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篆

fú zhuàn [ fu zhuan]
注音 ㄈㄨˊ ㄓㄨㄢˋ

词语释义

1.加有官府印信的文书。 2.符篆通常表现为符号、图形,指记录于诸符间的天神名讳秘文,一般书写于黄色纸、帛上。符篆是天神的文字,是传达天神意旨的符信,用它可以召神劾鬼,降妖镇魔,治病除灾。 3.道家指以篆文书写的符咒。

词语解释

  1. 加有官府印信的文书。

    唐 元稹 《叙诗寄乐天书》:“由是诸侯敢自为旨意,有罗列儿孙以自固者,有开导蛮夷以自重者,省寺符篆,固於几阁,甚者碍旨詔,视一境如一室,刑杀其下,不啻僕畜。”

  2. 符箓上所用的文字符号。

    宋 周密 《齐东野语·野婆》:“ 徭 人集众刺杀之,至死以手护腰间不置,剖之得印方寸,莹若苍玉,字类符篆,不可识,非鑴非鏤,盖自然之文。” 明 陶宗仪 《辍耕录·漱芳亭》:“他日 伯雨 往謁诸公,惟 虞先生 不言儒者事,只问道家典故,虽答之,或不能详。末问:‘能作几家符篆?’曰:‘不能。’”

  3. 指符箓。

    明 郎瑛 《七修类稿·国事八·散粥施药》:“ 嘉靖 二十年起,朝廷每岁一月,日散粥米二百石,丸药六千囊,粥则人给一杓,可三五口供也,药则衣金者百丸,并符篆汤方各一纸。”《清史稿·世祖纪二》:“壬戌,罢 太和山 贡符篆、黄精。”

引证解释

⒈ 加有官府印信的文书。

唐元稹《叙诗寄乐天书》:“由是诸侯敢自为旨意,有罗列儿孙以自固者,有开导蛮夷以自重者,省寺符篆,固於几阁,甚者碍旨詔,视一境如一室,刑杀其下,不啻僕畜。”

⒉ 符箓上所用的文字符号。

宋周密《齐东野语·野婆》:“徭人集众刺杀之,至死以手护腰间不置,剖之得印方寸,莹若苍玉,字类符篆,不可识,非鑴非鏤,盖自然之文。”
明陶宗仪《辍耕录·漱芳亭》:“他日伯雨往謁诸公,惟虞先生不言儒者事,只问道家典故,虽答之,或不能详。末问:‘能作几家符篆?’曰:‘不能。’”

⒊ 指符箓。

明郎瑛《七修类稿·国事八·散粥施药》:“嘉靖二十年起,朝廷每岁一月,日散粥米二百石,丸药六千囊,粥则人给一杓,可三五口供也,药则衣金者百丸,并符篆汤方各一纸。”
《清史稿·世祖纪二》:“壬戌,罢太和山贡符篆、黄精。”

符篆的国语词典

道家指以篆文书写的符咒。

符篆的网络释义

符篆

  • 符篆通常表现为符号、图形,指记录于诸符间的天神名讳秘文,一般书写于黄色纸、帛上。符篆是天神的文字,是传达天神意旨的符信,用它可以召神劾鬼,降妖镇魔,治病除灾。
  • 汉字详情

    [fu]
    部首: 624
    笔画: 11
    五笔: TWFU
    五行:
    仓颉: HODI
    四角: 88243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竹,付声。从“竹”,表示与竹子有关。本义:古代朝廷传达命令或调兵将用的凭证,双方各执一半,以验真假)

    (2) 符信

    符,信也。汉制以竹长六寸分而相合。——《说文》。按,有铜虎符,竹使符,或曰五寸,古用圭璋,其后乃以符代之。

    门关用符节。——《周礼·掌节》。注:“如今官中诸官诏符也。”

    若合符节。——《孟子》

    封皇帝玺符节。——《汉书·高帝纪》

    晋鄙合符,疑之,举手视公子。——《史记·魏公子列传》

    (3) 又如:符玺(古代帝王的印章);符宝郎(古官名。即“符玺郎”,掌管皇帝八宝及国家的符节);符契(符券契约一类文书的统称);符传(古代符信之一。用于出入门关)

    (4) 征兆

    守尔天符。——《答宾戏》。注:“相命也。”

    以风符应合于天地。——《史记·李武纪》

    天之所与必先赐以符瑞。——《汉书·刘辅传》

    (5) 又如:符兆(征兆);符应(天降祥瑞的征兆和人事相应);符表(显露的征兆);符瑞(吉祥的征兆)

    (6) 符箓,旧时道士用来驱鬼召神或治病延年的神秘文书

    也有送符水的,也有荐僧道的,总不见效。——《红楼梦》

    (7) 又如:符水。也叫神水。道士用以治病;符壳(道家的符录。亦比喻《金刚经》);符书(符箓)

    (8) 盖有官府印信、下行公文的一种 。如:符书(官府文书);符敕(敕命文书)

    (9) 谓向下属发出命令或通知 。如:符文(敕命文书公文);符目(符敕等公文的题签);符帖(简帖)

    (10) 票证;单据 。如:符验(凭据;证件)

    (11) 一种预言未来的神秘文书 。如:符命(上天预示帝王受命的符兆);符祥(符兆);符运(犹符命);符历(记录符命的历书)

    (12) 契约 。如:符儿(借契;字据)

    (13) 符号 。如:音符;休止符

    (14) 通“莩”。莩甲。草木种子外皮

    甲者,言万物剖符甲而出也。——《史记·律书》

    (15) 姓

    动词

    (1) 符合;相同

    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史记·货殖列传·序》

    (2) 又如:符同(符合;相同);符协(符合;相同);符会(符合);符应(符合);符验(证验,符合应验)

    英文翻译

    i.d. tag, tally, symbol, charm

    方言集汇

    ◎ 粤语:fu4
    ◎ 客家话:[沙头角腔] pu2 [客英字典] pu2 [台湾四县腔] fu2 pu2 [梅县腔] fu2 pu2 [陆丰腔] pu3 [宝安腔] pu2 fu2 [海陆丰腔] fu2 pu2 [东莞腔] fu2 [客语拼音字汇] fu2 pu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十虞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防無平聲合口三等byo/biubʰĭu
    zhuàn [zhuan]
    部首: 624
    笔画: 15
    五笔: TXEU
    五行:
    仓颉: HVNO
    四角: 88232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竹,彖( tuàn)声。从竹,与简册有关。本义:即篆书。汉字的一种书体,通常包括大篆、小篆,一般指小篆)

    (2) 同本义

    篆,引书也。谓引笔而箸之于竹帛。——《说文》。故史籀所作为大篆, 李斯所作为小篆,又有以摹印者为缪篆。其实 许君所云八体, 唐元度所云十体,下至 韦绩所云五十六种云, 梦英所云十八种书,皆得之篆也。

    鸟书篆素。——左思《吴都赋》。注:“篆书于素也。”

    用篆章一。——明· 魏学洢《核舟记》

    (3) 又如:篆炉(有篆字形图案的香炉);篆体(篆字的书体。汉字书体的一种);篆虫(篆书);篆题(用篆书所写的字);篆隶(篆书和隶书);篆记(篆体印章)

    (4) 官印的代称

    妻孥从饿死,敢爱黄金篆。——唐· 刘叉《饿咏》

    轻骑而先,二十六日入泰州,未视篆,借郡中敢死士及部押使臣效用。—— 岳琦《金蛇粹编》

    (5) 又如:篆文(篆体字);篆注(对篆字的注解);篆籀(篆文和籀文)

    (6) 官职

    明官多缺,以经历署篆。——《徐霞客游记》

    动词

    (1) 特指用篆体字书写

    太一装以宝,列仙篆其文。——唐· 韩愈· 孟郊《赠剑客李园联句》

    (2) 又如:篆素(写篆书于素帛);篆额(用篆字书写碑额);篆书(写篆字)

    (3) 雕刻

    爱美人之容貌兮,香培玉篆。——《红楼梦》

    (4) 引申为铭刻

    深情已篆中心,今已人禽异类,姻好何可复圆?——《聊斋志异》

    才微往彦,遇倍昔时,仰戴恩荣,已增铭篆。——唐· 顾云《谢徐学士启》

    (5) 又如:篆铭(铭刻,比喻牢记在心)

    英文翻译

    seal script; seal, official stamp

    方言集汇

    ◎ 粤语:syun6
    ◎ 客家话:[海陆丰腔] chon5 [梅县腔] chon5 [台湾四县腔] con5 [客语拼音字汇] con4 [陆丰腔] con6 [宝安腔] con5 [客英字典] chon5 [东莞腔] zon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二十八獮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持兖仙B合上聲合口三等仙Bdryenx/dweenɖʰĭwɛ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