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帛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犹皂白。
《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北齐赵道德墓志》:“内定雌黄,外分皂帛。”《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孤情难立,见此艰辛,皂帛难分,龙虵混杂。”参见“ 皂白 ”。
引证解释
⒈ 犹皂白。参见“皂白”。
引《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北齐赵道德墓志》:“内定雌黄,外分皂帛。”
《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孤情难立,见此艰辛,皂帛难分,龙虵混杂。”
皂帛的网络释义
皂帛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皂斗的略称(指栎实、柞实等),其壳斗煮汁,可以染黑,本作“皁”,后作“皂”
一日山林,其植物宜皂物。——《周礼·地官·大司徒》
(2) 又如:皂物(柞栗之类。可做黑色染料)
(3) 一种洗涤用品,肥皂的略称 。如:香皂;药皂
(4) 旧时衙门内的差役
官府坐在三堂上,叫值日的皂头把万中书提了进来。——《儒林外史》
(5) 又如:皂雕追紫燕,猛虎啖羊羔(形容捉拿人时凶猛而迅速);皂快壮健(捕快壮卒);皂快(捕快;缉捕差役);皂头(旧时衙门差役的头目);皂舆(皂人与舆人。古代贱役的两种小吏);皂衣(借指下吏);皂役(旧时官衙中的差役);皂班(泛指差役);皂人(古代养马的下吏)
(6) 喂马或喂牛的饲槽
牛骥同一皂。——文天祥《正气歌》
(7) 又如:皂枥(即马厩);皂牢(饲养牛马的圈栏);皂栈(马厩。皂,食槽;栈,马脚下防湿的木板)
(8) 皂荚的省称
皂树高大,叶如槐叶。——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
(9) 又如:皂角(即皂荚);皂汤(浸泡皂荚的水)
形容词
(1) 黑色。后作“皂”
黑人黑马皂罗袍。——《封神演义》
(2) 又如:青红皂白;皂褶儿(穿在外面的黑色上衣);皂帕(黑色的头巾);皂巾(黑色的头巾);皂靴(黑色的短靴);皂盖(古代车上的黑色车盖);皂鞋(一种黑色的便鞋)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cau6 co6 [客英字典] cau5 [台湾四县腔] cau5 co5 [梅县腔] cau5 [宝安腔] cau5 [客语拼音字汇] cau4 co4
◎ 潮州话:zau6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皁 | 昨早 | 從 | 豪 | 上聲 | 晧 | 開口一等 | 豪 | 效 | zaux/dzav | dzʰɑu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巾,白声。甲骨文字形,上面是“白”字,下面是“巾”字。本义:丝织品的总称)
(2) 同本义
王所赐金帛,归尽藏之。——汉· 刘向《列女传》
大帛之冠。——《左传·闵公二年》
执玉帛者万国。 ——《淮南子·原道》
孤执皮帛。——《周礼·大宗伯》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论语·阳货》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
瓦缝参差,如周身之帛缕。——杜牧《阿房宫赋》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左传·庄公十年》
(3) 又如:布帛(棉织品和丝织品的总称);玉帛;财帛;帛召(写在帛上的诏书);帛画(画在丝织物上的图画)
(4) 指帛书
简蠹帛裂,三写易字。——《文心雕龙》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pet8 [海陆丰腔] pet8 [梅县腔] pet8 pet7 tet7 det7 het7 [陆丰腔] pet7 [客语拼音字汇] ped6 [东莞腔] pak8 [沙头角腔] piet7 [台湾四县腔] pet8 [宝安腔] pet8
◎ 潮州话:bêh8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白 | 傍陌 | 並 | 陌二開 | 入聲 | 陌 | 開口二等 | 梗 | 庚 | bʰɐk | brak/bea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