穑臣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古代称管理农事的大臣。
晋 张华 《大司农箴》:“匱神乏祀,败於戎丑,穡臣司农,敢告左右。”
引证解释
⒈ 古代称管理农事的大臣。
引晋张华《大司农箴》:“匱神乏祀,败於戎丑,穡臣司农,敢告左右。”
穑臣的国语词典
古代掌管农事的官吏。
穑臣的网络释义
穑臣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禾,啬(
)声。声符有表意作用,见前。本义:收获谷物)(2) 同本义
穑,谷可收曰穑。——《说文》。按,穑即啬之后出字。
土爰稼穑。——《书·洪范》。王肃注:“种之曰稼,敛之曰穑。”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诗经·魏风·伐檀》
(3) 又如:穑民(农民);穑地(农田);穑臣(古代称管理农事的大臣);穑督(谓督导农事);穑养(谓退隐务农)
(4) 通“啬”。节俭;爱惜
贬食省用,务穑劝分。——《左传·僖公二十一年》。杜预注:“穑,俭也。”
大国省穑而用之。——《左传·昭公元年》。注:“爱也。”
不为大国侮小国,不为众庶侮鳏寡,不为暴势夺穑人黍稷狗彘。——《墨子·兼爱中》
(5) 通“啬”。互相钩连
树以荆棘,上相穑著者,所以为固也。——《管子·度地》
名词
(1) 收获的谷物
曾孙之穑,以为酒食。——《诗·小雅·信南山》
(2) 谷类植物的穗
所艺禾穑特大。——《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
凡苗吐穑之后,暮夜鬼火游烧,此六灾也。——《天工开物》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只竖立的眼睛形。人在低头时,眼睛即处于竖立的位置,字形正表示了俯首屈从之意。本义:男性奴隶)
(2) 同本义
臣,事君者也。象屈服之形。——《说文》
仕于公曰臣。——《礼记·礼运》
事君不贰是谓臣。——《国语·晋语》
臣治烦去惑者也。——《左传·成公二年》
臣妾逋逃。——《书·费誓》。郑注:“臣妾,厮役之属也。”
臣则左之。——《礼记·少仪》。注:“谓囚俘。”
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韩非子·五蠹》
(3) 又如:臣妾(古时对奴隶的称谓。男曰臣,女曰妾);臣役(泛指奴仆);臣御(臣妾仆御);臣宰(本指奴隶。后亦以称辅佐帝王的臣佐)
(4) 国君所统属的众民 。如:臣庶(臣民);臣姓(群臣百姓)
(5) 君主制时的官吏
今功臣名将,雁行有序。——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侍卫之臣不懈于内。——诸葛亮《出师表》
(6) 又如:臣门如市(形容官宦门下钻营者极多,竟像集市一样热闹);臣下(臣子。君主制时代的官吏);臣人(臣下)
(7) 君主制时的高级官员;大臣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忠良死节之臣。——诸葛亮《出师表》
(8) 又如:忠臣;奸臣
(9) 古人自称
(10) 古代大臣对君的自称
臣窃见先帝欲开西域。——《后汉书·班超传》
(11) 又如:臣下(古时官吏对君主的自称)
(12) 对父的自称
始大人常以臣无赖。——《史记·高帝纪》
(13) 对一般人的自称。表示自谦
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史记》
动词
(1) 役使 。如:臣虏(奴役,役使)
(2) 臣服
匈奴背叛不臣。——《盐铁论·本议》
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战国策·秦策》。注:“服也。”
(3) 又如:臣优(听命于人或屈服为臣。同臣服);臣事(以人臣之礼听命行事。相当于臣服)。又指为臣,作臣子。如:臣仕(为人臣而任官职);臣臣(为臣者尽为臣之道)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东莞腔] sin2 [台湾四县腔] siin2 tsiin2 [宝安腔] cin2 [海陆丰腔] shin2 chin2 [客英字典] chin2 shin2 [沙头角腔] cin2 [梅县腔] shin2 chin2 [陆丰腔] shin3 chin3 [客语拼音字汇] sin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辰 | 植鄰 | 常 | 眞A | 平聲 | 眞 | 開口三等 | 臻 | 眞A | ʑĭĕn | zj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