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门拜访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象形。本义:上车)
(2) 同本义
登,上车也。——《说文》
登,陞也。——《尔雅》
登车则有光矣。——《礼记·玉藻》
登轼而望之。——《左传·庄公十年》
(3) 升,上,从下而上
登席不由前。——《礼记·玉藻》。注:“升也。”
欲释阶而登天兮。——《楚辞·惜诵》。注:“上也。”
诞上登于岸。——《诗·大雅·皇矣》
登斯楼也。——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4) 又如:捷足先登;登宝(登基;帝王即位);登筵(登上筵席);登平(上升);登仙(声名直上或升迁高官)
(5) 进献
农乃登黍。——《吕氏春秋》
(6) 又如:登隆(进上隆贵的);登仪(进献礼物);登闲(进入马厩);登荐(进献)
(7) 增加
皆登一焉。——《左传·昭公三年》。注:“加也。”
(8) 又如:登降(增减);登损(增减);登曜(增添光彩)
(9) 成熟;丰收
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孟子·滕文公》
风雨时节,五谷登熟。——《淮南子·览冥》
禾稼登熟。——《越绝书·纪吴王占梦》
(10) 又如:登年(丰年);登秋(秋收);登衍(丰收);五谷丰登
(11) 登记;记载
掌登万民之数。——《周礼·秋官·司民》
(12) 又如:登下(登记与削除);登纪(登记)
(13) 登天,指死 。如:登仙(人死亡的婉辞;成仙人);登真(成仙。称人死亡的婉辞)
(14) 成,引申为定
登是南邦。——《诗·大雅·崧高》
登其夫家之众寡。——《周礼·遂人》
年谷不登。——《礼记·曲礼》
蚕事既登。——《礼记·月令》
不登于器。——《左传·隐公五年》
且不登叛人也。——《左传·襄公元年》
(15) 加封,升任 。如:登建(进立,升封);登轴(进任要职)
(16) 进用;选拔 。如:登用(进用);登臣(进用官吏);登拔(选拔)
(17) 谓科举考试中选
登博学弘词科。——欧阳修《新唐书》
(18) 又如:登龙(登龙门。比喻科举中试);登科发甲(考中进士为“登科”。发甲同登科);登乡荐(考取乡试)
(19) 超过 。如:登三(功德登于三王之上)
(20) 踩;踏 。如:登在窗台上擦玻璃;登锋履刃(踩踏刀剑的锋刃。比喻冲锋陷阵在最前头)
(21) 蹲;呆
荆公见屋傍有个坑厕,讨一张毛纸,走去登东。——《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
(22) 又如:登东(解手。东:东圊,厕所);登坑(蹲茅坑)
(23) 穿
(宝玉)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红楼梦》
(24) 又如:登云履(法师做法术时穿的鞋);登上鞋
(25) 上路,登程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唐· 杜甫《石壕吏》
名词
(1) 古代祭器名
卬盛于豆,于豆于登。——《诗·大雅·生民》
(2) 又如:登豆(泛指祭器和食器)
形容词
(1) 高
不哀年之不登。——《国语·晋语》。注:“高也。”
涉三皇之登闳。——《汉书·扬雄传》
(2) 又如:登闳(高远,高大)
副词
(1) 即刻
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2) 又如:登时(马上;立刻);登场(当场);登答(立刻答复)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den1 [客英字典] den1 [沙头角腔] dien1 [梅县腔] den1 dang1 [台湾四县腔] den1 [客语拼音字汇] dang1 den1 [陆丰腔] den1 [宝安腔] den1 [东莞腔] den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登 | 都滕 | 端 | 登開 | 平聲 | 蒸 | 開口一等 | 曾 | 登 | təŋ | tong |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门形。“门”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双扇门,门)
(2) 同本义 。房屋垣墙等建筑物,在出入通口处所设可开关转动的装置。古代门与户有别,一扇曰户,两扇曰门;又在堂室曰户,在区域曰门
門,闻也。从二户相对,象形。按,一扇曰户,两扇曰门。又,在堂室曰户,在宅区域曰门。
五祀,门以闭藏自固也。——《白虎通》
门常闭。——《墨子·号令》
门虽设而常关。——陶渊明《归去来辞》
(3) 又如:门阑(门帘;门框);门钉(大门上的圆头装饰物);门楔(门榄两端靠门框竖立的短木);门吊儿(门上的搭钩);门坎(门槛)
(4) 房屋、围墙、车船等的出入口
门,人所出入也。——《玉篇》
王城十二门。——《周礼·司门》注
出自北门。——《诗·邶风·北门》
王使甲坐于道及其门。——《左传·昭公二十七年》
洞门甚隘。——《徐霞客游记·楚游日记》
君竟日不出门。(竟:终)——梁启超《谭嗣同传》
(5) 又如:门籍(古时写有朝臣姓名年纪等,凭以出入宫门的门证);门不停宾(宾来即见,不须等候。言主人能礼贤下士);门状(家有丧事,将死者生卒年月及殡葬日期,书写于素纸之上,贴在门首,俗称为门状)
(6) 稽查、征税的关卡 。如:门征(边境关卡征的税,即关税)
(7) 门前,门口
掌扫门庭。——《周礼·天官》
(8) 又如:门墉(门口墙边);门台(门口的台阶);门堂(门侧的堂室。也指家);门戟(门前所列之戟);门塾(闾门两侧的厅堂。古代乡里多于此设立家塾以教化民众)
(9) 水路、陆路必经的出入口 。如:玉门、雁门、虎门、江门等
(10) 形状或作用像门的东西
灶门老婢。——欧阳修《与尹师鲁书》
(11) 又如:门旗(在阵前对称竖立的两面大旗,即指阵门);电门;阀门;闸门
(12) 门径;诀窍
事君而不二兮,迷不知宠之门。——《楚辞·九章》
(13) 又如:窍门(能解决困难问题的好方法);这件事有门了
(14) 家;家族
汝勿妄语,灭吾门也。——《三国志·先主传》
至蔺相如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还兄门。——《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可怜光采生门户。——白居易《长恨歌》
(15) 又如:门闾(指家门);门中(指家族中;称族中已亡者);门功(祖先世代的功劳);门地(家世地位。即门第);门庇(先人的庇荫);门法(家法)
(16) 学术思想或宗教的派别
孔门之徒。——《论衡·问孔》
(17) 又如:佛门;教门;门徒
(18) 类别 。如:分门别类
(19) 动物界的通常最基本部分之一 。如:节肢动物门;脊索动物门
(20) 传统指跟师傅有关的人 。如:门僧(门下僧人);门下人(门客);门生故吏(学生和老部下);门人(弟子,门生)
(21) 指旧社会封建迷信组织的帮派 。如:清门;洪门;会道门
动词
(1) 守门
宋师败绩,公伤股, 门官歼焉。——《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2) 如:门敬(送给看门人的财物);门皂(旧时衙门口值守的差役);门公(守门的老头);宅门(深宅大院的大门);门正(掌管城门关闭及出入的人);门吏(守门的小官员)
(3) 攻门
偪阳人启门,诸侯之士门焉。——《左传·襄公十年》
量词
(1) 用于炮。如:一门炮
(2) 用于功课、技术等。如:三门功课;两门技术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bài
动词
(1) (会意。从两手,从下。《说文》古文上象两手,丅为“下”的古体。《说文》引 扬雄说:“拜从两手下。”表示双手作揖,或下拜。隶书将“丅”(下)并入右边的“手”之下而成为“拜”,一直沿用至今。本义:古代表示敬意的一种礼节。两手合于胸前,头低到手)
(2) 同本义
拜手,稽手。——《书·召诰》。传:“拜首,首至手。”
拜,服也。——《礼记·郊特性》
平衡曰拜。——《荀子·大略》
乐工等罗列上前,连拜且泣。——宋· 王傥《唐语林·雅量》
拜送书于庭。——《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 后世指下跪叩头。两腿跪地,两手扶地,低头。后又作为行礼的通称
则又再拜,又故迟不起,起则五六揖,始出。——宗臣《报刘一丈书》
(4) 又如:纳头四拜;拜了又拜;拜菩萨;拜天地;拜父母
(5) 拜谢。行拜礼表示感谢
三年将拜君赐。——《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6) 又如:拜恩(拜谢恩赐);拜盟(拜谢结盟)
(7) 拜见;拜谒
则往拜其门。——《孟子·滕文公下》
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论语·阳货》
肃拜 蒙母,结友而别。——《资治通鉴·汉纪》
(8) 又如:拜见(谒见尊长);拜亲(拜见朋友的父母)
(9) 授与官职;任命
拜相如为上大夫。——《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公车特征拜郎中。——《后汉书·张衡传》
(10) 接受官职;上任
于是辞相印不拜。——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11) 又如:拜石(拜受俸禄);拜邑(拜受邑宰)
(12) 通过一定仪式结成某种关系 。如:拜师;拜把兄弟;拜干爹
(13) 祝贺 。如:拜年;拜节;拜寿
(14) 上;献
谨拜表以闻。——李密《陈情表》
副词
用于动词之前,表示尊重。如:拜读大作;拜启;拜辞
bái
暂无详细释义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bai5 [海陆丰腔] bai5 [客英字典] bai5 [宝安腔] bai5 [东莞腔] bai5 [沙头角腔] bai5 [客语拼音字汇] bai4 [台湾四县腔] bai5 [陆丰腔] bai5
◎ 潮州话:bai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详细解释动词 (1) (形声。从言,方声。本义:广泛地征求意见) (2) 同本义 訪,泛谋也。——《说文》 訪,谋也。——《尔雅》 王访于箕子。——《书·洪范》 访予落止。——《诗·周颂·访落》 受纳访——《周礼·内史》 使访物官。——《国语·楚语》 穆公访诸 蹇叔。——《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3) 又如:访断(咨询决疑);访覃(问及);访讯(讯问;打听) (4) 引申为访问、拜访(敬词) 此行殊访戴,自可缓归桡。——李白《陪从祖济南太守泛鹊山湖》 时余方访君寓。——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径造庐访成。——《聊斋志异·促织》 (5) 又如:访戴(访友的代称);出访(到外国访问);回访(在对方来拜访后去拜访对方);过访(访问);走访(访问;拜访);造访(上门访问) (6) 寻求 访风景于崇阿。——王勃《滕王阁序》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 宋· 苏轼《石钟山记》 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清· 周容《芋老人传》 (7) 又如:寻访(寻求查访);访觅(访寻;寻找);访论稽古(探求讨论古事) (8) 通“方”。初始 访以吕氏故,几乱天下。——《汉书》 (9) 谋议 教之令,使访物官。——《国语》。韦昭注:“访,议也。物,事也。使议知百官之事业。” (10) 调查;查处 又九门提督所访缉纠诘,皆归刑部。——清· 方苞《狱中杂记》 (11) 又如:访缉(访查缉捕);访办(调查处理);访俗(察访民俗) 英文翻译visit; ask, inquire
方言集汇◎ 粤语:fong2
宋本广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