矫诬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谓假借名义以行诬罔;虚妄。
《书·仲虺之诰》:“ 夏王 有罪,矫诬上天,以布命于下。” 蔡沉 集传:“矫,与矫制之矫同;诬,罔…… 桀 知民心不从,矫诈诬罔,託天以其众。”《魏书·崔浩传》:“﹝ 浩 ﹞性不好 老庄 之书……曰:‘此矫诬之説,不近人情。’”《资治通鉴·宋营阳王景平元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託圣贤以伸其説谓之矫;圣贤无是事,寓言而加詆谓之诬。” 唐 李白 《日出入行》:“ 鲁阳 何德,驻景挥戈。逆道违天,矫诬实多。” 清 唐甄 《潜书·非文》:“二十三代之编籍,閼塞其心;序论传志之空言,矫诬其理。”
假托君命,诬陷无辜。
《国语·周语上》:“国之将亡,其君贪冒辟邪,淫佚荒怠……其刑矫诬,百姓携贰。” 韦昭 注:“以诈用法曰矫,加诛无罪曰诬。”《淮南子·氾论训》:“篡弑矫诬,非人之性也。” 高诱 注:“矫,擅作君命;诬,以恶覆人也。”
引证解释
⒈ 谓假借名义以行诬罔;虚妄。
引《书·仲虺之诰》:“夏王有罪,矫诬上天,以布命于下。”
蔡沉集传:“矫,与矫制之矫同;诬,罔…… 桀知民心不从,矫诈诬罔,託天以其众。”
《魏书·崔浩传》:“﹝浩﹞性不好老庄之书……曰:‘此矫诬之説,不近人情。’”
《资治通鉴·宋营阳王景平元年》引此文, 胡三省注曰:“託圣贤以伸其説谓之矫;圣贤无是事,寓言而加詆谓之诬。”
唐李白《日出入行》:“鲁阳何德,驻景挥戈。逆道违天,矫诬实多。”
清唐甄《潜书·非文》:“二十三代之编籍,閼塞其心;序论传志之空言,矫诬其理。”
⒉ 假托君命,诬陷无辜。
引《国语·周语上》:“国之将亡,其君贪冒辟邪,淫佚荒怠……其刑矫诬,百姓携贰。”
韦昭注:“以诈用法曰矫,加诛无罪曰诬。”
《淮南子·氾论训》:“篡弑矫诬,非人之性也。”
高诱注:“矫,擅作君命;诬,以恶覆人也。”
矫诬的国语词典
假托诈欺。
矫诬的网络释义
矫诬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jiáo
(2) 另见
jiǎo
动词
(1) (形声。从矢,乔声。本义:把箭杆揉直的一种器具。引申为“正曲使直”)
(2) 把弯曲的物体弄直
矫,直也。——《广雅》
坎为矫輮。——《易·说卦传》
古枸木必将待櫽括烝矫然后直。——《荀子·性恶》
(3) 又如:矫矢(矫直箭矢);矫揉(使物或曲或直。矫是改直,揉是变曲);矫直(矫正弯曲使之直);矫枉(矫正弯曲。比喻纠正偏邪)
(4) 匡正;纠正
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荀子·性恶》
其刑矫诬。——《国语·周语》
以绳墨自矫。——《庄子·天下》
以身矫之。——清· 张廷玉《明史》
(5) 又如:矫世(纠正世俗之失);矫世变俗(谓纠正和改变不良的世风民俗);矫激(矫正;偏激);矫舌(使舌头发音正确);矫奸(抑制奸邪);矫异(抑制差别);矫情镇物(故意抑制情感,表示镇定,使人不测);矫世励俗(改正世风,激励世俗)
(6) 假托;诈称
矫王命以杀之。——《谷梁传·宣公十五年》
遇之 殽,矫以 郑伯之命而犒师焉。——《公羊传·僖公三十三年》
乃矫郑伯之命以劳之。——《吕氏春秋·悔过》
非其事而居之,矫也。——《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彼用无为有,故谓矫。——《墨子·非命》
矫君命。——《战国策·齐策四》
矫魏王令。——《史记·魏公子列传》
矫杀晋鄙。
(7) 又如:矫夺(假托君命而强行夺取);矫称(假托名义而加宣扬);矫命(假托命令);矫旨(假托帝王诏命);矫制(指假托君命行事)
(8) 高举
矫茲媚以私处兮。——《楚辞·惜诵》。注:“举也。”
矫首而遐观。——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仰矫首以遥望兮。——《后汉书·张衡传》
矫顾怒步。——唐· 李朝威《柳毅传》
矫首昂视。——明· 魏学洢《核舟记》
矫首昂视。(抬头仰望。矫,抬举。)。又如:矫手(举手);矫翼(振翅);矫首(昂首;抬头)
(9) 拂逆,违背
以矫俗干名。——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10) 又如:矫情干誉(故违常情,以求美誉);矫俗(故意违反世俗人情,以显示自己的清高不凡)
(11) 飞
矫,飞也。《《广雅·释估三》
晒夏蟲之疑冰,整轻翮而思矫。——《文选·孙卓·游天台山赋》
鹤矫閬风,麟腾 玉京。——《当涂李宰君画赞》
放弓一长啸,目送孤鸿矫。——宋· 苏轼《人日猎城南》
形容词
(1) 勇武的样子
矫矫虎臣。——《诗·鲁颂·泮水》
(2) 又如:矫任(恣意任性)
(3)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动词
(1) 欺骗
因为诬上,卒从吏议。——司马迁《报任安书》
佞誉诬谀。——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2) 又如:诬禄(假冒有功而受禄)
(3) 无中生有,捏造事实害人
诬善之人,其辞游。——《易·系辞》
诬守纳己赇。——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诬去贤使君。
诬太守者。
(4) 又如:诬扳(犯罪的人诬告攀扯他人);诬罪(诬陷使人入罪);诬系(捏造事实,使人获罪);诬良为盗;诬言(诬罔之言。虚伪骗人的言辞);诬罔(诬蔑冤枉);诬诋(捏造事实以诋毁人);诬善(诬陷,欺骗善良)
(5) 抹杀
而高人所述,不可诬矣。——隋· 王度《古镜记》
(6) 冤屈
其刑矫诬。——《国语·周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