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誓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监察宣誓仪式。
郭沫若 《北伐途次》二七:“后来在 武昌 下游的铁路工程处成军的时候, 唐 邓 和我去监誓,各人作过一般训话。” 唐人 《金陵春梦》第三十回:“ 贵州省 民、财、教、建四厅厅长……就职之日,由 吴稚暉 监誓。”
监察宣誓的人。
李宗仁 《回忆录》第六五章:“一月二十四日星期一,国府举行总理纪念周。由 居正 担任监誓,我便在纪念周上举行一个简单的仪式,就任代总统。”
引证解释
⒈ 监察宣誓仪式。
引郭沫若《北伐途次》二七:“后来在武昌下游的铁路工程处成军的时候, 唐邓和我去监誓,各人作过一般训话。”
唐人《金陵春梦》第三十回:“贵州省民、财、教、建四厅厅长……就职之日,由吴稚暉监誓。”
⒉ 监察宣誓的人。
引李宗仁《回忆录》第六五章:“一月二十四日星期一,国府举行总理纪念周。由居正担任监誓,我便在纪念周上举行一个简单的仪式,就任代总统。”
监誓的网络释义
监誓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jiān
动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左边是一个人睁大眼睛在往下看(臣,竖目),右边是个器皿。金文又在器皿上加一小横,表示器中有水。古人以水为镜,“监”就是一个人弯着腰,睁大眼睛,从器皿的水中照看自己的面影。本义:监督,察看督促)
(2) 同本义
監,临下也。——《说文》
立其监。——《周礼·太宰》。注:“谓公侯伯子男各监一国。”
何用不监。——《诗·小雅·节南山》
监,察也。——《方言十二》
使监谤者。——《国语·周语》。注:“察也。”
以监其上下之所好。”
乃以吴叔为假王,监诸将以西击 荥阳。——《史记·陈涉世家》
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国语·周语上》
夷门监者。——《史记·魏公子列传》
刚毅监斩。——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3) 又如:监临(自上而下地监督视察);监修(监督编修);监觑(查看);监解(明察,分辨)
(4) 掌管;主管 。如:监院(监管寺院的僧人);监主(监临主守的官员;主管监狱的官员);监事(指企业或事业组织中担任监察工作的领导成员);监帅(监督军务的主将)
(5) 古代指太子或元老重臣代掌朝政 。如:监国 (君主因故不能亲政,由近臣代行职务)
(6) 监禁;关押 。如:监候(监禁起来候审;或判死罪后缓刑,关起来等候秋审复核);监追(监禁起来严令限期完成);监系(亦作“监计”。关押,囚禁)
(7) 统领,率领
迪将其后,监我士师工。——《书·洛诰》
(8) 又如:监御(统领);监统(监督统理)
名词
(1) 牢狱
监五室。——清· 方苞《狱中杂记》
监外板屋。
(2) 又如:监铺(临时拘留所);监仓(监狱);监规(监狱的规章制度);监比(坐监追征)
(3) 监督、指导或劝告的人
命四监大合百县之秩刍。——《礼记·月令》。注:“山林川泽之官。”
(4) 又如:学监(清末在中等以上学堂设立的学官)
(5) 指诸候
乃施典于邦国,而建其牧,立其监。——《周礼·太宰》
(6) 另见
jiàn
动词
(1) 通“鉴”
(2) 借鉴
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书·召诰》
监观四方,求民之莫。——《诗·大雅·皇矣》
成汤监于夏桀,故主其心而慎治之。——《荀子·解蔽》
(3) 照
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书·酒诰》
明神降之,监其德也。——《左传·庄公三十二年》
昔有仍氏,生女发黑而甚美,光可监人。——《列女传·晋羊叔姬》
(4)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潮州话:哥庵1 哥庵3 ,gam1(kam) gam3(kàm) [澄海]gang1(kang) gang3(kàng)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言,折声。本义:发誓;立誓)
(2) 同本义
誓,以言约束也。——《说文》。段注:“凡自表不食言之辞皆曰誓,亦约束之意也。”
约信曰誓。——《礼记·曲礼》
予誓,告汝誓命。——《书·甘誓》。注:“要信也。”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诗·卫风·氓》
司射西面誓之。——《仪礼·大射仪》。注:“犹告也。”
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左传·隐公元年》
终待说山盟海誓。——赵长卿《贺新郎》
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为誓与城为殉。——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3) 又如:誓志(发誓立志);誓死不贰(发誓至死不变心);誓辞(立誓的言辞);誓戒(誓约警戒);誓剑(对着剑发誓;皇帝赠与出巡大臣的宝剑,即后世所称的“上方宝剑”);誓书铁券(即“丹书铁券”。古代帝王颁赐功臣的享有免罪等特权的证件)
(4) 接受爵位
凡诸侯之适子,誓于天下,摄其君,则下其君之礼一等。——《周礼》
(5) 告诫;告知
司射西面誓之曰:“公射大候,大夫射参,士射干。”——《仪礼·大射仪》。注:“犹告也。”
惟君有黼裘以誓省。——《礼记·玉藻》。疏:“告勑也。”
一日誓,用之于军旅。——《周礼·秋官·士师》
(6) 又如:誓戒(约束警戒);誓民(告戒吏民);誓众(告诫众人)
(7) 铭刻;牢记 。如:誓肌(刻骨铭心)
名词
(1) 指国与国、人与人之间所订立的誓约;盟约;誓言
张陈背誓。—— 曹植《五帝诛》
周武有孟津之誓。——《左传·昭公四年》
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2) 又如:誓令(誓言与命令);誓信(盟约);誓书(盟约);誓章(记载有誓词的文件);誓要(约盟,盟誓)
(3) 古代告诫将士的言辞 。如:《汤哲》、《泰誓》、《秦誓》
形容词
谨慎
曲艺皆誓之,以待又语。——《礼记·文王世子》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shi6 se5 [客英字典] shi5 [台湾四县腔] sii5 se5 [陆丰腔] shi6 [东莞腔] si5 [宝安腔] si5 [梅县腔] she5 [客语拼音字汇] si4
◎ 潮州话:si7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逝 | 時制 | 常 | 祭A開 | 去聲 | 霽 | 開口三等 | 蟹 | 祭A | ʑĭɛi | zjed/zje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