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竭泽而渔
(1) 抽干池水,捉尽池鱼。比喻目光短浅,缺乏深谋远虑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义赏》:“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
成语辨析
渔;不能写作“鱼”。
成语用法
竭泽而渔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竭泽而渔的国语词典
排尽池湖的水捕鱼。比喻一味榨取,不留余地。《吕氏春秋.孝行览.义赏》:「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淮南子.本经》:「焚林而田,竭泽而渔。」也作「涸泽而渔」。
竭泽而渔的网络释义
竭泽而渔
反义词
竭泽而渔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立,曷声。本义:背举;用肩背负)
(2) 同本义
五行之动,迭相竭也。——《礼记·礼运》。注:“犹负戴也。”
(3) 干涸;枯竭
伊洛竭而夏亡。——《国语·周语》。注:“涸也。”
渊泉不能竭。——《淮南子·说林》
竭泽而渔。——《淮南子·本经》
(4) 又如:竭涸(干涸无水);枯竭(水源干涸)
(5) 穷尽
再而衰,三而竭。——《左传·庄公十年》
彼竭我盈。
庶竭驽钝。——《三国志·诸葛亮传》
竭其庐之入。——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于是众人竭力挠之。——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人道竭矣。——《礼记·大传》。注:“尽也。”
齐明而不竭。——《荀子·脩身》。注:“不穷也。”
(6) 又如:耗竭(消耗净尽);竭蹶(资产匮乏);竭志殚力(用尽了意志和力量);竭诚尽瘁(尽心尽力)
(7) 亡;失去
唇竭则齿寒。——《庄子》
(8) 败坏;毁灭
且律竭先,盈而以竭。——《左传·宣公十二年》。注:“败也。”
耳目淫则竭。——《淮南子》。高诱注:“竭,灭也”。
副词
(1) 悉;全
诸侯之病竭至,以待桓公。——《管子·大匡》
(2) 又如:竭绝(完全;到底)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陆丰腔] kiat8 [客英字典] ket8 [海陆丰腔] kiet8 kiet7 [梅县腔] kiet8 [台湾四县腔] kiet8 kiet7 [宝安腔] ket7 [客语拼音字汇] kiad6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详细解释名词 (1) (形声。从水。睪( )声。本义::光泽,润泽)(2) 同本义 泽,光润也。——《说文》 共饭不泽手。——《礼记·曲礼》 泽剑首。——《礼记·少仪》 实诸泽器。——《考工记·慌氏》 顺非而泽。——《荀子·礼论》 芳与泽其杂糅兮。——《离骚》 热多则淖泽。——《素问·经络论》 色沃不泽。——《素问·玉机真藏论》 色泽莹润。——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根色鲜泽。——宋· 沈括《梦溪笔谈》 仁义不足泽其性,礼乐不足锢其情。——王安石《太古》 (3) 又如:泽雨(润泽万物之雨);泽器(润泽光滑的器皿);色泽(颜色和光泽) (4) 水深的湖泽或水草丛杂的湖泽 下而有水曰泽,言润泽也。——《释名》 水草交厝名之为泽。言其润泽万物以阜民用也。——《风俗通》 泽水之钟也。——《国语·周语》 川壅为泽。——《左传·宣公十二年》 泽居苦水者,买庸而决窦。——《韩非子·五蠹》 山泽不避。——《史记·货殖列传》 行吟泽畔。——《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在某泽中。——《汉书·李广苏建传》 (5) 又如:泽陂(池沼);泽皋(沼泽);泽淖(泥潭);泽农(指在水泽地区耕作的农夫);泽卤(地低洼而多盐碱);泽薮(大泽);川泽 (6) 恩泽,恩惠 泽及万世而不为仁。——《庄子·大宗师》 故西门豹为 邺令,名闻天下,泽流后世。——《史记·西门豹传》 (7) 又如:泽民(施恩惠于民);泽物(施恩于人,做好事);泽枯,泽骨(恩泽施及死去的人。形容恩情深厚);泽霈(恩惠普施);泽润(恩泽普施) (8) 仁慈的行动 殷王亦罔敢失帝,罔不配天其泽。——《书·多士》 (9) 雨和露 两泽下注。——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10) 又如:泽下尺,升上尺(天上的雨下落一尺,地上的禾苗就向上长一尺。比喻君王赐给臣民恩泽,臣民就拥戴君王) (11) 土壤中的水分 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齐民要术》 (12) 津液、唾液或汗水 几扇门窗上就留着他的手泽了。——叶圣陶《小铜匠》 (13) 润头发或皮肤的油脂 你让我来分你一些香泽吧!——郭沫若《王昭君》 (14) 又如:芳泽;香泽 (15) 汗衣;内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诗·秦风·无衣》 (16) 禄位;遗风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孟子》 (17) 又如:手泽 英文翻译marsh, swamp; grace, brilliance
方言集汇◎ 粤语:zaak6
宋本广韵 |
详细解释
名词
(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须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外两层,外层象两腮的胡子,内层象生在嘴下的胡子。“而”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颊毛) 同本义
而,颊毛也。——《说文》
(1) 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2) 表示并列关系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3) 表示递进关系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4) 表示承接关系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宋· 苏轼《石钟山记》
(5) 表示转折关系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6) 表示假设关系
诸君而(如果)有意;瞻余马首可也。——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7)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
吾恂恂而起。——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代词
(1) 你;你的
予岂不知而作。——《诗·大雅·桑柔》
余知而无罪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子归,殁而父母之世。——《国语·吴语》
尽于酒肉,入于鼻口矣,而何足以知其所自来?——《庄子·徐无鬼》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而翁(你的父亲)
(3) 这样,此
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4) 又如:而夫(此人;这人)
助词
(1) 表示偏正关系,相当于“之”,“的”
虞之与 虢,相恃而势。——《淮南子·人间》
(2) 与“上”、“下”、“前”、“后”、“来”、“往”连用,相当于“以”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系辞上》
(1) 用于句中,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岂”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2) 用于句末,相当于“耳”,“哪”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微子》
动词
(1) 如,好象
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吕氏春秋》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ji2 [客英字典] ji2 lu2 [海陆丰腔] ri2 [梅县腔] j2 [沙头角腔] ji2 [陆丰腔] ji3 lu5 [东莞腔] ji2 [宝安腔] ji2 [客语拼音字汇] yi2
◎ 潮州话:re5 (zûr)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而 | 如之 | 日 | 之 | 平聲 | 支 | 開口三等 | 之 | 止 | nji/rio | nʑĭə |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水,从鱼。小篆从二鱼。本义:捕鱼)
(2) 同本义
渔,捕鱼也。——《说文》
命渔师伐蛟,命渔师始渔。——《礼记·月令》
獭祭鱼然后渔。——《诗·鲡传》
渔者走渊。——《淮南子·说林》
以渔采为业。——《汉书·王莽传》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3) 又如:渔樵(打鱼砍柴);渔采(捕捞采集);渔事(捕渔业);渔弋(捕鱼猎禽);渔泽(可供垂钓的水泽);渔矶(可供垂钓的水边岩石);
(4) 掠夺
民方苦于侵渔,果所在响应。——方勺《方腊起义》
(5) 又如:渔色渔财(猎取美女和财物);渔猎女色(似捕鱼打猎那样谋取、玩弄女性);渔人得利(比喻双方相争,却让第三者坐收其利)
(6) 猎取,寻觅
小鸡在笼子里悠然地渔着食。——郭沫若《归去来·鸡之归去来》
名
(1) 捕鱼的人
神心重丘壑,散步怀渔樵。——南朝梁· 刘孝威《奉和六月壬午应令诗》
(2) 又如:渔父之图(比喻行动之中别有所图);渔叟(渔翁);渔蓑(渔人的蓑衣);渔樵(渔人和樵夫);渔乡(渔民聚居的地区);渔阳三弄(渔阳三叠,渔阳曲,渔阳鼓,渔阳掺,渔阳操。均为渔阳参挝,鼓曲名);渔阳鼙鼓(指公元755年安禄山于渔阳举兵叛唐事。鼙鼓,骑兵用的小鼓)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潮州话:he5(hûr) [潮阳](ng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