笺记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古代文体名。给长官的书启。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奏启》:“ 孝景 讳 启 ,故两 汉 无称,至 魏国 笺记,始云启闻。”
牋記:古代文体之一。给长官的书启。
汉 应劭 《风俗通·十反·蜀郡太守颍川刘胜》:“太僕 杜密 周甫 亦去 北海 相在家,每至郡县,多所陈説,牋记括(托)属。”《后汉书·皇甫规传》:“﹝ 规 ﹞所著赋、铭、碑、讚、祷文、弔、章表、教令、书、檄、牋记,凡二十七篇。”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书记》:“原牋记之为式,既上窥乎表,亦下睨乎书……清美以惠其才,彪蔚以文其响,盖牋记之分也。” 宋 曾巩 《与定州韩相公启》:“始敢脩牋记参候之礼,庶几将心诚飢渴之勤,载省孤蒙,实为幸会。”
引证解释
⒈ 古代文体名。给长官的书启。
引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奏启》:“孝景讳启,故两汉无称,至魏国笺记,始云启闻。”
⒉ 牋記:古代文体之一。给长官的书启。
引汉应劭《风俗通·十反·蜀郡太守颍川刘胜》:“太僕杜密周甫亦去北海相在家,每至郡县,多所陈説,牋记括(托)属。”
《后汉书·皇甫规传》:“﹝规﹞所著赋、铭、碑、讚、祷文、弔、章表、教令、书、檄、牋记,凡二十七篇。”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书记》:“原牋记之为式,既上窥乎表,亦下睨乎书……清美以惠其才,彪蔚以文其响,盖牋记之分也。”
宋曾巩《与定州韩相公启》:“始敢脩牋记参候之礼,庶几将心诚飢渴之勤,载省孤蒙,实为幸会。”
笺记的网络释义
笺记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竹,戋(
)声。本义:注释) 同本义笺,表识书也。…字亦作牋。——《说文》
笺,书也。——《广雅》
郑子诸经皆谓之“注”,此言笺者……记识其事,故称为“笺”。—— 孔颖达《毛诗正义》
(2) 又如:笺释(犹笺注);笺疏(笺注);笺训(笺注训释)
名词
(1) 注释的文字
笺注纷罗,颠倒是非。——韩愈《施先生墓铭》
(2) 又如:;笺记(古文体名)
(3) 供题诗、写信等用的(质量较高的)小幅纸张 。如:笺管(纸和笔);笺幅(笺纸,信笺);笺咏(在笺纸上题咏诗词)
(4) 中国古代写给帝王的书信 。如:奏笺;《答东阿王笺》
(5) 书信的代称 。如:投笺;便笺;手笺
(6) 名片;名刺
亲友投笺互拜。——明· 田汝成《熙朝乐事》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言,己声。本义:记住)
(2) 同本义
记,疏也。——《说文》
记,识也。——《广雅》
记有成。——《礼记·内则》
记间之学。——《礼记·学记》
凡所经履,莫不暗记。——《后汉书·应奉传》
常记溪亭日暮。——宋· 李清照《如梦令》
吾记天圣中。—— 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望中犹记。——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 又如:记混了;记错了;切记;牢记;铭记;记不清;记省(回忆,记忆);记心(记在心上,常用于叮嘱);记念(挂心;惦念);记忆(记在心里)
(4) 记载,记录
记,书也。——《广雅》
宫之奇果谏,记曰。——《公羊传·僖公二年》。注:“史记也。”
受记考事。——《汉书·张敞传》
属予作文以记之。——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记之而去。——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文天祥《 后序》
览则省记。——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姚鼐记之。—— 清· 姚鼐《登泰山记》
(5) 又如:摘记(摘要记录);笔记(用笔记录);手记(亲手记录);记言(记录言论)
名词
(1) 记载事物的书册或文章 。如:记书(传记及诸家之书);游记;日记;杂记;摘记
(2) 按时间顺序记述历史史实或事件 。如:大事记;史记;记传(历史传记);记牒(史册;文字记录);记府(古代国家收藏文书史策的府署)
(3) 标志,记号
仓廒内自有官司封记。——《水浒传》
(4) 又如:标记;以红色为记;记色(凭据;证据)
(5) 胎记
生那儿时,脊背下有一搭红记。——《警世通言》
(6) 又如:他身上有块记
(7) 古时的一种公文 。如:奏记;残记。又指记述或解释典章制度的文字。如:十三经中的《周礼·考工记》和《礼记》
(8) 印章
正其名,请铸铜记给之。——《宋史·职官志》
(9) 又如:戳记;图记;钤记;记室(官名。掌管章表书记文檄)
(10) 记叙文,一种以叙事为主的文体 。如:《桃花源记》;《岳阳楼记》
量词
张开手掌迅速厉害地一击,掴 。如:一记耳光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潮州话:gi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