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帖

bēi tiè [ bei tie]
注音 ㄅㄟ ㄊ一ㄝˋ
词性 名词

词语释义

碑帖 bēitiè

(1) 石碑的拓本

a rubbing from a stone inscription

词语解释

  1. 石刻、木刻文字的拓本或印本,可供学习书法用。

    明 曹昭 《格古要论·古墨迹论上》:“用纸加于碑帖上。向明处以游丝笔圈却字画,填以浓墨,谓之响搨。” 清 钱泳 《履园丛话·艺能·书》:“第一等有絶顶天资可以比拟 松雪 、 华亭 之用笔者,则令其读经史,学碑帖,游名山大川,看古人墨蹟,为传世之学。”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每天晚上他由书房归来,必须在祖父屋里背些《昭明文选》、《龙文鞭影》之类的文章,偶尔还要临摹碑帖,对些干涩的聪明对子。”

引证解释

⒈ 石刻、木刻文字的拓本或印本,可供学习书法用。

明曹昭《格古要论·古墨迹论上》:“用纸加于碑帖上。向明处以游丝笔圈却字画,填以浓墨,谓之响搨。”
清钱泳《履园丛话·艺能·书》:“第一等有絶顶天资可以比拟松雪、华亭之用笔者,则令其读经史,学碑帖,游名山大川,看古人墨蹟,为传世之学。”
曹禺《北京人》第一幕:“每天晚上他由书房归来,必须在祖父屋里背些《昭明文选》、《龙文鞭影》之类的文章,偶尔还要临摹碑帖,对些干涩的聪明对子。”

碑帖的国语词典

石刻文字的拓印本。

碑帖的网络释义

碑帖

  • 过去俗称“黑老虎”,它既是一种有文化历史内涵,又有艺术品位和工艺加工三者相结合的艺术品。 前辈为了记述前朝重要事情和隆重庆典等,把文学形式和书法家的手迹经过名匠刻手,刻凿在悬崖和石碑上,因此碑石就有多重性的艺术内容,还经过裱装成轴或册页,这样就成了碑帖(bēi tiè)。碑帖是碑和帖的合称,实际“碑”指的是石刻的拓本,“帖”指的是将古人著名的墨迹,刻在木板上或石上汇集而成。在印刷术发展的前期,碑的拓本和帖的拓本都是传播文化的重要手段。以后人们为了学习书法,或作历史资料都要学习这些文字资料。
  • 碑帖的翻译

    英语: a rubbing from a stone inscription
    法语: estampage d'une inscription lapidaire (qui sert de modèle en calligraphie)​

    碑帖造句

    碑帖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史料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
    他的书法见解,是鲜明的碑帖融合的实践观念。
    他们一不读书,二不‘识’字,尤其近年来世风丕变,有人竟连前代碑帖都不屑临摹研读,一提笔便想自成流派,自我作古,且动辄自封为‘书法家’。
    以严肃认真的态度,仔细观察,不露马迹蛛丝,找出前人之特征、变化,逐一突破,以不变应万变,以期达到碑帖结合之目的。
    碑帖鉴赏大家秦公在《秦说碑帖》中指出,从宋朝开始的碑学和帖学风靡了近千年,文人若不明碑帖,如同农夫不辨菽粟,木匠不辨绳墨。
    博物馆里藏有多位著名书法家的碑帖。
    其实遗憾更真实,比如断臂的维纳斯,汉魏碑帖。
    他的字被称为“孩儿体”,若是让一位没有长期受过书法艺术熏陶,或是初入门道者来欣赏,是很难品味出其“碑帖交融、天趣盎然”之妙的。
    从而推动了书法艺术的发展,也留下了浩如烟海的碑帖。
    值得注意的是,有一些板块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其中包括瓷玉珍玩、油画及当代艺术、紫砂茗具、古籍碑帖、邮品钱币等。
    书家而不明碑帖,恰如农夫不辨菽粟,工匠不识斧凿。
    梁启超生平每件事都做得“兴会淋漓”,即使在海外逃命期间,他也随身带着宝爱的碑帖,每天临池不废;夜来呼朋唤友推牌九,不亦乐乎。
    曾祥彪对书法的修炼由来已久,少年时填红模子,青年时临碑帖,中年时兼修并蓄,步入知天命年后逐渐形成艺术个性。
    因为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只好用笔造作碑帖字迹的外貌,藏头护尾,小心翼翼……,写得苦不堪言。
    凡出版社出版的各种颜体书法及颜体一脉历代名家经典碑帖资料,如清代刘墉、何绍基,近代钱南园、华士奎等的碑贴,他都要想法购藏。
    擅书法,曾得于右任教益,解放后长期临摹汉简,融碑帖和汉简于一炉,独创一格。
    背负着生活的重重压力和谣言讽语,我的内心曾经彷徨和失落,曾经流泪,也曾经想把这挚爱的笔墨纸砚和碑帖摩崖全部烧掉,随它一起西去。
    程度较高的学生可以随意临各式碑帖。
    实际上,汉字简化不仅早已有之,其作为一场文字变革也要从民国时期的新文化运动开始说起。
    翻阅碑帖,成了找寻字形变化的游戏,甚至对当时凸版印刷字体如老宋体、仿宋体、真楷体,都觉得其中蕴含无穷奥妙。

    汉字详情

    部首: 517
    笔画: 13
    五笔: DRTF
    tiè,tiě,tiē [tie]
    部首: 318
    笔画: 8
    五笔: MHHK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多用男性
    仓颉: LBYR
    四角: 41260

    详细解释

    tiē

    形容词

    (1) 帖服。对约束、控制或权威命令顺从的

    塞外蛮人方帖服,水边鬼卒又猖狂。——《三侠五义》

    (2) 又如:伏伏帖帖;俯首帖耳;帖帖(形容帖伏收敛的样子;温顺,服帖);帖伏(折服,顺从不反抗);帖胁(拘束不展)

    (3) 安定

    事不妥帖。——王逸《楚辞序》

    安置妥帖平不颇。——韩愈《石鼓歌》

    (4) 又如:帖然(安定);帖泰(安宁;安定)

    (5) 安静

    帖,静也。——《广雅》

    (6) 又如:帖息(平静无声);帖妥(静止不动)

    动词

    (1) 粘。同“贴”

    对镜帖花黄。——《乐府诗集·木兰诗》

    (2) 如:帖黄(贴黄。唐时敕书用纸。凡有更改的地方,仍以黄纸贴之)

    (3) 紧挨着

    因帖卧床上,剑至果高。——《世说新语·假谲》

    (4) 又如:帖骑(贴身于马上);帖席(贴卧席上);帖伏(贴地而伏)

    (5) 砌垒

    帖石防溃岸。——唐· 杜甫《早起》

    (6) 添补,增添 。

    (7) 如:帖例(帖附前例)

    (8) 典押

    臣计天下编户,贫弱者众,有卖舍、帖田供王役者。——《新唐书·李峤传》

    (9) 另见 tiě;tiè

    tiě

    名词

    (1) 官府文书,公文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杜甫《新安吏》

    (2) 又如:帖发(行文发送);帖写(清时衙门中的抄写小吏);帖头(差役)

    (3) 证券;单据;凭证

    一季无讼,即书户帖,连庄帐付之,以为地符。——《宋史》

    (4) 写有简短文字的柬帖 。

    (5) 如:名帖;拜帖;盟帖;庚帖;请帖;下帖子;回帖;谢帖

    (6) 书面的或印刷的通告或公告 。

    (7) 如:招帖

    (8) 科举时代明经科的考试名目

    题赋曰帖,故唐制帖试士曰试贴。——《通俗文》

    (9) 又如:帖恬(科举考试的一种程式文章);帖经(帖文。唐代科举考试的一种方法);帖试(帖括。以帖经试士)

    (10) 箭靶

    箭头破帖浑无敌。——唐· 贾岛《上邠宁邢司徒》

    (11) 旧时妇女置放缝纫用品的器物

    启帖理针线,非独学裁缝。——唐· 孟郊《古意》

    (12) 标签

    以纸帖之。——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每韵为一帖。

    量词

    (1) 用于配合起来的若干味汤药。

    (2) 如:一帖药

    (3) 另见 tiē;tiè

    tiè

    名词

    (1) (形声。从巾,占声。本义:古代字写在布帛上叫帖)

    (2) 写在帛上的书签

    帖,帛书署也。——《说文》。段玉裁注:木部曰:“检,书署也。”木为之谓之检,帛为之则谓之帖,皆谓幖题,今人所谓签也。”

    (3) 名册,名簿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杜甫《新安吏》

    (4) 铭功纪事的石刻称“碑”,书疏称“帖” 。

    (5) 如:晋代王羲之有《姨母帖》、《快雪时晴帖》

    (6) 又指石刻、木刻的拓本,书画的摹临范本 。

    (7) 如:碑帖;字帖;画帖

    (8) 对联;联语

    金子友来乞楹帖。——《瓯北诗话》

    (9) 又如:春帖(春联)

    (10) 另见 tiē;tiě

    英文翻译

    invitation card; notice

    方言集汇

    ◎ 粤语:tip3
    ◎ 客家话:[客英字典] tiap7 [沙头角腔] tiap7 [梅县腔] tiap7 [台湾四县腔] tiap7 [客语拼音字汇] tiab5 tiab6 [东莞腔] diap7 [陆丰腔] tiap7 [宝安腔] tiap7 [海陆丰腔] tiap7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三十怗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他協入聲開口四等theptʰi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