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玉窃钩

dào yù qiè gōu [ dao yu qie gou]
繁体 盜玉竊鉤
注音 ㄉㄠˋ ㄩˋ ㄑ一ㄝˋ ㄍㄡ
词性 成语

词语释义

1.比喻一切大小窃取之事。玉,贵物;钩,贱物。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 武昌起义 清吏条陈》:“盛宣怀不过邮传部大臣耳,倘使处于总协理大臣地位,则盗玉窃钩,何事尚不可为。”

成语用法

盗玉窃钩作宾语、定语;指偷盗。

引证解释

⒈ 比喻一切大小窃取之事。玉,贵物;钩,贱物。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清吏条陈》:“盛宣怀不过一邮传部大臣耳,儻使处於总协理大臣地位,则盗玉窃鉤,何事尚不可为。”

盗玉窃钩的网络释义

盗玉窃钩

  • 盗玉窃钩,是汉语词汇,出自《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清吏条陈》。
  • 汉字详情

    dào [dao]
    部首: 510
    笔画: 11
    五笔: UQWL
    五行:
    仓颉: IOBT
    四角: 37102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意思是:看到人家的器皿就会贪婪地流口涎,存心不善。本义:盗窃,偷东西)

    (2) 同本义

    盜,私利物也。

    窃货曰盗。——《荀子·脩身》

    君子不为盗,贤人不为窃。——《庄子·山水》

    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盗器为奸。——《左传·文公十八年》

    盗名不如盗货。——《荀子·不苟》

    如姬果盗兵符与公子。——《史记·魏公子列传》

    齐国人善盗乎?——《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3) 又如:偷盗(偷窃);盗跖下惠(跖和柳下惠,两人虽是兄弟,但跖被诬为大盗,而柳下惠却被视为圣人);盗名(偷取美名)

    (4) 抢掠劫持

    遂共盗而残之。——《列子·说符》

    (5) 窃据;篡夺。用不正当的手段营私或谋取 。如:盗恩(冒取他人的功勋和奖赏);盗篡(盗窃夺取。特指臣子取代君位);盗据(割据;强占)

    (6) 诈骗;骗取 。如:欺世盗名;盗言(巧诈甜美的言辞);盗铸(私自铸钱)

    (7) 侵犯 。如:盗边(侵犯边境)

    (8) 私通

    闻平居家时,盗其嫂。——《汉书·陈平传》

    (9) 逃避 。如:盗税(逃避纳税)

    名词

    (1) 偷盗财物的人(先秦两汉用“盗”)

    其犹穿窬(跳墙)之盗也与。——《论语·阳货》

    盗起而不知御,民困而不知救。——刘基《卖柑者言》

    乃托言有盗,令人修墙。——《世说新语·或溺》

    (2) 抢劫财物的人,强盗

    职盗为寇。——《诗·大雅·桑柔》

    闻盗贼之名,则掩耳而不愿听。——宋· 苏轼《教战守》

    天下何故不谓子为盗丘?——《庄子·盗跖》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史记·项羽本纪》

    是故寇盗处处蚁合。——《世说新语·识鉴》

    (3) 又如:盗竽(盗魁;盗首);盗目(盗贼头目);海盗;窃国大盗

    (4) 对反叛者的贬称 。如:盗乱(盗匪之乱)

    副词

    偷偷地,暗中地

    民亦间盗铸钱。——《史记·平准书》

    英文翻译

    rob, steal; thief, bandit

    方言集汇

    ◎ 粤语:dou6
    ◎ 客家话:[陆丰腔] to6 [梅县腔] tau5
    ◎ 潮州话:dau6

    宋本广韵

    [yu]
    部首: 527
    笔画: 5
    五笔: GYI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MGI
    四角: 10103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根绳子,串着一些玉石。“玉”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

    (2) 同本义

    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说文》

    君无故玉不去身。——《礼记·曲记》。疏:“玉谓佩也。”

    五玉。——《虞书》。郑注:“执之曰瑞,陈列曰玉。”

    王齐则共食玉。——《周礼·王府》

    惟辟玉食。——《书·洪范》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左传》

    (3) 又如:玉情儿(玉石的质量、成色);玉墀(白玉台阶);玉阙(宝座;皇宫);玉虚(道教指玉帝的居处);玉树(指槐树);玉砚(玉石制的砚台);玉雕(玉石雕成的工艺品);玉栏(玉石制的栏杆)

    (4) 泛指玉石的制品 。如:玉尺量才(考试);玉鉴(玉镜);玉斝(玉酒器);玉辇(君后坐的车);玉笈(玉饰的书籍)

    (5) 指玉制的乐器

    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孟子》

    (6) 又如:玉徽(美玉装饰的琴);玉轸(琴上的玉制弦柱);玉振金声(演奏古乐,以钟发声,以罄收韵,集众音之大成。金指钟,玉指罄)

    (7) 比喻色泽晶莹如玉之物 。如:玉色瑗姿(色泽如玉,姿态万行);玉溜(目光);玉箸(玉筯。死后垂下的鼻涕);玉笋(美女的手指);玉竹(一种竹,颜色青黄相间)

    (8) 比喻美德、贤才

    君子比德如玉。——《礼记》

    (9) 又如:玉笋之班(人材行列。唐末朝士风貌优异有才华的人,称玉笋。得与其列者称玉笋班);玉堂金马(指翰林出身;亦指出身高贵,文武双全);玉堂(翰林院);玉音(帝王的话语)

    形容词

    (1) 敬辞。多用以尊称对方的身体言行等

    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战国策》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白居易《长恨歌》

    (2) 又如:玉文(对文字的美称);玉面(尊称人的容颜);玉札(对别人书信的敬称);玉躬(玉体);玉声(对他人言语的敬称)

    (3) 形容美好 。如:玉蕴辉山(周身包含着耀人的光彩);玉女(美女;仙女)

    (4) 形容洁白 。如:玉魄(月华);玉屑(喻洁白的雪花);玉珥(太阳两边的云气);玉羽(洁白的羽翼)

    (5) 珍贵 。如:玉苗(珍贵的幼苗);玉编(珍贵的典籍)

    英文翻译

    jade, precious stone, gem

    方言集汇

    ◎ 粤语:juk6
    ◎ 客家话:[客英字典] ngiuk8 [陆丰腔] gniuk8 [东莞腔] ngiuk8 [海陆丰腔] ngiuk8 [梅县腔] niuk8 [沙头角腔] niuk8 [客语拼音字汇] ngiug6 [台湾四县腔] ngiuk8 [宝安腔] ngiuk8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三燭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魚欲入聲開口三等ŋĭwokngyuk/ngivk
    qiè [qie]
    部首: 523
    笔画: 9
    五笔: PWAV
    五行:
    仓颉: JCPSH
    四角: 30727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 从米,以米为穴,意为虫在穴中偷米吃,是会意字。本义:偷)

    (2) 同本义

    窃,盗自穴中出曰窃。——《说文》

    敝舆而欲窃之。——《墨子·公输》

    凡窃木者有刑罚。——《周礼·山虞》

    小臣窃。——《礼记·礼运》

    相窃妻妾。——《诗·桑中序》

    乃攘窃神祗之牺牲牲用。——《书·微子》

    奸臣窃命。——陆机《辩亡论上》

    (3) 又如:窃窥(偷看);失窃(财物被人偷走);偷窃(盗窃。用不合法的手段秘密取得);窃宝;窃铁(偷取斧钺);窃药(偷药);窃食(偷吃)

    (4) 篡夺。指非其有而取之;不当受而受之

    虽赏之不窃,其窃位者与。——《论语·卫灵公》

    窃比于我老彭。

    窃国者为诸侯。——《庄子·胠箧》

    (5) 又如:窃誉(窃取声名);窃政(窃取政权);窃食(窃取俸禄);窃柄(窃夺权柄);剽窃(抄袭窃取)

    (6) 侵害;危害 。如:窃肆(侵犯骚扰,横行无忌);窃犯(侵犯);窃攘(侵犯)

    代词

    (1) 用作表示自己的谦词

    窃爱怜之。——《触詟说赵太后》

    (2) 又如:窃以为

    副词

    (1) 私下;私自。多用作谦词

    窃自恕。——《战国策·赵策》

    窃爱怜之。

    窃以为媪。

    窃以为与君实游。—— 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2) 又如:窃念(私下想念。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辞);窃惟(私下思惟);窃比(谦词。私自比拟);窃言(私下谈论);窃庇(私下包庇);窃窃(暗中;偷偷地);窃议(私下议论;私自评论)

    (3) 偷偷地

    窃骂侯生。——《史记·魏公子列传》

    窥父不在,窃发盆。——《聊斋志异·促织》

    名词

    (1) 盗贼

    岂不闻背主作窃,不可定期?——《三国演义》

    边竟有人焉,其名为窃。——《庄子》。成玄英疏:“窃,贼也。”

    (2) 又如:窃乞(盗贼和乞丐)

    英文翻译

    secretly, stealthily; steal; thief

    方言集汇

    ◎ 粤语:sit3

    宋本广韵

    gōu [gou]
    部首: 506
    笔画: 9
    五笔: QQCY
    五行:
    仓颉: OPPI
    四角: 87720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金,从句,句亦声。“句”( gōu),弯曲。也具有表意作用。本义:衣带上的钩。引申为“ 钓鱼或挂物用的钩”)

    (2) 形状弯曲,用于探取、悬挂器物的用品。可分为钓钩、挂钩、带钩等

    鉤,曲也。——《说文》。韵会引作“曲鉤也。”

    鉤,曲也,所以鉤悬物也。——《玉篇》

    金路鉤。——《周礼·春官·巾车》

    申孙之矢,集于桓鉤。——《国语·晋语》。注:“带鉤也。”

    岂谓一鉤金。——《孟子》

    窃鉤者诛。——《庄子·胠箧》

    以尔鉤援。——《诗·大雅·皇矣》。传:“鉤梯也,所以引上城者。”

    作刀剑鉤鐔。——《汉书·韩延寿传》。注:“兵器也。”

    (3) 又如:挂钩(用具的一种。形体弯曲,可用以钩取或悬挂器物)。又泛指一切形体弯曲似钩的物品

    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乐府诗集·陌上桑》

    (4) 又如:钩绳规矩(四种工具。钩可定曲,绳可定直,规可定圆,矩可定方);钩己(星名。因星体排列,其形如钩,成己字形状,故称);钩月(如钩的新月);钩车(古代兵车名。车前栏杆弯曲);钩芒(钩的尖端)

    (5) 圆规,木匠用来画圆的工具 。如:钩绳

    (6) 镰刀

    木钩而樵。——《淮南子》。高诱注:“钩,镰也。”

    (7) 用笔钩出的字形或画的轮廓,常用“√”号 。又如:钩摹(勾画描摹);钩努(书法上的一种用笔法。即圆角激锋,作武人屈臂形);钩勒(作画时,用墨线钩描物像轮廓的画法。也叫双钩)

    (8) 中国古代兵器名,似剑而曲

    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 唐· 杜甫《后出塞五首》之一

    (9) 又如:钩镰刀(兵器)

    (10) 汉字的一种笔画名 。

    动词

    (1) 钩取;钩住

    鉤,取也。——《小尔雅》

    引鉤箝之辞。——《鬼谷子·飞箝》

    鉤人枉而出直。——《管子·宙合》

    把掉在井里的桶钩上来

    (2) 引申为逮捕,捉取

    十四司正副郎好事者,及书吏、狱官、禁卒,皆利系者之多,少有连,必多方钩致。——清· 方苞《狱中杂记》

    (3) 又如:从洞里钩鳝鱼;用脚钩绳子;钩颈(用兵器在颈部钩割首级)

    (4) 探索,探讨

    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唐· 韩愈《进学解》

    (5) 又如:钩玄(探取奥义);钩沈(探求幽深的意旨);钩抉(探取抉择);钩校(探索实情,加以考核);钩摭(探求选取)

    (6) 牵连

    “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7) 又如:钩逮(牵累);钩婴(牵连缠绕);钩党(互有牵连的同党)

    鸟叫声 。如:钩钩(熟睡的鼻息声);钩輈(鹧鸪鸣叫声);钩胶(鸟鸣叫的声音)

    英文翻译

    hook, barb; sickle; stroke with

    方言集汇

    ◎ 粤语:gau1 ngau1
    ◎ 潮州话:gau1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