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寇

dào kòu [ dao kou]
繁体 盜寇
注音 ㄉㄠˋ ㄎㄡˋ

词语释义

犹盗匪。

词语解释

  1. 犹盗匪。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五行变救》:“金有变,毕昴为回,三覆有武,多兵多盗寇。”《宋史·食货志上六》:“自行雇募,盗寇充斥,盖浮惰不能任责故也。”《儿女英雄传》第十六回:“那盗寇,怎的便是方纔讲的那 牤牛山 海马 周三 。”

引证解释

⒈ 犹盗匪。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变救》:“金有变,毕昴为回,三覆有武,多兵多盗寇。”
《宋史·食货志上六》:“自行雇募,盗寇充斥,盖浮惰不能任责故也。”
《儿女英雄传》第十六回:“那盗寇,怎的便是方纔讲的那牤牛山海马周三。”

盗寇的网络释义

盗寇

  • 盗寇,汉语词汇。
  • 拼音:dào kòu
  • 释义:盗贼
  • 盗寇造句

    你要跟着朝不保夕落草为寇的坐山为王的盗寇么?
    这些盗寇的装备一点都不比那些新兵差,他们十人一组,其中五个人手里拿着刀剑之类的短兵器,三个人手执长枪,两个射手。
    后来我听邻居传言,张员外早就与盗寇勾结,名为财主家中实是贼窝。
    源之珍贵对于修士来说,就如同金币对之凡人,导致这里盗寇横行,不仅有本地人,还有东荒各地的势力。
    明太祖时,其后裔又立下了许多功劳,明太祖以“翦除盗寇”有功,赐之以“翦”姓。
    他们这种盗寇简直将避实击虚发挥地淋漓尽致,看到我们人多就逃之夭夭,看到我们人少就会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对我们进行围攻。
    可能就是因为如此,所以我将他视为寇仇……一个想要抢走的盗寇。
    “自叛逆遘乱,于今八年,皇帝焦心劳思,运奇制胜,故得盗寇削平,海宇宁谧。
    传言润州延陵一带常有盗寇出没,烧杀抢掠,做尽了恶事。
    当长青抬起头来,那狭长的目光看向那些盗寇的时候,他那深邃漆黑的瞳子如无底深渊,让人望之心中不觉一颤。
    巨野泽大盗彭越召集数路小股群盗,自封巨野君,率五千余盗寇,号称上万梁地好汉杀来浚仪。
    哈哈,这次你跟陪戎副尉何越攻陷盗寇山寨,立下头功,前两天我已经向大哥据实回报,大哥指名要你们到何府见他,所以派了何府的护卫来。
    此人——,决非一般盗寇!他曾经说过,陈国将会变天,现在袁术大军进犯国境,不正是刀兵之灾,变天之兆!这个人就象一个谜团,让骆俊猜不透,看不真切。
    这个中国特色的词语,字面意思是指盗寇占据山林的据点。
    民国元年以来,兵革频繁,灾害侵扰,工商凋敝,交通阻梗,盗寇遍地,田园荒芜,民命倒悬。
    如果是山贼盗寇,说不得就要跑下岭去与狼群赌命了,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吃苦是人类进化的动机,是种种事业的根本。道德因吃苦而成立,天良因吃苦而保存。学生不能吃苦,必成流氓。农工不能吃苦,必成土匪。军人不能吃苦,必成盗寇。妇女不能吃苦,必成下流。管理不能吃苦,必成民贼。宣永光 
    新任山东邢狱没有任谅的威望,各州贪官污吏只想着中饱私囊,碰到盗发,便互相推诿,因此梁山水泊又有了盗寇出没,不过尚无大伙在梁山安营扎寨。

    汉字详情

    dào [dao]
    部首: 510
    笔画: 11
    五笔: UQWL
    五行:
    仓颉: IOBT
    四角: 37102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意思是:看到人家的器皿就会贪婪地流口涎,存心不善。本义:盗窃,偷东西)

    (2) 同本义

    盜,私利物也。

    窃货曰盗。——《荀子·脩身》

    君子不为盗,贤人不为窃。——《庄子·山水》

    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盗器为奸。——《左传·文公十八年》

    盗名不如盗货。——《荀子·不苟》

    如姬果盗兵符与公子。——《史记·魏公子列传》

    齐国人善盗乎?——《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3) 又如:偷盗(偷窃);盗跖下惠(跖和柳下惠,两人虽是兄弟,但跖被诬为大盗,而柳下惠却被视为圣人);盗名(偷取美名)

    (4) 抢掠劫持

    遂共盗而残之。——《列子·说符》

    (5) 窃据;篡夺。用不正当的手段营私或谋取 。如:盗恩(冒取他人的功勋和奖赏);盗篡(盗窃夺取。特指臣子取代君位);盗据(割据;强占)

    (6) 诈骗;骗取 。如:欺世盗名;盗言(巧诈甜美的言辞);盗铸(私自铸钱)

    (7) 侵犯 。如:盗边(侵犯边境)

    (8) 私通

    闻平居家时,盗其嫂。——《汉书·陈平传》

    (9) 逃避 。如:盗税(逃避纳税)

    名词

    (1) 偷盗财物的人(先秦两汉用“盗”)

    其犹穿窬(跳墙)之盗也与。——《论语·阳货》

    盗起而不知御,民困而不知救。——刘基《卖柑者言》

    乃托言有盗,令人修墙。——《世说新语·或溺》

    (2) 抢劫财物的人,强盗

    职盗为寇。——《诗·大雅·桑柔》

    闻盗贼之名,则掩耳而不愿听。——宋· 苏轼《教战守》

    天下何故不谓子为盗丘?——《庄子·盗跖》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史记·项羽本纪》

    是故寇盗处处蚁合。——《世说新语·识鉴》

    (3) 又如:盗竽(盗魁;盗首);盗目(盗贼头目);海盗;窃国大盗

    (4) 对反叛者的贬称 。如:盗乱(盗匪之乱)

    副词

    偷偷地,暗中地

    民亦间盗铸钱。——《史记·平准书》

    英文翻译

    rob, steal; thief, bandit

    方言集汇

    ◎ 粤语:dou6
    ◎ 客家话:[陆丰腔] to6 [梅县腔] tau5
    ◎ 潮州话:dau6

    宋本广韵

    kòu [kou]
    部首: 322
    笔画: 11
    五笔: PFQC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JMUE
    四角: 30214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宀( mián),表示与室家房屋有关,从元(人),从攴( ),表示持械击打。意思是手持器械的人,侵犯到房子里来打人。本义:入侵;侵犯)

    (2) 同本义

    寇,暴也。与败贼 同义(朋侵)。——《说文》

    寇贼奸宄。——《书·舜典》。传:“群行攻劫曰寇。”郑注:“强取为寇。”

    凡兵作于内为乱,于外为寇。——《左传·文公七年》

    大兵不寇。——《吕氏春秋·贵公》

    匈奴背叛不臣,数为寇暴于边鄙。——《盐铁论·本议》

    吐蕃发十万兵寇 西川。——《资治通鉴》

    (3) 又如:寇戎(来犯的敌军);寇虐(侵掠残害之行)寇钞(攻劫掠夺);寇剽(抢劫);寇钞(亦作“寇抄”。劫掠);寇攘(劫掠;侵扰);寇窃(抢劫;盗窃)

    (4) 砍伐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庄子·人间世》

    名词

    (1) 入侵者

    西山寇盗莫相侵。——杜甫《登楼》

    (2) 敌人

    岂可复留此残寇,使长为国家之忧者。——《资治通鉴》

    (3) 贼兵,敌军

    在宋城上而待 楚寇矣。——《墨子·公输》

    今寇众我寡。——《资治通鉴》

    (4) 又如:寇乱(外寇与内乱。兵起于外为寇,起于内为乱)

    (5) 盗匪

    北与寇往来其间。——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6) 又如:寇逆(贼寇,叛逆);寇劫(指行劫的群盗);寇戎(匪患与战争);寇奸(寇贼奸宄)

    (7) 姓

    英文翻译

    bandits, thieves; enemy; invade

    方言集汇

    ◎ 粤语:kau3
    ◎ 客家话:[梅县腔] keu5 [台湾四县腔] keu5 kieu2 [客语拼音字汇] keu4 [东莞腔] keu5 [客英字典] keu5 [宝安腔] kiu5 [海陆丰腔] keu5 kieu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五十候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