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诏

kē zhào [ ke zhao]
繁体 科詔
注音 ㄎㄜ ㄓㄠˋ

词语释义

1.法律与诏令。 2.指关于科举的诏令。

词语解释

  1. 法律与诏令。

    《三国志·魏志·程晓传》:“法造於笔端,不依科詔;狱成於门下,不顾覆讯。”

  2. 指关于科举的诏令。

    宋 苏轼 《监试呈诸试官》诗:“每闻科詔下,白汗如流瀋。” 宋 洪迈 《夷坚三志己·李克己井梦》:“ 乐平 梅林 李克己 ,自少攻苦为学,鋭心进取,然未尝登名。 庆元 乙卯,当科詔之下,祈梦於 五显祠 ,连夕无所感。”

引证解释

⒈ 法律与诏令。

《三国志·魏志·程晓传》:“法造於笔端,不依科詔;狱成於门下,不顾覆讯。”

⒉ 指关于科举的诏令。

宋苏轼《监试呈诸试官》诗:“每闻科詔下,白汗如流瀋。”
宋洪迈《夷坚三志己·李克己井梦》:“乐平梅林李克己,自少攻苦为学,鋭心进取,然未尝登名。 庆元乙卯,当科詔之下,祈梦於五显祠,连夕无所感。”

科诏的网络释义

科诏

  • 科诏是汉语词汇,拼音为ㄎㄜ ㄓㄠ,意思是法律与诏令。
  • 汉字详情

    [ke]
    部首: 505
    笔画: 9
    五笔: TUFH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HDYJ
    四角: 24900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禾,从斗。“斗”的意思是“量”。合起来指衡量、分别谷子的等级品类。本义:品类,等级)

    (2) 同本义

    科,程也。——《说文》

    为力不同科。——《论语·八佾》

    与此同科。——《论衡·幸偶》

    君歌且休听我歌,我歌今与君殊科。——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巧曹》

    (3) 又如:科品(种类;等级);科荣(科第荣华);科爵(指封建王朝官员的品级爵位)

    (4) 法令;刑律

    三仪同科。——《太玄·玄离》。注:“法也。”

    从水之科满。——《太玄·从》。注:“法也。”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诸葛亮《出师表》

    (5) 又如:科防互设(条律禁令交相设置);科文(法令条文);科令(法令;律条);科戒(修道的戒律、法规)

    (6) 科举考试的科目或等第

    设程试之科,重金爵之赏。——韦昭《博奕论》

    (7) 又如:科分(科举中式之年份);科甲出身(由科举及第而取得入仕的资格);科法(科举取士之法);科贡(泛指科举)

    (8) 条款;段落

    科条既备。——《战国策·秦策》

    (9) 又如:科段(指文章的段落或部分);科条(科目,项目;条例;谓分类整理成条款、纲目)

    (10) 法式;规制 。如:科式(法式。指宗教仪式);科制(制度;程式)

    (11) 课程或业务的分类 。如:文科;工科;理科;科本(课本,教科书)

    (12) 官署或机关中按工作性质分设的部门 。如:科研所(从事科学研究的机构);科业(指行业中的某一部门);科道(指科道两衙门)

    (13) 指科斗文字。我国古代字体之一。以其笔划头圆大、尾细长、状似蝌蚪而得名 。如:科斗文(科斗文字);科斗字(科斗文字);科斗书(科斗文字);科斗籍(古文经籍)

    (14) 传统戏剧角色的动作

    鼓三通,锣三下科。——《窦娥冤》

    (15) 又如:打科;笑科

    (16) 草丛 。如:科生(丛生);科藤(藤的一种。可以作杖、编席、制绳索)

    (17) 通“窠”。坎;坑

    其于木也,为科上槁。——《易·说卦》

    盈科而后进。——《孟子·离娄下》

    (18) 又如:科子(坑子);科臼(窠臼);科雉(刚出窠之雉;幼雉)

    动词

    (1) 审理狱讼;判刑 。如:科罪(判处罪刑,依律断罪);科半(指依刑律减半判罪);科决(审理判决);科案(审理查究案件)

    (2) 考较;查核 。如:科计(估量;计算);科校(稽核);科问(查问)

    (3) 课税,征税

    假此科敛丁口。——《聊斋志异》

    (4) 又如:科派(摊派);科差(向官府缴纳的捐税和承担的差役);科敛(聚敛,收取财物)

    (5) 谓参加科举考试 。如:科甲(旧时指科举);科进(通过科考取得进士出身);科诏(指关于科举的诏令)

    (6) 修剪枝蔓;芟除芜秽 。如:科柏(修剪柏树。祭扫灵墓);科斧(蚕桑工具之一种。用以砍除桑树繁枝)

    形容词

    空虚

    其于木也,为科上槁。——《易·说卦》。孔颖达疏:“科,空也。阴在内为空。木即空中者,上必枯槁。”

    英文翻译

    section, department, science

    方言集汇

    ◎ 粤语:fo1
    ◎ 客家话:[客英字典] ko1 [陆丰腔] ko1 [梅县腔] ko1 [沙头角腔] ko1 [东莞腔] ko1 [台湾四县腔] ko1 [客语拼音字汇] ko1 [海陆丰腔] ko1 [宝安腔] ko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八戈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苦禾戈一合平聲合口一等kʰuɑkhua/qua
    zhào [zhao]
    部首: 226
    笔画: 7
    五笔: YVKG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多用男性
    仓颉: IVSHR
    四角: 37762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兼形声。从言从召,召亦声。“言”是言论,“召”是召唤。本义:告知,告诉)

    (2) 同本义 。先秦没有此字,秦汉才出现,多用于上告下

    诏,告也。——《说文新附》

    负剑辟咡诏之,出入有诏于国。——《礼记·曲礼》

    上诏书者。——蔡邕《独断》。注:“诏,诰也。有三品。”

    以诏后世。——《穆天子传》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曰。——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3) 又如:诏众(告诉众人);诏赞(告知和赞助)

    (4) 教导;告诫

    夫为人父者,必能诏其子。——《庄子·盗跖》

    多分其教诏。——《吕氏春秋·审分》

    (5) 又如:诏导(教导);诏诲(告诫教导);诏侑(劝告);诏志(教导立身养志);诏相(教导行大礼的言行)

    (6) 皇帝下达命令

    诏使儒卿。——《汉书·李广苏建传》

    优诏奖瑞。——《明史》

    诏赐抚臣。——《聊斋志异·促织》

    (7) 又如:诏求(皇帝下令征求);诏征(皇帝下令征召);诏选(皇帝下令任命);诏用(皇帝下令任用)

    (8) 征召

    明诏期,前后农夫,以时均修焉,…。——《管子》

    (9) 又如:诏期(征召的日期)

    (10) 召见

    诏伊尹于 亳( )郊兮。——《后汉书·冯衍传》

    (11) 宣扬

    未可明诏大号。——龚自珍《病梅馆记》

    (12) 报告

    按周礼诸职凡言诏者,皆下告上之辞。——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不以诏。——《礼记·檀弓》

    虽诏于天子无北面。——《礼记·学记》

    故礼有摈诏。——《礼记·礼器》

    诏西皇使涉予。——《楚辞·离骚》

    名词

    (1) 诏书,皇帝颁发的命令文告

    上尊号王为秦皇。命为制,令为诏。——《史记·秦始皇本纪》

    非有诏不得上。——《战国策·燕策》

    诏即下。——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捧诏恸哭。

    出密诏示之。

    (2) 又如:下诏(颁发诏书);诏板(即诏书);诏记(皇帝的手令);诏条(诏书中所列的条文);诏黄(以黄色纸书写发布的诏令)

    (3) 古代西南少数民族首领的称号

    南诏蛮,本 乌蛮之别种也,姓 蒙氏。蛮谓王为“诏”,自言 哀牢之后。——《旧唐书》

    (4) 又如:诏家(古代少数民族首领的称号)

    英文翻译

    decree, proclaim; imperial decree

    方言集汇

    ◎ 粤语:ziu3

    宋本广韵

    科诏的同拼音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