚。扫除之具);箕扫(指执箕清扫);箕帚妾(持箕帚的奴婢,借作妻妾之谦称)
(6) 指纹形状之一种 。如:箕斗(人手上的指纹,分簸箕纹和罗斗纹。簸箕形的叫箕,螺旋形的叫斗)
(7) 星宿名 ,指箕宿,二十八宿之一。东方青龙七宿的末一宿。有星四颗
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诗·小雅·大东》
(8) 又如:箕尾(二十八宿之一,青龙七宿的末一宿);箕水豹(二十八宿中的箕宿星)
(9) 姓。如:箕子(商代贵族,封于箕。曾劝谏纣王,被纣王囚禁。说见下)
动词
(1) 箕踞 。古人席地而坐,伸开两腿坐着,形状如簸箕
坐毋箕。——《礼记·曲礼》。疏:“谓舒展两足,状如箕舌也。”
(2) 又如:箕张(谓两旁伸张开去如簸箕形);箕坐(箕倨,箕踞。叉开腿坐着)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gi1 [客英字典] gi1 [台湾四县腔] gi1 [梅县腔] gi1 [沙头角腔] gi1 [陆丰腔] gi1 [宝安腔] gi1 [客语拼音字汇] gi1
◎ 潮州话:gi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罗马字 |
姬 | 居之 | 見 | 之 | 平聲 | 支 | 開口三等 | 止 | 之 | ki/kio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衣,求声。本义:皮衣。古代“求”、“裘”同字)
(2) 同本义
裘,皮衣也。——《说文》
裘所以佐女功助温也。——《白虎通·衣裳》
掌为大裘——《周礼·司裘》。注:“大裘,黑羔裘。”
世以为裘者。——《淮南子·泛论》。注:“裘孤之属也。”
良治之子,必学为裘。——《礼记·学记》
冬日麑裘。——《韩非子·五蠹》
狐裘不暖。——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裘葛之遗。——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裘马过世家。——《聊斋志异·促织》
(3) 又如:裘马甚都(车马衣裘十分华美);裘膻(裘皮和膻气。代指清兵);狐裘;裘氏(周礼官名。制皮衣的工匠);裘冕(上古帝王祭天时所穿戴的衣冠)
(4) 古代制皮工匠的一种
动词
(1) 假借为“求”。求取
熊罴是裘。——《诗·小雅·大东》
(2) 穿上皮衣 。如:裘马(坐马车,穿裘衣。比喻权贵的豪华生活);裘马轻肥(衣轻裘,乘肥马。比喻富豪人家的少年)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kiu2 [梅县腔] kiu2 [海陆丰腔] kiu2 [客英字典] kiu2 [沙头角腔] kieu2 [陆丰腔] kiu3 [宝安腔] kiu2 [客语拼音字汇] kiu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
详细解释名词 (1) (形声。从土,尚声。“尚”有“高”义。本义:殿堂。高于一般房屋,用于祭献神灵、祈求丰年) (2) 同本义 堂,殿也。——《说文》。段注:“古曰堂, 汉以后曰殿。古上下皆称堂, 汉上下皆称殿。至 唐以后,人臣无有称殿者矣。” 殿,堂之高大者也。——《说文古本考》 立于西堂。——《书·顾命》 吾见封之若堂者矣。——礼记·檀弓》。注:“堂形四方而高。” 王坐于堂上。——《孟子·梁惠王上》 燕坐于华堂之上。——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观其坐高堂。——明· 刘基《卖柑者言》 华堂旅会。——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3) 又如:堂上(殿堂上);堂下(宫殿、厅堂阶下);堂宇(殿堂的顶棚);堂事(于正厅祭祀祖先之事);堂阶(堂下的台阶);堂阁(殿堂楼阁);堂廉(殿堂的侧边) (4) 后泛指房屋的正厅 审堂下之阴。——《吕氏春秋·察今》 堂前松柱。——晋· 干宝《搜神记》 崔九堂前几度闻。—— 唐· 杜甫《江南逢季龟年》 堂有炼珍。——清· 周容《芋老人传》 (5) 又如:堂轴(挂在厅堂壁上的字画);高堂(高大的厅堂);堂户(门庭之内);堂筵(堂中坐席);堂坳(堂的低处;泛指低洼之处);堂扁(厅堂上的题额);堂室(厅堂和内室);堂前(正房前面;正厅);堂房(堂和房) (6) 旧时官府议论政事、审理案件的地方 宾客满堂。——《史记·魏公子列传》 (7) 如:堂参(于公堂上参谒上司);大堂(衙门中审理案件的厅堂);过堂;堂食(堂馔。堂餐。唐时政事堂的公膳);堂案(唐代宰相政事堂的文书档案);堂厨(政事堂的公膳房) (8) 尊称别人的母亲 。如:令堂;萱堂 (9) 用于商店、厅事、书斋名称 。如:同仁堂;杜甫草堂;春在堂 (10) 也指署事的官吏 。如:堂官(明清时各部主官的称谓);都御史称都堂;尚书称部堂;府州县正印官称正堂 (11) 山上宽阔平坦的地方 外堂即向东之坞。——《徐霞客游记》 (12) 佛堂 。如:堂头(寺院中对方丈的称呼);堂头和尚(僧寺住持) 形容词 (1) 在外表、举止或言语上表现出尊严的 。如:堂堂大丈夫;堂而皇之,堂哉皇哉(形容公然、大模大样或有气派) (2) 同一祖父但不同父亲的兄弟姊妹关系 。如:堂族(关系较远的同族);堂姊妹 (3) 高显的样子 刊层平堂,设切崖。——《文选·张衡·西京赋》 量词 用于分节的课程或一套物件。如:一堂课;一堂家具 英文翻译hall; government office
方言集汇◎ 粤语:tong4
◎ 客家话:[梅县腔] to2 tong2 [台湾四县腔] tong2 [客英字典] tong2 [海陆丰腔] tong2 [客语拼音字汇] tang2 tong2 [宝安腔] tong2 [沙头角腔] tong2 [东莞腔] tong2 [陆丰腔] tong3 ◎ 潮州话:dng5/deng5 ,tang5(thâng) 宋本广韵廣韻目次:下平十一唐
详细解释动词 (1) (会意。古字为“冓。从木,冓( )声。字本作“冓”,金文象屋架两面对构形。本义:架木造屋)(2) 同本义 冓,交积材也。——《说文》 构,盖也。——《说文》 (3) 字亦作“搆” 大搆驾,兴宫室。——《淮南子·本经》 筑土构木。——《淮南子·泛论》 观其结构。——《鲁灵光殿赋》 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韩非子·五蠹》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唐· 杜牧《阿房宫赋》 (4) 又如:构木(架木造物);构天(构造天地);构巢(构木为巢);构厦(营造大厦);构第(营造宅第) (5) 构成,造成 邪秽在身,怨之所构。——《荀子·劝学》 楚尝与 秦构难,战于 汉中。——《史记·张仪列传》 (6) 又如:构难(结成怨仇);构怨(结怨);构愁(结怨,结仇) (7) 招致,引起 相(视)彼泉水,载清载浊。我日构祸,曷云能穀?——《诗·小雅·四月》 吾闻秦楚构兵。——《孟子·告子》 (8) 又如:构乱(叛乱);构战(交战);构兵(交兵;交战);构祸(造成祸乱) (9) 诬陷,陷害 宣姜与公子 朔构 急子。——《左传·桓公十六年》 (10) 又如:构害(谋害,陷害);构抉(搜寻捏造);构死(诬陷而死) (11) 挑拨离间 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12) 又如:构结(勾结串通);构扇(挑衅扇动);构间(挑拨离间);构合(从中挑拨,使彼此结成嫌隙) (13) 连结,交合 秦楚之构而不离。——《战国策·秦策》 (14) 又如:构结(勾结);构精(男女交合);构云(连接云天);构致(聚集招致) (15) 通“遘”。遭遇 我日构祸,曷云能谷?——《诗·小雅·四月》 (16) 通“购”。悬赏,收买 其次伍有罪,若能身捕罪人,若告之吏,皆构之。——《墨子·号令》 (17) 又如:构赏(收买悬赏) (18) 通“讲”( )(19) 解释 是非辐凑,上不与构。——《韩非子·扬权》 (20) 和解 已乃知文侯以构于己,乃皆朝 魏。——《韩非子·说林下》 名词 (1) 房屋,屋宇,供人居住的木、砖瓦构筑物 近因顶有新构,遂称此为寺云。——《徐霞客游記》 (2) 业绩 顾临兆民,永怀先构。——《南齐书》 (3) 文艺作品 。如:佳构 (4) 通“篝”( )。篝火夜于丛祠中构火。——《前汉纪.高祖纪》 英文翻译frame, building, structure
方言集汇◎ 粤语:gau3 kau3
宋本广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