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

kē jǔ [ke ju]
繁体 科舉
注音 ㄎㄜ ㄐㄨˇ
词性 动词

词语释义

科举 kējǔ

(1) 指中国从隋唐到清代的分科考选文武官吏后备人员的考试制度

imperial examination

词语解释

  1. 封建时代对官吏的政绩优劣考核上报。

    晋 杜预 《上黜陟课法略》:“今科举优劣,莫若委任达官,各考所统……其六岁处优举者,超用之,六岁处劣举者,奏免之。”

  2. 隋 唐 以来封建王朝分科目考试选拔文武官吏后备人员的制度。亦指这种考试。

    《宋史·选举志二》:“自 神宗 朝 程顥 、 程颐 以道学倡于 洛 ,四方师之,中兴盛于东南,科举之文稍用 颐 説。”《古今小说·木绵庵郑虎臣报冤》:“ 似道 密访其人不得,知是秀才辈所为,乘 理宗皇帝 晏驾,奏停是年科举。”《儒林外史》第六回:“又过了三四日, 严大老官 也从省里科举了回来。” 叶圣陶 《倪焕之》二:“那时还行着科举,出身寒素,不多时便飞黄腾达的,城里就有好几个。”

引证解释

⒈ 封建时代对官吏的政绩优劣考核上报。

晋杜预《上黜陟课法略》:“今科举优劣,莫若委任达官,各考所统……其六岁处优举者,超用之,六岁处劣举者,奏免之。”

⒉ 隋唐以来封建王朝分科目考试选拔文武官吏后备人员的制度。亦指这种考试。

《宋史·选举志二》:“自神宗朝程顥、程颐以道学倡于洛,四方师之,中兴盛于东南,科举之文稍用颐説。”
《古今小说·木绵庵郑虎臣报冤》:“似道密访其人不得,知是秀才辈所为,乘理宗皇帝晏驾,奏停是年科举。”
《儒林外史》第六回:“又过了三四日, 严大老官也从省里科举了回来。”
叶圣陶《倪焕之》二:“那时还行着科举,出身寒素,不多时便飞黄腾达的,城里就有好几个。”

科举的国语词典

隋唐到清代用以考选官吏的制度。隋废九品中正制,改置进士等科;唐科目增至五十余,故称为「科举」。后宋用帖括,明清用八股试士,亦沿用科举之称。至清光绪三十一年(西元1905)​始明令废止。

科举造句

古代的科举制度,就是通过逐级考试的办法来选拔官吏。
在科举时代,金榜题名是许多读书人梦寐以求的事情。
光前裕后是科举时代读书人最高的理想。
在封建科举制度下,许多人都幻想以十年寒窗之苦,换取功名利禄。
封建社会的读书人,大多向往在科举中名列前茅,在仕途上飞黄腾达。
他在小说中无情地揭露和讽刺了封建科举制度的弊病。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
延佑初行科举,乡贡会试皆中第一,廷试第二,授应奉翰林文字,拜监察御史,荐贤拔滞,知无不言。
学而优则仕”,在科举时代,是指知识分子在科考中成绩卓异,才能求得一宫半职。
由于多次科举不第,陈白沙与仕途缘悭分浅,他的后人也很少出现大人物。
这口古井虽历经千年沧桑依然甘冽如故,雕刻精美的牌坊高高耸立,就连中国封建科举的最后一位“三元及第”状元陈继昌的亲笔题词也清晰可辨。
说起科举,广州有道名菜的故事也是不得不提,一说出来谁都听过,那就是三元及第粥。
殿试是唐代科举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举制并不是自创生即完备周密,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它也曾经历了失误、挫折,甚至后退。但是,由于一代代人的薪火相传的持续努力,它一步步地完善,一步步地走向成熟。
汝自幼即好弄,在书房中,一遇先生外出,即跳掷嬉笑,无所不为,今幸科举早废,否则汝亦终以一秀才老其身,决不能折桂探杏,为金马玉堂中人物也。
中国封建王朝的统治阶级很善于网罗人才,他们通过科举制度把有才华的人网罗到政府中来。
你说大清朝完蛋在哪儿?甭骗我,说什么孙中山呀、革命党呀。清朝灭亡,就是因为废除了科举制。
据说当年丁老爷子科举时候,官场非常腐败,丁老爷子一气之下罢笔长叹,扬长而去。
科举制度在明清时代趋于成熟,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三场考试都拿第一,就是大名鼎鼎的“三元及第”。
学校教育丧失了独立性,从教学内容到学生的考课,都以科举入仕为宗旨。

汉字详情

[ke]
部首: 505
笔画: 9
五笔: TUFH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HDYJ
四角: 24900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禾,从斗。“斗”的意思是“量”。合起来指衡量、分别谷子的等级品类。本义:品类,等级)

(2) 同本义

科,程也。——《说文》

为力不同科。——《论语·八佾》

与此同科。——《论衡·幸偶》

君歌且休听我歌,我歌今与君殊科。——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巧曹》

(3) 又如:科品(种类;等级);科荣(科第荣华);科爵(指封建王朝官员的品级爵位)

(4) 法令;刑律

三仪同科。——《太玄·玄离》。注:“法也。”

从水之科满。——《太玄·从》。注:“法也。”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诸葛亮《出师表》

(5) 又如:科防互设(条律禁令交相设置);科文(法令条文);科令(法令;律条);科戒(修道的戒律、法规)

(6) 科举考试的科目或等第

设程试之科,重金爵之赏。——韦昭《博奕论》

(7) 又如:科分(科举中式之年份);科甲出身(由科举及第而取得入仕的资格);科法(科举取士之法);科贡(泛指科举)

(8) 条款;段落

科条既备。——《战国策·秦策》

(9) 又如:科段(指文章的段落或部分);科条(科目,项目;条例;谓分类整理成条款、纲目)

(10) 法式;规制 。如:科式(法式。指宗教仪式);科制(制度;程式)

(11) 课程或业务的分类 。如:文科;工科;理科;科本(课本,教科书)

(12) 官署或机关中按工作性质分设的部门 。如:科研所(从事科学研究的机构);科业(指行业中的某一部门);科道(指科道两衙门)

(13) 指科斗文字。我国古代字体之一。以其笔划头圆大、尾细长、状似蝌蚪而得名 。如:科斗文(科斗文字);科斗字(科斗文字);科斗书(科斗文字);科斗籍(古文经籍)

(14) 传统戏剧角色的动作

鼓三通,锣三下科。——《窦娥冤》

(15) 又如:打科;笑科

(16) 草丛 。如:科生(丛生);科藤(藤的一种。可以作杖、编席、制绳索)

(17) 通“窠”。坎;坑

其于木也,为科上槁。——《易·说卦》

盈科而后进。——《孟子·离娄下》

(18) 又如:科子(坑子);科臼(窠臼);科雉(刚出窠之雉;幼雉)

动词

(1) 审理狱讼;判刑 。如:科罪(判处罪刑,依律断罪);科半(指依刑律减半判罪);科决(审理判决);科案(审理查究案件)

(2) 考较;查核 。如:科计(估量;计算);科校(稽核);科问(查问)

(3) 课税,征税

假此科敛丁口。——《聊斋志异》

(4) 又如:科派(摊派);科差(向官府缴纳的捐税和承担的差役);科敛(聚敛,收取财物)

(5) 谓参加科举考试 。如:科甲(旧时指科举);科进(通过科考取得进士出身);科诏(指关于科举的诏令)

(6) 修剪枝蔓;芟除芜秽 。如:科柏(修剪柏树。祭扫灵墓);科斧(蚕桑工具之一种。用以砍除桑树繁枝)

形容词

空虚

其于木也,为科上槁。——《易·说卦》。孔颖达疏:“科,空也。阴在内为空。木即空中者,上必枯槁。”

英文翻译

section, department, science

方言集汇

◎ 粤语:fo1
◎ 客家话:[客英字典] ko1 [陆丰腔] ko1 [梅县腔] ko1 [沙头角腔] ko1 [东莞腔] ko1 [台湾四县腔] ko1 [客语拼音字汇] ko1 [海陆丰腔] ko1 [宝安腔] ko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八戈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苦禾戈一合平聲合口一等kʰuɑkhua/qua
[ju]
部首: 108
笔画: 9
五笔: IWFH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FCQ
四角: 90508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小篆字形,从手,舉( )声。本义:双手托物)

(2) 同本义

举,对举也。——《说文》

举,擎也。——《广韵》

其坚不能自举也。——《庄子·逍遥游》

举所佩玉玦。——《史记·项羽本纪》

(3) 又如:举桉(桉同“案”。借指夫妻相敬);举案(举起托盘以进奉食品)

(4) 拿起;提起

举全吴之地。——《资治通鉴》

举以予人。——宋· 苏洵《六国论》

(5) 又如:举白(举杯喝尽。干杯);举踵(举起脚跟。比喻切望);举纲持领(提起网的总绳,网眼就张开了;提起皮衣领子一抖,衣上的毛就都顺了。比喻办事要抓关键部分)

(6) 飞,飞起;飘动

九万里风鹏正举。——李清照《渔家傲》

(7) 又如:举翮(展翅起飞);风举(随风飘动)

(8) 升起;耸起

叔籔,火烈具举。——《诗·郑风》

中江举帆。——《资治通鉴》

(9) 仰起;抬起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 李白《静夜思》

(10) 又如:举眼无亲(人地生疏,孤单无依);举手加额(把手举上额头敬礼)

(11) 发问;动问

主人不问,客不先举。——《礼记》。孔颖达疏:“举亦问也。客从外来,宜问路中寒热无恙,若主人未问,则客不可先问也。”

(12) 推荐;选用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

建一官而三物成,能举善也。——《左传·襄公三年》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孟子·告子下》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管夷吾举于士。

孙叔敖举于海。

举孝廉不行。——《后汉书·张衡传》

(13) 又如:举孝廉(荐举孝子和廉洁之士);举保(推荐,举荐);举主(古时推举贤者做官或参加考试,被荐者称荐者为举主)

(14) 提出;列举

举类迩而见义远。——《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举数人以训汝。——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15) 又如:举似(指点,告诉);举案(列出罪状并加以查证);举正(列举其罪而正之以法);举陈(列举陈述);举驳(提出理由,予以驳回);举类(举例)

(16) 兴起;发动

举事必循法。——《吕氏春秋·察今》

举大计亦死。——《史记·陈涉世家》

并举而争起。——《汉书·食货志》引汉· 贾谊《论积贮疏》

(17) 又如:举大事(指发动夺取政权的武装起义);举大计(举大事)

(18) 施行;办理

举先王之政。——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19) 攻克;占领

一战而举鄢郢。——《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西举巴蜀。—— 汉· 贾谊《过秦论》

戊卒叫,函谷举。—— 唐· 杜牧《阿房宫赋》

且秦举 咸阳而弃之,何但 越也。——《汉书》

(20) 成就;成功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史记·陈涉世家》

(21) 参加科举考试

应举下第。——唐· 李朝威《柳毅传》

岛初赴举。—— 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乙先得举。——清· 周容《芋老人传》

举乡试。——《明史》

(22) 又如:举进士;举首(科举考试的第一名)

(23) 指摘;检举 。如:举罚(揭发并处罚);举劾(检举揭发)

(24) 抚养;生育 。如:举子(生育小孩);举息(生育子女);举乳(哺乳)

(25) 放;发 。如:举音(放音喧呼;为悼死者而放声哀哭);举迹(发迹);举阁(放置,存放)

(26) 点燃 。如:举烛(点起烛火);举炊(生火做饭);举烽(燃点烽火);举燧(燃起火把;燃起告警烽烟)

(27) 取;拾取

财务之遗者,民莫之举。——《吕氏春秋》。高诱注:“举,取也。”

(28) 借贷 。如:举债;举假(借贷);举贷(放债)

(29) 攀援

木熙者,举梧槚。——《淮南子》

(30) 张开 。如:举口(开口,张口)

(31) 带动;率领 。如:举众闹事;举众出迎

(32) 耸立,突起

河水翼岸夹山,巍峰峻举。——《水经注》

(33) 成立,站得住脚

要辞达而理举,故无取乎冗长。——晋· 陆机《文赋》

(34) 记录;登记

举口数,生者著,死民者削。——《商君书》

(35) 谈论;称引

不惟举之于其口,而又笔之于其书。——唐· 韩愈《原道》

(36) 赞许;表彰 。如:举名(称扬其名);举显(表彰)

(37) 复兴

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礼记》

(38) 祭祀

靡神不举,靡爱斯牲。——《诗·大雅》

山川神袛有不举者为不敬。——《礼记》

(39) 没收

凡货不出于关者,举其货,罚其人。——《周礼》

(40) 吃丰盛的饮食

王日一举,鼎十有二,物皆有俎。——《周礼》

(41) 轻手诊脉

举,轻手诊脉之法。——《中国医学大辞典》

(42) 总括 。如:举凡(凡是;所有);举籍(统计人口、田亩等以登记成册)

名词

(1) 言行;举动 。如:举止失措(举动失常);举指(犹举止,行动);举趾(指举动);举休(举止;举动);举以丧名(有所举动而丧失名誉)

(2) 科举考试 。如:举监(明清时以举人资格入国子监读书的人);举场(科举考场);举选(指科举)

(3) 举人的简称 。如:中了举了

(4) 榉柳

(5) 肺脊;骨体正脊

佐食受牢举如傧。——《仪礼》

(6) 古代词性术语之一,相当于现在的名词

(7) 姓

量词

古代重量单位,一举重三两

形容词

(1) 全

举家锦衣玉食。——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举天下所贡蝴蝶、螳螂、油利挞、青丝额一切异状。——《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举门(满门,全家);举时(举世);举族(全族)

副词

皆,都

举疾首蹙頞。——《孟子·梁惠王下》

举欣欣然有喜色。——《孟子·梁惠王下》

杀人如不能举。——《史记·项羽本纪》

英文翻译

raise, lift up; recommend

方言集汇

◎ 粤语:geoi2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