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见“积微致著 ”。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荀子 大略》:“夫尽小者大,积微成着,德至者色泽洽,行尽而声问远。”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禾,责声。从“禾”,表示与农作物有关。本义:堆积谷物)
(2) 同本义
积,聚也。——《说文》。按,禾谷之聚曰积。
令野修道委积。——《周礼·大司徒》。注:“少曰委,多曰积。”
掌邦之委积。——《周礼·遗人》。疏:“三十里言委,五十里言积。”
故人主积其食,守其用。——《盐铁论·错币》
(3) 又如:积谷(存积米谷以备灾荒);积居(聚积;囤积);积仓(贮存谷物的粮仓)
(4) 累积;堆叠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土成为高山,风雨就能从山里兴起,即指积土成山能使气侯发生变化而兴风作雨。兴,起,产生。焉,于是,从这里。)——《荀子·劝学》
积水成渊。
积薪其中。——《聊斋志异·狼三则》
转视积薪后。
大风扬积雪。——清· 姚鼐《登泰山记》
积善成德。——《荀子·劝学》
能已积热。——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祖父积子孙弃者。——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5) 又如:积石(堆聚的石头);积委(累聚,储存);积威(累积而成的威势);积重(财物的累聚、蓄积);积气(积聚的气)
(6) 蕴积,积蓄
商贾以币之变多积货逐利。——《史记·平准书》
乃积乃仓。——《诗·大雅·公刘》
(7) 如:积中(蕴积于心中);积伐(蕴蓄才能并自我夸耀);积志(蓄志,夙愿)
(8) 滞留
天道运而无所积。——《庄子·无道》
(9) 又如:积污(积滞污秽);积塞(积滞堵塞);积抱(郁积的怀抱);积忿(忿恨郁积于心);积怒
(10) 累计
积于今。(算到现在。积,累计。)——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名词
(1) 指贮积起来的钱物等
主国五积。——《周礼·司仪》
共其牢礼积膳之牛。——《周礼·牢人》
居则具一日之积。——《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注:“刍米禾薪。”
完者,使守积。——《汉书·刑法志》
士卒死伤如积。——司马迁《报任安书》
畜积足恃。(积,动词用作名词,积蓄的东西。蓄同积。)——汉· 贾谊《论积贮疏》
(2) 又如:积陈(蓄积陈粮);积滞(滞积的水流);积实(指谷粟财货等);积委(指积贮的财物);积苏(聚积的柴草)
(3) 中医指儿童消化不良的病 。如:积痞(中医名词。指体腔内可以摸得到的硬块);这孩子有积了;奶积
(4) 乘积的简称,即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或量相乘所得出的数或量 。如:求积
(5) 通“襀”。衣裙的褶子
襞积褰绉,纡徐委曲。——《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美襞积以酷烈兮,允麈邈而难。——《文选·张衡·思玄赋》
(6) 通“绩”。功劳
积厚者流泽广,积薄者流泽狭也。——《荀子·礼论》
考积幽穷。——《汉·北海相景君碑》
形容词
(1) 长久
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后汉书》
(2) 又如:积日累岁(形容时间长久);积祖(祖祖辈辈;一贯);积世(累世,历代);积雨(久雨)
(3) 习惯的;积久渐成的
常俗生于积习。——汉· 蔡邕《述行赋》
(4) 又如:积窃(惯偷);积贼(惯偷);积悃(久积的诚挚之心);积赌(长期赌博;老赌客)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潮州话:zêh4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彳(
);--( )声。本义:隐秘地行走)(2) 同本义
微,隐行也。——《说文》
崔杼微逆光。——《左传·襄公十九年》
(3) 又如:微行(便装出行,不想让人知其尊贵的身分)
(4) 藏匿,隐蔽
其徒微之。——《左传·哀公十六年》
微而臧。——《礼记·学记》
(5) 又如:微没(隐没);微奸(隐藏的邪恶);微阵(隐蔽的兵力);微情(隐藏而不显露的感情);微意(隐藏之意);微道(隐蔽或偏僻的小路)
(6) 伺察,侦察 。如:微捕(伺察捕获)
(7) 衰微,衰落
固以微矣。——宋· 苏轼《教战守》
(8) 又如:微缺(衰败残缺);微灭(衰败灭绝)
(9) 无,没有 。如:微时(尚未出名的时候)
(10) 非,不是
虽微晋而已。——《礼记·檀弓下》
微我无酒,以敖以游。——《诗·邶风·柏舟》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左传·僖公三十年》
神农黄帝,犹有可非,微独 舜汤。——《吕氏春秋·离俗》
(11) 又如:微与(不应该这样);微独(不单是,不仅仅)
形容词
(1) 微小;轻微
微,小也。——《广雅·释诂二》
叶公子高微小短瘠。——《荀子·非相》。注:“微,细也”。
名微而众寡。——《三国志·诸葛亮传》
微风鼓浪。——宋· 苏轼《石钟山记》
微波入焉。
岭峤微草。——宋· 沈括《梦溪笔谈》
又如:微恙(小病);微行(小径;便装出行);微雨(细雨);微蔑(指极微小的东西);微仪(谦辞。微不足道的礼物);微忱(一点儿诚意;些须诚心);微词(隐约的讥喻);微力(微小的力量);微功(细小的功劳)
(2) 卑贱
虞舜侧微。——《书·序》
刍荛之微。——清· 刘开《问说》
又如:微时(尚未出名的时候);微介(卑贱而耿直);微名(微贱之名);微门(卑微的门第)
(3) 不明;昏暗 。如:微光(微弱的光线);微明(微弱的光亮);微眇(眼瞎);微灯(暗淡的灯光)
(4) 日月亏缺的
日居月诸,胡迭而微。——《诗·邶风·柏舟》
(5) 精妙
口多微辞。——《登徒子·好色赋》
诸侯有能微妙以节。——《荀子·议兵》
其辞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副词
(1) 秘密,偷偷
微视其睡。——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于此微缺。——清· 袁枚《祭妹文》
微闻有鼠。——《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又如:微伺(暗中伺察);微攻(暗中侵害);微逆(暗中迎回);微知(暗中探悉);微随(暗中跟随);微察(暗中侦察 );微谋(密谋);微讽(暗中讽喻);微验(暗中侦察);微扣(暗中询问)
(2) 稍微,稍稍
但微颔之。——宋· 欧阳修《归田录》
土膏微润。——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微笑默叹。——《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婉贞微叹。——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又如:微闻(隐约听到);微露(微微显露)
(3) 要没有,要不是
微斯人,吾谁与归。——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名词
(1) 古单位名
(2) 古代极小的量度单位。一寸的百分之一,或一两的百万分之一
忽,十微。微,十纤。——《察微算经》
(3) 角度、弧度的单位,一秒的六十分之一
(4) 秘密之事
夫田子将有大事,而我示之知微,我必危矣。——《韩非子》
(5) 古诸侯国名
(6) 殷代畿内之封地
帝乙长子曰 微子启。——《史记》
(7) 殷周时西南夷之国
及庸、… 微、…人。——《书·牧誓》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mi2 [海陆丰腔] mi2 [客英字典] mi2 [东莞腔] mi2 [客语拼音字汇] mi2 [陆丰腔] mi3 [宝安腔] mi2 [沙头角腔] mi2 [台湾四县腔] mi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微 | 無非 | 明 | 微合 | 平聲 | 微 | 合口三等 | 微 | 止 | myoi/mvoi | mĭwəi |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即“杵”)。“斧”、“杵”具备就可以做成事情。本义:完成,成就)
(2) 同本义
成,就也。——《说文》
成德之终也。——《国语·周语》
成者功就不可易也。——《太元元错》
箫韶九成。——《书·益稷》
祝告曰利成。——《仪礼·少牢礼》
及事成。——《周礼·司书》
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后汉书·列女传》
(3) 又如:落成(建筑物完工)
(4) 变成;成为
累寸不已,遂成丈匹。——《后汉书·列女传》
(5) 又如:成习(成为习惯);成精;成仙(成为神仙)
(6) 成全 。如:成持(帮助,扶持);玉成其事
(7) 形成
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吴均《与朱元思书》
(8) 又如:成市(形成市场);成列(形成队列);成体(构成形体)
(9) 事物生长到一定的状态;长成
五谷萎败不成。——《吕氏春秋·明理》
用实者成实时采。——宋· 沈括《梦溪笔谈》
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 清· 林觉民《与妻书》
(10) 树立
以成伯王之名。——《战国策·秦策》。注:“立也。”。又如:成名成家(树立名声,成为专家);成果(造就,创建)
(11) 订立 。如:成言(订约);成券(订立契约);成约,成说(订约)
(12) 平定;讲和
会于稷,以成 宋乱。——《左传·成公十一年》
遂使之行成于吴。——《国语·越语》
(13) 成家 。如:成亲;成房头(有二房、三房等名份的);成室
名词
(1) 成功
成败之机,在于今日。——《资治通鉴》
(2) 又如:成败
(3) 成果;成就 。如:坐享其成;一事无成
(4) 十分之一;比率 。如:增产三成
形容词
(1) 现成的 。如:成证,成辞(现成的文章);成基(现成的基础)
(2) 既定的 。如:成旨;成科(既定的法律条文)
(3) 整,全 。如:成天际(一天到晚);成年家(一年到头);成天家(一天到晚);成日(整天);成批;成夜;成篇
(4) 纯的 。如:成金
(5) 表示有能力 。如:他可真成!
副词
(1) 表示答应、许可 。如:成,就这么办;成不的(不成;不行)
(2) 表示达到一个单位(强调数量多或时间长) 。如:成年累月;成何济(有何用处,待如何)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shin2 sang2 [梅县腔] shang2 shin2 zhang5 [沙头角腔] sin2 siang2 [客英字典] shin2 sang2 [宝安腔] sin2 [客语拼音字汇] sang2 sin2 [东莞腔] sin2 [陆丰腔] shin3 [台湾四县腔] siin2 sang2
◎ 潮州话:sêng5(sêng) zian5(chiâⁿ) sian5(siâⁿ)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成 | 是征 | 常 | 清開 | 平聲 | 庚 | 開口三等 | 清 | 梗 | zjeng | ʑĭɛŋ |
详细解释
zhāo
动词
(1) (著的俗字)
(2) 放置
文成示温, 温以着坐处。—— 晋· 陶潜《晋故西征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
(3) 又如:着盐(搁盐;炒菜放盐);板上着碗
(4) 安顿
更有南堂堪着客,不忧门外故人车。——宋· 苏轼《南堂》
(5) 围棋的下子;下棋落子
某有仆能棋,欲试数着不敢?——元· 蒋正子《山房随笔》
(6) 又如:棋高一着;高着
名词
(1) 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一步;策略
三十六着,走为上着。——《水浒传》
(2) 又如:失着(失策);着儿(计策;手段);着着(一步一步地,逐渐地;亦指样样;每一样);三十六着,走为上着
形容词
(1) 是;对 。用于答语,表示同意
着!着!着!就是这么着。——《儿女英雄传》
(2) 又如:着,咱们就这么办
(3) 另见
zháo
动词
(1) (著的俗字)
(2) 触及某物;接触 。如:上不着天,下不着地
(3) 燃烧
以火煮令一着一灭。——《物类相感志》
(4) 又如:火着得很旺;着火点(可燃物质开始燃烧时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5) 指灯发光 。如:天一黑,灯都着了
(6) 遇;受到
庭花着雨晴方见,野客叩门去始知。——宋· 陆游《午寝》
(7) 又如:着雨;着水;着恼(生气;发怒);着疑(怀疑;起疑心)
(8) 进入睡眠状态 。如:他躺下就着了;着着(睡得很熟的样子)
(9) 觉得
惟有垂泪,十分着急。——《镜花缘》
(10) 又如:为此着恼;越寻思越着昏
(11) 中,恰好合上
依方位,百下百着。——《西游记》
(12) 又如:着手(上当,落入圈套);着道儿(中计;上当);着魔(比喻迷恋某种事物到了几乎失去理智的地步)
(13) 得当,对
只因用人不着,半路被贼人劫将去了。——《水浒全传》
(1) 用在动词后,表示已经达到目的或有了结果
鸡猪鱼蒜,逢着就吃;生老病死,时至则行。——《因话录》
(2) 又如:猜着了;打着了
(3) 另见
zhe
助词
(1) (著的俗字)
(2) 用在谓语之后,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或状态的持续
道着姓名人不识。——唐· 白居易《恻恻吟》
(3) 又如:他们正说着话呢;门敞着
(4) 用在句末,表示命令、祈使或一般告语
这短命,等得我苦也!老娘先打两个耳刮子着。——《水浒全传》
(5) 又如:听着;快着点儿
(6) 加在某些动词后面,使变成介词。如:沿着;挨着;朝着
(7) 用在某些形容词后面,表示程度的比较等。如:着呢
(8) 用在某些名词后,表示“呢”
吾师,你却如何正等得这贼首着?——《水浒传》
(9) 另见
zhuó
动词
(1) (着为著的俗字)
(2) 穿
恂常私着胡服。——《资治通鉴》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说着了小服,从西门进来了。——《二刻拍案惊奇》
(3) 又如:着衣(穿衣);着绯(穿红色官服。古代官服颜色不同,表示官吏品级的高低。唐制四品服深绯,五品服浅绯。后常以“著绯”指当了中级官员)
(4) 附着;加…于上
血脉不复归,必燥着母脊。——《三国志·方伎传》
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汉· 贾谊《论积贮疏》
始欲着推字。——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5) 又
又欲着敲字。
手足无可着处。——《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6) 又如:着生植物(植物学名词。即附生植物);着浅(搁浅)
(7) 接触;挨上
牧童敲火牛砺角,谁复着手为摩挲。——韩愈《石鼓歌》
此手那可使箸贼!——《世说新语·雅量》
野船着岸又春草,水鸟带飞夕阳。——唐· 朱庆馀《南湖》
(8) 又如:着地(贴着地面);着末(撩拨;沾染);着肉(贴身);着莫(引惹;牵缠);着脚(涉足)
(9) 安置,放置
以犀柄尘尾着柩中,因恸绝。——《世说新语·伤逝》
新添水槛供垂钓,故着浮槎替入舟。——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
(10) 差使;打发
姑娘那边这两年不时着人问信。——《镜花缘》
蒋爷叫小童着官人将 邓车解到知府衙门收入监中。——《小五义》
(11) 又如:着叠(打发);着人前来领取
(12) 关切
怎比得玉天仙知心着意。——吴昌龄《张天师》
(13) 又如:着己(亲近;贴心);着紧(紧要;重要;抓紧;赶紧;着意;留意);着趣(知趣)
(14) 生长;增添
画蛇着足无处用,两鬓雪白趋尘埃。——韩愈《感春》
王伦那厮不肯胡乱着人,因此我们弟兄们看了这船样,一齐都心懒了。——《水浒传》
(15) 又如:着迹(留有痕迹。多用以比喻艺术作品有斧凿之迹而不自然,没有达到浑然一体的境地)
(16) 用
每至公坐,广谈, 仲治不能对;退,着笔对 广, 广又不能答。——《世说新语·文学》
江绕屋,水随船,买得风光不着钱。——徐积《谁学得》
(17) 开
来时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王维《杂诗》
(18) 结
春根夏苗秋着子。——苏轼《周教授索枸杞因以诗赠》
(19) 命令 。旧时公文用语
着先赴礼部,即照前次试题各补诗赋一卷,仍发誊录。——《镜花缘》
老爷大怒,已告知县主,着公差捉拿题诗人与小姐了。——清· 崔象川《白圭志》
(20) 又如:着令(命令;责成)
(21) 助词。用于动词之后
莫愁春已过,看着又新春。——司空图《退居漫题》
名词
(1) 泛指服装
男女衣著,悉如外人。——晋· 陶潜《桃花源记》
(2) 酒器
着,殷尊也。——《礼记》
(3) 着落 。又如:吃穿无着,寻找无着
(4)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chok8 tiok8 do3 [客英字典] chok8 [陆丰腔] chok8 chok7 [东莞腔] cok8 zok7 [宝安腔] cok8 [梅县腔] zhok7 chok8 [沙头角腔] cok8 ziok7 [台湾四县腔] cok8 tiok8 do3
◎ 潮州话:多腰4 多腰8 ,diêh4/dioh4(tieh/tioh) diêh8/dioh8(tiêh/tiô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