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诈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盗窃诈骗。
《唐律疏议·名例五·盗诈取人财物》:“诸盗诈取人财物,而於财主首露者,与经官司自首同。” 长孙无忌 等疏议:“盗谓强盗、窃盗,诈谓诈欺。”《宋史·刑法志一》:“谋杀盗诈,有所规求避免而犯者,不减。”《元史·仁宗纪一》:“罢诸王断事官,其 蒙古 人犯盗诈者,命所隶千户鞠问。”
引证解释
⒈ 盗窃诈骗。
引《唐律疏议·名例五·盗诈取人财物》:“诸盗诈取人财物,而於财主首露者,与经官司自首同。”
长孙无忌等疏议:“盗谓强盗、窃盗,诈谓诈欺。”
《宋史·刑法志一》:“谋杀盗诈,有所规求避免而犯者,不减。”
《元史·仁宗纪一》:“罢诸王断事官,其蒙古人犯盗诈者,命所隶千户鞠问。”
盗诈的网络释义
盗诈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意思是:看到人家的器皿就会贪婪地流口涎,存心不善。本义:盗窃,偷东西)
(2) 同本义
盜,私利物也。
窃货曰盗。——《荀子·脩身》
君子不为盗,贤人不为窃。——《庄子·山水》
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盗器为奸。——《左传·文公十八年》
盗名不如盗货。——《荀子·不苟》
如姬果盗兵符与公子。——《史记·魏公子列传》
齐国人善盗乎?——《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3) 又如:偷盗(偷窃);盗跖下惠(跖和柳下惠,两人虽是兄弟,但跖被诬为大盗,而柳下惠却被视为圣人);盗名(偷取美名)
(4) 抢掠劫持
遂共盗而残之。——《列子·说符》
(5) 窃据;篡夺。用不正当的手段营私或谋取 。如:盗恩(冒取他人的功勋和奖赏);盗篡(盗窃夺取。特指臣子取代君位);盗据(割据;强占)
(6) 诈骗;骗取 。如:欺世盗名;盗言(巧诈甜美的言辞);盗铸(私自铸钱)
(7) 侵犯 。如:盗边(侵犯边境)
(8) 私通
闻平居家时,盗其嫂。——《汉书·陈平传》
(9) 逃避 。如:盗税(逃避纳税)
名词
(1) 偷盗财物的人(先秦两汉用“盗”)
其犹穿窬(跳墙)之盗也与。——《论语·阳货》
盗起而不知御,民困而不知救。——刘基《卖柑者言》
乃托言有盗,令人修墙。——《世说新语·或溺》
(2) 抢劫财物的人,强盗
职盗为寇。——《诗·大雅·桑柔》
闻盗贼之名,则掩耳而不愿听。——宋· 苏轼《教战守》
天下何故不谓子为盗丘?——《庄子·盗跖》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史记·项羽本纪》
是故寇盗处处蚁合。——《世说新语·识鉴》
(3) 又如:盗竽(盗魁;盗首);盗目(盗贼头目);海盗;窃国大盗
(4) 对反叛者的贬称 。如:盗乱(盗匪之乱)
副词
偷偷地,暗中地
民亦间盗铸钱。——《史记·平准书》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陆丰腔] to6 [梅县腔] tau5
◎ 潮州话:dau6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言,乍声。从言,说明与言论有关。本义:欺骗)
(2) 同本义
诈,欺也。——《说文》
诈,伪也。——《尔雅》
匿行曰诈。——《荀子·脩身》
有掎挈伺诈。——《荀子·富国》
繁战之君,不足于诈。——《吕氏春秋·义赏》
无功伐而求荣富,诈也。——《吕氏春秋·务本》
相如度 秦王特以诈佯为予 赵城,实不可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禽兽之变诈。——《聊斋志异·狼三则》
(3) 又如:诈端(讹诈的理由);诈掯(敲诈勒索);诈哄(欺骗);诈伪(欺骗);诈力(诈术与暴力);诈人(专务诈欺作伪的人)
(4) 假装;冒充
诈自称公子。——《史记·陈涉世家》
乃诈称公子。
诈云欲降。——《资治通鉴》
(5) 又如:诈酒三分醉(喝酒不多却装做醉酒);诈使命(假使节;伪装的使节);诈允(假装允诺);诈狂(假装颠狂);诈死(假装死去);诈痴不颠(假装痴呆)
(6) 用语言试探,诱使对方露真情
谁不知道李十太爷是能事的!把我一诈,就吓毛了!——《红楼梦》
(7) 又如:他是拿话诈我
形容词
(1) 体面;俊俏
打扮的身子儿诈,准备着云雨会巫峡。——《西厢记》
(2) 矜夸;神气
只待要弄柳拈花,马儿上扭捏着身子儿诈。——元· 郑廷玉《看钱奴买冤家债主》
(3) 不诚实;虚伪
先诈力而后仁义。——贾谊《过秦论》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潮州话:za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