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巾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古代受墨刑者所戴的黑色头巾。
《尚书大传》卷一下:“ 唐 虞 象刑,犯墨者蒙皂巾,犯劓者赭其衣。”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黥》引作“皁巾”。
引证解释
⒈ 古代受墨刑者所戴的黑色头巾。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黥》引作“皁巾”。
引《尚书大传》卷一下:“唐虞象刑,犯墨者蒙皂巾,犯劓者赭其衣。”
皂巾的网络释义
皂巾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皂斗的略称(指栎实、柞实等),其壳斗煮汁,可以染黑,本作“皁”,后作“皂”
一日山林,其植物宜皂物。——《周礼·地官·大司徒》
(2) 又如:皂物(柞栗之类。可做黑色染料)
(3) 一种洗涤用品,肥皂的略称 。如:香皂;药皂
(4) 旧时衙门内的差役
官府坐在三堂上,叫值日的皂头把万中书提了进来。——《儒林外史》
(5) 又如:皂雕追紫燕,猛虎啖羊羔(形容捉拿人时凶猛而迅速);皂快壮健(捕快壮卒);皂快(捕快;缉捕差役);皂头(旧时衙门差役的头目);皂舆(皂人与舆人。古代贱役的两种小吏);皂衣(借指下吏);皂役(旧时官衙中的差役);皂班(泛指差役);皂人(古代养马的下吏)
(6) 喂马或喂牛的饲槽
牛骥同一皂。——文天祥《正气歌》
(7) 又如:皂枥(即马厩);皂牢(饲养牛马的圈栏);皂栈(马厩。皂,食槽;栈,马脚下防湿的木板)
(8) 皂荚的省称
皂树高大,叶如槐叶。——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
(9) 又如:皂角(即皂荚);皂汤(浸泡皂荚的水)
形容词
(1) 黑色。后作“皂”
黑人黑马皂罗袍。——《封神演义》
(2) 又如:青红皂白;皂褶儿(穿在外面的黑色上衣);皂帕(黑色的头巾);皂巾(黑色的头巾);皂靴(黑色的短靴);皂盖(古代车上的黑色车盖);皂鞋(一种黑色的便鞋)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cau6 co6 [客英字典] cau5 [台湾四县腔] cau5 co5 [梅县腔] cau5 [宝安腔] cau5 [客语拼音字汇] cau4 co4
◎ 潮州话:zau6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皁 | 昨早 | 從 | 豪 | 上聲 | 晧 | 開口一等 | 豪 | 效 | zaux/dzav | dzʰɑu |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布巾下垂之形。本义:佩巾,拭布,相当于现在的手巾)
(2) 同本义
巾,佩巾也。——《说文》
沐巾一。——《仪礼·士冠礼》
盥卒授巾。——《礼记·内则》
布巾环幅不凿。——《仪礼·士丧礼》
静其巾幂。——《仪礼·特牲馈食礼》
儿女共沾巾。——《战国策·魏策》
归来泪满巾。——宋· 张俞《蚕妇》
巾短情长。——清· 林觉民《与妻书》
(3) 又如:花巾;小丝巾;巾栉(梳洗用品,即手巾和梳子;梳洗打扮);巾帚(拭巾和扫帚);巾帨(毛巾)
(4) 缠束或覆盖用的织物
巾袖无光。——唐· 李朝威《柳毅传》
簌簌衣巾落枣花。——宋· 苏轼《浣溪沙》
(5) 又如:领巾;围巾;巾带(古代有功之人的冠服,亦代指功名);巾车(有帷幕装饰的车子);巾衣(古代士大夫的装束,服之以示敬礼);又指古代送葬时引柩所用的布
巾待于阼阶下。——《仪礼》
(6) 头巾
愆礼巾,所以饰首。——《风俗通》
巾,本以拭物,后人著之于头。——《玉篇》
羽扇纶巾。——苏轼《赤壁怀古》
首戴方山巾。——李白《嘲鲁儒》
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陆游《秋晚登城北门》
(7) 又如:巾帻(头巾);巾冠(巾和冠);巾絮(头巾);巾囊(包裹,布袋);巾帽(头巾和帽子);巾卷(古代士族所用的头巾和书卷。引申为士族的代称)
(8) 巾箱
巾卷充街。——《文选·皇太子释奠会诗》
(9) 又如:巾笈(存放巾帛、书卷的小箱子);巾笥(有巾帛覆盖的箱子);巾衍(放置头巾、书卷等物的小箱子);巾笥(即巾箱);巾箧(巾箱)
动词
(1) 包裹;覆盖
巾,犹衣也。珠丛云:以衣被车谓之巾。——《周礼·巾车》注
巾以文绣。(用绣巾盖着。)——《庄子》
(2) 又如:巾幂(用来覆盖礼器的布帛。引申为“覆盖”)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gin1 [台湾四县腔] gin1 [梅县腔] gin1 [海陆丰腔] gin1 [客语拼音字汇] gin1 [沙头角腔] gin1 [陆丰腔] gin1 [东莞腔] gin1 [宝安腔] gin1
◎ 潮州话:geng1(kurg) [揭阳]gêng1(keng) [潮阳]ging1(king)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巾 | 居銀 | 見 | 眞B開 | 平聲 | 眞 | 開口三等 | 眞B | 臻 | kin/kyn | kĭĕ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