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习成常

jī xí chéng cháng [ji xi cheng chang]
注音 ㄐ一 ㄒ一ˊ ㄔㄥˊ ㄔㄤˊ
词性 成语

词语释义

积习:长期的习惯;常:普通,平常。一种做法长期去做便成为惯例,被视作正常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温水》:“暑亵薄日,自使人黑,积习成常,以黑为美。”

成语用法

积习成常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汉字详情

[ji]
部首: 505
笔画: 10
五笔: TKW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HDRC
四角: 26980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禾,责声。从“禾”,表示与农作物有关。本义:堆积谷物)

(2) 同本义

积,聚也。——《说文》。按,禾谷之聚曰积。

令野修道委积。——《周礼·大司徒》。注:“少曰委,多曰积。”

掌邦之委积。——《周礼·遗人》。疏:“三十里言委,五十里言积。”

故人主积其食,守其用。——《盐铁论·错币》

(3) 又如:积谷(存积米谷以备灾荒);积居(聚积;囤积);积仓(贮存谷物的粮仓)

(4) 累积;堆叠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土成为高山,风雨就能从山里兴起,即指积土成山能使气侯发生变化而兴风作雨。兴,起,产生。焉,于是,从这里。)——《荀子·劝学》

积水成渊。

积薪其中。——《聊斋志异·狼三则》

转视积薪后。

大风扬积雪。——清· 姚鼐《登泰山记》

积善成德。——《荀子·劝学》

能已积热。——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祖父积子孙弃者。——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5) 又如:积石(堆聚的石头);积委(累聚,储存);积威(累积而成的威势);积重(财物的累聚、蓄积);积气(积聚的气)

(6) 蕴积,积蓄

商贾以币之变多积货逐利。——《史记·平准书》

乃积乃仓。——《诗·大雅·公刘》

(7) 如:积中(蕴积于心中);积伐(蕴蓄才能并自我夸耀);积志(蓄志,夙愿)

(8) 滞留

天道运而无所积。——《庄子·无道》

(9) 又如:积污(积滞污秽);积塞(积滞堵塞);积抱(郁积的怀抱);积忿(忿恨郁积于心);积怒

(10) 累计

积于今。(算到现在。积,累计。)——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名词

(1) 指贮积起来的钱物等

主国五积。——《周礼·司仪》

共其牢礼积膳之牛。——《周礼·牢人》

居则具一日之积。——《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注:“刍米禾薪。”

完者,使守积。——《汉书·刑法志》

士卒死伤如积。——司马迁《报任安书》

畜积足恃。(积,动词用作名词,积蓄的东西。蓄同积。)——汉· 贾谊《论积贮疏》

(2) 又如:积陈(蓄积陈粮);积滞(滞积的水流);积实(指谷粟财货等);积委(指积贮的财物);积苏(聚积的柴草)

(3) 中医指儿童消化不良的病 。如:积痞(中医名词。指体腔内可以摸得到的硬块);这孩子有积了;奶积

(4) 乘积的简称,即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或量相乘所得出的数或量 。如:求积

(5) 通“襀”。衣裙的褶子

襞积褰绉,纡徐委曲。——《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美襞积以酷烈兮,允麈邈而难。——《文选·张衡·思玄赋》

(6) 通“绩”。功劳

积厚者流泽广,积薄者流泽狭也。——《荀子·礼论》

考积幽穷。——《汉·北海相景君碑》

形容词

(1) 长久

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后汉书》

(2) 又如:积日累岁(形容时间长久);积祖(祖祖辈辈;一贯);积世(累世,历代);积雨(久雨)

(3) 习惯的;积久渐成的

常俗生于积习。——汉· 蔡邕《述行赋》

(4) 又如:积窃(惯偷);积贼(惯偷);积悃(久积的诚挚之心);积赌(长期赌博;老赌客)

英文翻译

accumulate, store up, amass

方言集汇

◎ 粤语:zik1
◎ 潮州话:zêh4

宋本广韵

[xi]
部首: 106
笔画: 3
五笔: NUD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SIM
四角: 17120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羽 。从羽,与鸟飞有关。本义:小鸟反复地试飞)

(2) 同本义

習,数飞也。——《说文》

鹰乃学习。——《礼记·月令》

习习笼中鸟,举翮触四隅。——晋· 左思《咏史》

(3) 反覆练习,钻研

君子以朋友讲习。——《易·象下传》

是皆习民数者也。——《国 语·周语》。注;“习,简习也。”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皇侃义疏:“习是修故之称也。言人不学则已,既学必因仍而修习,日夜无替也。”

(4) 又如:习容(练习举止,整饬仪表);习肄(犹练习);习战(练习作战);习非胜是(对错误的事物相习既久,无法矫正,反以为是)

(5) 通晓,熟悉

不习于诵。——《战国策·秦策》

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战国策》

皆通习之。——唐· 韩愈《师说》

益习其声。——唐· 柳宗元《三戒》

不习水战。——《资治通鉴》

习见习闻。——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习方俗

(6) 又如:习流(熟悉水流。又指熟悉水战的兵士);习士(熟悉法制的人);习事(熟谙事理);习知(熟知);习水(熟习水性)

(7) 学习

始习于大豆。——《吕氏春秋·造父》。注:“学也。”

习其句读。——唐· 韩愈《师说》

自幼好武术,习无不精。——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8) 又如:习学(学习);习文练武;讲习(讲授与学习);习业(攻习学业,钻研学问)

(9) 习惯;习惯于,习以为常

圣人者,明于治乱之道,习于人事之终始者也。——《管子》

民习以力攻难,故轻死。——《商君法·战法》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不习水土。——《资治通鉴》

家人习奢。

习于钟鼓。——宋· 苏轼《教战守》

(10) 又如:习熟(习惯熟悉);习闲(游手好闲者);习闻;习安(习惯于安定)

(11) 训练

不习,则民不可使也。——《大戴礼记》

(12) 又如:习教(犹训练);习勒(严格训练);习练(练习;训练);习用(演习);习兵(操演军事);习阵(演习战阵之事)

(13) 习染

习善而为善,习恶而为恶也。——《论衡·本性》

习其家风。——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名词

(1) 习性;习惯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

政教习俗,相顺而后行。——《荀子·大略》

(2) 又如:固习;陋习;恶习;习性;积习

(3) 亲信

凡当涂者之于人主也,希不信爱也,又且习故。——《韩非子·孤愤》

(4) 又如:习故(亲近故旧。又指熟悉故旧的人)

副词

(1) 经常,常常

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使勿动。——柳宗元《三戒》

车户李旺行了多日,习见匣子沉重,晓得是银子在内。——《二刻拍案惊奇》

(2) 又如:习洽(经常交往,关系密切);习闻;习用

英文翻译

practice; flapping wings

方言集汇

◎ 粤语:zaap6

宋本广韵

chéng [cheng]
部首: 412
笔画: 6
五笔: DNNT
仓颉: IHS
四角: 53200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即“杵”)。“斧”、“杵”具备就可以做成事情。本义:完成,成就)

(2) 同本义

成,就也。——《说文》

成德之终也。——《国语·周语》

成者功就不可易也。——《太元元错》

箫韶九成。——《书·益稷》

祝告曰利成。——《仪礼·少牢礼》

及事成。——《周礼·司书》

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后汉书·列女传》

(3) 又如:落成(建筑物完工)

(4) 变成;成为

累寸不已,遂成丈匹。——《后汉书·列女传》

(5) 又如:成习(成为习惯);成精;成仙(成为神仙)

(6) 成全 。如:成持(帮助,扶持);玉成其事

(7) 形成

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吴均《与朱元思书》

(8) 又如:成市(形成市场);成列(形成队列);成体(构成形体)

(9) 事物生长到一定的状态;长成

五谷萎败不成。——《吕氏春秋·明理》

用实者成实时采。——宋· 沈括《梦溪笔谈》

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 清· 林觉民《与妻书》

(10) 树立

以成伯王之名。——《战国策·秦策》。注:“立也。”。又如:成名成家(树立名声,成为专家);成果(造就,创建)

(11) 订立 。如:成言(订约);成券(订立契约);成约,成说(订约)

(12) 平定;讲和

会于稷,以成 宋乱。——《左传·成公十一年》

遂使之行成于吴。——《国语·越语》

(13) 成家 。如:成亲;成房头(有二房、三房等名份的);成室

名词

(1) 成功

成败之机,在于今日。——《资治通鉴》

(2) 又如:成败

(3) 成果;成就 。如:坐享其成;一事无成

(4) 十分之一;比率 。如:增产三成

形容词

(1) 现成的 。如:成证,成辞(现成的文章);成基(现成的基础)

(2) 既定的 。如:成旨;成科(既定的法律条文)

(3) 整,全 。如:成天际(一天到晚);成年家(一年到头);成天家(一天到晚);成日(整天);成批;成夜;成篇

(4) 纯的 。如:成金

(5) 表示有能力 。如:他可真成!

副词

(1) 表示答应、许可 。如:成,就这么办;成不的(不成;不行)

(2) 表示达到一个单位(强调数量多或时间长) 。如:成年累月;成何济(有何用处,待如何)

英文翻译

completed, finished, fixed

方言集汇

◎ 粤语:cing4 seng4 sing4
◎ 客家话:[海陆丰腔] shin2 sang2 [梅县腔] shang2 shin2 zhang5 [沙头角腔] sin2 siang2 [客英字典] shin2 sang2 [宝安腔] sin2 [客语拼音字汇] sang2 sin2 [东莞腔] sin2 [陆丰腔] shin3 [台湾四县腔] siin2 sang2
◎ 潮州话:sêng5(sêng) zian5(chiâⁿ) sian5(siâⁿ)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四清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是征清開平聲開口三等zjengʑĭɛŋ
cháng [chang]
部首: 318
笔画: 11
五笔: IPKH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FBRLB
四角: 90227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巾,尚声。本义:旗)

(2) 同本义

纪于太常。——《书·君牙》。传:“王之旌旗画日月曰太常。

载是常服。——《诗·小雅·六月》

(3) 裙子

叔旦泣涕于常,悲不能对。——《逸周书》

常,下裙也。——《说文》。朱骏声曰:“常裳二字,经传截然分开,并不通借。”

(4) 规则,规律

陈常于时夏。——《诗·周颂·思文》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 桀亡。——《荀子·天论》

(5) 又如:常古(旧法,常法);常故(旧例;常例);常式(法式)

(6) 封建社会宣扬的所谓恒久不变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准则,即伦常;纲常 。如:常伦(伦常);三纲五常

量词

古代长度单位。一丈六尺为常

寻舒两肱也,倍寻谓之常。——《小尔雅·广度》

蒲筵常。——《仪礼·公食礼》。注:“丈六尺曰常,半常曰寻。”

酋予常有四尺。——《考工记》

争寻常以尽其民。——《左传·成公十二年》

不过墨丈寻常之间。——《国语·周语》

寻常之沟。——《庄子·庚桑楚》

形容词

(1) 恒久;长久不变

常,质也。——《广雅》

未变常也。——《易象下传》。虞注:“恒也。”

鲁邦是常。——《诗·鲁颂·閟宫》

天命靡常。——《诗·大雅·文王》

日月以为常。——《国语·越语》

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墨子·尚贤》

圣人无常师。——唐· 韩愈《师说》

(2) 又如:常德(始终不变的品德);常心(固执不变的心);常安(永久的平安)

(3) 一般;普通;正常

其有常。——《诗·唐风·鸨羽》

则维其常。——《诗·小雅·十月之交》

顾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唐· 韩愈《杂说》

白乐天游大林寺诗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盖常理也。——宋· 沈括《梦溪笔谈》

(4) 又如:常时(平时;平日);常言(平常的话;普通的话)

(5) 一定 。如:常刑(一定的刑罚);常序(一定的次序)

副词

(1) 经常,常常

常生常化者,无时不生,无时不化。——《列子》

汉王急,推堕 孝惠、 鲁元车下; 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史记·项羽本纪》

良因异之,常习诵之。——《史记·留侯世家》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唐· 韩愈《杂说》

(2) 又如:常见面;常则是(经常是,总是);常时(时常,常常);常参官(日常参朝的官吏);常惺惺(佛教语。指头脑经常或长久保持清醒);常经(经常);常赁(经常受雇于人)

(3) 通“尝”。曾经

子常语诸梁也曰:凡事若小若大,寡不道以权成。——《庄子·人间世》

主父常游于此。——《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常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荀子·天论》

高祖为亭长时,常告归之田。——《史记·高祖本纪》

项伯常杀人,从良匿。——《史记·留侯世家》

英文翻译

common, normal, frequent, regular

方言集汇

◎ 粤语:soeng4
◎ 客家话:[客英字典] shong2 [陆丰腔] shong3 [梅县腔] shong2 [东莞腔] song2 [客语拼音字汇] song2 [台湾四县腔] song2 [沙头角腔] song2 [宝安腔] song2 [海陆丰腔] shong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陽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市羊陽開平聲開口三等zjangʑĭa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