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莢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引用解释
亦作“皁荚”。 落叶乔木,枝干上有刺,开淡黄色花,结荚果。荚果富胰皂质,可去污垢。荚果、树皮和刺均可入药,有祛痰功能。也称皂角。《南史·虞玩之传》:“ 俭 方盥,投皁荚於地曰:‘卿乡俗恶, 虞玩之 至死烦人。’”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二:“ 淮南 人藏盐酒蟹,凡一器数十蟹,以皁荚半挺置其中,则可藏经岁不沙。” 清 陈维崧 《剔银灯·春景》词:“小巷蘼芜,斜街皂荚,都被雨酥烟腻。” 清 王士禛 《香祖笔记》卷十二:“ 宋 王文宪 家,以皂荚末置书中,以辟蠧。” 鲁迅 《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
皂莢的国语词典
植物名。豆科皂荚属,落叶乔木。多刺,羽状复叶,夏开黄色蝶形小花,结实成荚,长扁如刀,煎汁可洗濯衣服。其荚果及种子皆可作药。分布于我国四川、河南、河北、山东等地。
皂莢的网络释义
皂荚 (豆科植物)
皂莢的翻译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皂斗的略称(指栎实、柞实等),其壳斗煮汁,可以染黑,本作“皁”,后作“皂”
一日山林,其植物宜皂物。——《周礼·地官·大司徒》
(2) 又如:皂物(柞栗之类。可做黑色染料)
(3) 一种洗涤用品,肥皂的略称 。如:香皂;药皂
(4) 旧时衙门内的差役
官府坐在三堂上,叫值日的皂头把万中书提了进来。——《儒林外史》
(5) 又如:皂雕追紫燕,猛虎啖羊羔(形容捉拿人时凶猛而迅速);皂快壮健(捕快壮卒);皂快(捕快;缉捕差役);皂头(旧时衙门差役的头目);皂舆(皂人与舆人。古代贱役的两种小吏);皂衣(借指下吏);皂役(旧时官衙中的差役);皂班(泛指差役);皂人(古代养马的下吏)
(6) 喂马或喂牛的饲槽
牛骥同一皂。——文天祥《正气歌》
(7) 又如:皂枥(即马厩);皂牢(饲养牛马的圈栏);皂栈(马厩。皂,食槽;栈,马脚下防湿的木板)
(8) 皂荚的省称
皂树高大,叶如槐叶。——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
(9) 又如:皂角(即皂荚);皂汤(浸泡皂荚的水)
形容词
(1) 黑色。后作“皂”
黑人黑马皂罗袍。——《封神演义》
(2) 又如:青红皂白;皂褶儿(穿在外面的黑色上衣);皂帕(黑色的头巾);皂巾(黑色的头巾);皂靴(黑色的短靴);皂盖(古代车上的黑色车盖);皂鞋(一种黑色的便鞋)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cau6 co6 [客英字典] cau5 [台湾四县腔] cau5 co5 [梅县腔] cau5 [宝安腔] cau5 [客语拼音字汇] cau4 co4
◎ 潮州话:zau6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皁 | 昨早 | 從 | 豪 | 上聲 | 晧 | 開口一等 | 豪 | 效 | zaux/dzav | dzʰɑu |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giap7 [客英字典] giap7 [台湾四县腔] giap7 [梅县腔] giap8 [宝安腔] gap7 giap7 [客语拼音字汇] gab5
◎ 潮州话:哥奄4 戈挨4 ,giab4 [澄海]giag4 ,koh4(kiap [澄海]kiak ,khoh)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頰 | 古協 | 見 | 怗 | 入聲 | 葉 | 開口四等 | 添 | 咸 | kep | kie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