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台

dēng tái [ deng tai]
繁体 登臺
注音 ㄉㄥ ㄊㄞˊ
词性 动词

词语释义

登台 dēngtái

(1) 演员出现在观众面前

他去年第一次在百老汇登台(表演)
appear

(2) 走上讲台或舞台

他想登台表演一番
take the stage and perform

词语解释

  1. 登上高台;登上舞台。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甲兴,公登臺而请,弗许。”《后汉书·明帝纪赞》:“登臺观云,临雍拜老。” 老舍 《四世同堂》十:“他的志愿是将来能登台去唱黑头,因他的脑袋既大,而又富于鼻音。”

  2. 汉 称尚书、御史、谒者为三台,后亦称三公,因称登上三公之位为“登臺”。亦泛指充任高级官吏。

    《晋书·温峤郗鉴等传论》:“ 道徽 儒雅,柔而有正…… 方回 踵武,奕世登臺。” 明 李东阳 《永贞叹》:“ 郑歇后 登臺司国事。”

  3. 比喻登上政治舞台。

    邹韬奋 《奥国的教训》:“可是自 希特勒 登台, 德 帝国主义复活之后, 奥国 人民并不愿与 德 合并。” 毛泽东 《增强党的团结,继承党的传统》:“ 王明 、 李立三 犯路线错误,要选他们当中央委员,结果就要正确的人或者犯小错误的人空出两个位置来,让他们登台。” 老舍 《四世同堂》五一:“他们( 日本人 )以为汉奸们的确是 中国 人的代表,所以汉奸一登台,人民必定乐意服从,而大事定矣。”

引证解释

⒈ 登上高台;登上舞台。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甲兴,公登臺而请,弗许。”
《后汉书·明帝纪赞》:“登臺观云,临雍拜老。”
老舍《四世同堂》十:“他的志愿是将来能登台去唱黑头,因他的脑袋既大,而又富于鼻音。”

⒉ 汉称尚书、御史、谒者为三台,后亦称三公,因称登上三公之位为“登臺”。亦泛指充任高级官吏。

《晋书·温峤郗鉴等传论》:“道徽儒雅,柔而有正…… 方回踵武,奕世登臺。”
明李东阳《永贞叹》:“郑歇后登臺司国事。”

⒊ 比喻登上政治舞台。

邹韬奋《奥国的教训》:“可是自希特勒登台, 德帝国主义复活之后, 奥国人民并不愿与德合并。”
毛泽东《增强党的团结,继承党的传统》:“王明、李立三犯路线错误,要选他们当中央委员,结果就要正确的人或者犯小错误的人空出两个位置来,让他们登台。”
老舍《四世同堂》五一:“他们( 日本人 )以为汉奸们的确是中国人的代表,所以汉奸一登台,人民必定乐意服从,而大事定矣。”

登台的国语词典

上台。

如:「登台领奖」。

登台的网络释义

登台

  • 登台是汉语词汇,拼音dēng tái,出处《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 登台造句

    小明第一次登台演讲,神情有点紧张。
    听说即将登台的那位演员才艺卓绝,是当今很受欢迎的歌星。
    新老师第一次登台讲课,心里有点紧张。
    联袂登台:今晚的演出听说会有两位名角联袂登台献艺。
    让我这个五音不全的人登台唱歌,这不是强人所难吗!
    第一次登台讲话,我有些紧张。
    那可能就是爱情最初的样子,没有争吵,没有泪水。一切伤害都还没有登台。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梅兰芳先生曾在此登台表演,鲁迅先生曾观后题赠“古调独弹”匾额。
    若人遇之,主登台辅之位,更有月德并者尤好,纵有凶杀亦主清显。
    任何一个集团的构成,都好比大龙凤戏班登台,除了正净武净、文丑武丑外,还至少要有一个“绞脑汁”。
    学生,工人,不适合我来登台表演!我左思右想,在上海已经没有我的红运,要另寻生路。
    和以往急仓猝忙套上衣服登场不同,我得帮其别系鞋带、挂衣服,还得提示他们登台。
    据村里老人介绍,黄岭西有山梆子、蹦蹦戏两个戏种,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村中的老艺人还登台唱。
    陈少华还与此次大会主办方乐分商城创始人共同登台,表达了对互联网经济与传统经济联合的关注,看好乐分商城今后的发展。
    舞台上,参加大赛的美女选手开始陆续登台表演才艺,有的穿着一身亮丽羽纱的少女,翩翩起舞,宛如一只五光十色的孔雀翱翔,绚丽无比。
    此前十多年前,孟小冬只在抗战胜利后欢迎蒋介石抵达北平时登过一次台,这次登台之后,孟小冬就再不上台,把广陵绝响留给了杜月笙。
    今天登台演出的同学们与我们战士的年龄相差无几,同学们浓厚的艺术细胞和异彩纷呈的表演震撼撞击着青年官兵,增强了军营的节日气氛,抚慰了新战士的思亲之情,坚定了广大战士戊边卫国的豪情壮志。
    节目中,出现令小曾惊喜的一幕,一名中年男歌迷从海南远道而来,登台为他打气。
    她不仅花大价钱捧角,每逢义演也当仁不让地登台压轴,还逼着志摩在戏里演个不重要的角色,分享夫妻同台的乐趣。

    汉字详情

    dēng [deng]
    部首: 502
    笔画: 12
    五笔: WGKU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NOMRT
    四角: 12108

    详细解释

    动词

    (1) (象形。本义:上车)

    (2) 同本义

    登,上车也。——《说文》

    登,陞也。——《尔雅》

    登车则有光矣。——《礼记·玉藻》

    登轼而望之。——《左传·庄公十年》

    (3) 升,上,从下而上

    登席不由前。——《礼记·玉藻》。注:“升也。”

    欲释阶而登天兮。——《楚辞·惜诵》。注:“上也。”

    诞上登于岸。——《诗·大雅·皇矣》

    登斯楼也。——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4) 又如:捷足先登;登宝(登基;帝王即位);登筵(登上筵席);登平(上升);登仙(声名直上或升迁高官)

    (5) 进献

    农乃登黍。——《吕氏春秋》

    (6) 又如:登隆(进上隆贵的);登仪(进献礼物);登闲(进入马厩);登荐(进献)

    (7) 增加

    皆登一焉。——《左传·昭公三年》。注:“加也。”

    (8) 又如:登降(增减);登损(增减);登曜(增添光彩)

    (9) 成熟;丰收

    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孟子·滕文公》

    风雨时节,五谷登熟。——《淮南子·览冥》

    禾稼登熟。——《越绝书·纪吴王占梦》

    (10) 又如:登年(丰年);登秋(秋收);登衍(丰收);五谷丰登

    (11) 登记;记载

    掌登万民之数。——《周礼·秋官·司民》

    (12) 又如:登下(登记与削除);登纪(登记)

    (13) 登天,指死 。如:登仙(人死亡的婉辞;成仙人);登真(成仙。称人死亡的婉辞)

    (14) 成,引申为定

    登是南邦。——《诗·大雅·崧高》

    登其夫家之众寡。——《周礼·遂人》

    年谷不登。——《礼记·曲礼》

    蚕事既登。——《礼记·月令》

    不登于器。——《左传·隐公五年》

    且不登叛人也。——《左传·襄公元年》

    (15) 加封,升任 。如:登建(进立,升封);登轴(进任要职)

    (16) 进用;选拔 。如:登用(进用);登臣(进用官吏);登拔(选拔)

    (17) 谓科举考试中选

    登博学弘词科。——欧阳修《新唐书》

    (18) 又如:登龙(登龙门。比喻科举中试);登科发甲(考中进士为“登科”。发甲同登科);登乡荐(考取乡试)

    (19) 超过 。如:登三(功德登于三王之上)

    (20) 踩;踏 。如:登在窗台上擦玻璃;登锋履刃(踩踏刀剑的锋刃。比喻冲锋陷阵在最前头)

    (21) 蹲;呆

    荆公见屋傍有个坑厕,讨一张毛纸,走去登东。——《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

    (22) 又如:登东(解手。东:东圊,厕所);登坑(蹲茅坑)

    (23) 穿

    (宝玉)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红楼梦》

    (24) 又如:登云履(法师做法术时穿的鞋);登上鞋

    (25) 上路,登程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唐· 杜甫《石壕吏》

    名词

    (1) 古代祭器名

    卬盛于豆,于豆于登。——《诗·大雅·生民》

    (2) 又如:登豆(泛指祭器和食器)

    形容词

    (1) 高

    不哀年之不登。——《国语·晋语》。注:“高也。”

    涉三皇之登闳。——《汉书·扬雄传》

    (2) 又如:登闳(高远,高大)

    副词

    (1) 即刻

    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2) 又如:登时(马上;立刻);登场(当场);登答(立刻答复)

    英文翻译

    rise, mount, board, climb

    方言集汇

    ◎ 粤语:dang1
    ◎ 客家话:[海陆丰腔] den1 [客英字典] den1 [沙头角腔] dien1 [梅县腔] den1 dang1 [台湾四县腔] den1 [客语拼音字汇] dang1 den1 [陆丰腔] den1 [宝安腔] den1 [东莞腔] den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七登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都滕登開平聲開口一等təŋtong
    tái,tāi [tai]
    部首: 319
    笔画: 5
    五笔: CKF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IR
    四角: 23600

    详细解释

    tāi

    名词

    (1) 地名。“台州”的简称 。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改海州为台州,以境内天台山得名,治所在今浙江省临海县。元改为路,明改为府

    南发交广东温台。—— 王安石《和王微之登高斋二首》

    (2) 另见 tái

    tái

    名词

    (1) (形声。小篆字形。从口,(以)声。从口,与表示喜悦有一定的联系。本义:喜悦。读( ))

    (2) 三台。星名。古代用三台来比喻三公 。如:台鼎(古代称三公或宰相,意为职位显要);台宿(三台星);台光(三台星光);台阶(三台星亦名泰阶,故称台阶);台斗(比喻宰辅重臣);台司(指三公等宰辅大臣);台臣(指宰辅重臣)

    (3) 鱼名。背上有黑的花纹。后作“鲐”

    黄台背,以引以翼。——《诗·大雅·行苇》

    (4) 另见

    名词

    (1) (会意。从至,从之,从高省,与室屋同意。按积土四方高丈曰台,不方者曰观曰阙。本义:用土筑成的方形的高而平的建筑物)

    (2) 同本义

    台,观四方而高者。——《说文》

    可以处台榭。——《礼记·月令》

    层台累榭,临高山些!——《楚辞·招魂》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杜牧《阿房宫赋》

    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多少楼台烟雨中。——唐· 杜牧《江南春绝句》

    台阁相向。——唐· 李朝威《柳毅传》

    守台军士。——《广东军务记》

    (3) 又如:台门(古代诸侯所筑用来了望守卫的土堆高台);台榭(垒土高起的平方地叫台,台上的亭子叫榭);台阁(台榭楼阁);台观(楼台宫观);台下(台榭的下面);台馆(楼台馆阁)

    (4) 通常高于附近区域的平面(地面的或地板的) 。如:站台;讲台;检阅台;台城(古代守城拒敌的设备);台门(古代天子、诸侯宫室的门。因以土为台基,故称)

    (5) 器物的底座 。如:台盏(一种酒盏,有托盘);砚台;镜台;灯台;船台;锅台;烛台

    (6) 站;单位

    今从宽将贾赦发往台站效力赎罪。——《红楼梦》

    (7) 又如:气象台;电视台

    (8) 敬辞。用于称呼对方或跟对方有关的行为

    台,侍也。——《广雅·释诂一》

    仆臣台。——《左传·昭公七年》。服注:“给台下征召也。”

    (9) 又如:台讳(对人官名的尊称);台坐(敬辞。坐于尊位);台表(敬辞。用于称呼人的字);兄台;台鉴(请对方阅览的敬词);台屏(敬辞。尊称对方的家);台甫(敬辞。旧时用于问人的表字);台安(敬辞。多用于书信结尾,表示对收信人的问候);台候(敬辞。用于问候对方寒暖起居);台席(古以三公取象三台,故称宰相的职位为台席)

    (10) 莎草

    南山有台, 北山有莱。——《诗·小雅·南山有台》

    (11) 古代中央官署名

    尚书初入台为郎中。——《汉官仪》

    台谒当以属礼。——清· 张廷玉《明史》

    (12) (台,御史台,作状语)。又如:台垣(高级官署);台辅(高级官署或官位);台臣(台阁之臣,国家的大臣;谏官);台官(官名。汉代以尚书为中台,御史为宪台,后世因此又称尚书或御史为台官);台郎(尚书郎);台省(汉时称尚书为台省。因尚书省的办事处中台在禁省中而得名)

    (13) 台湾省的简称 。如:台胞

    (14) 姓

    量词

    (1) 用于某些机器。 如: 一台车床; 一台拖拉机

    (2) 舞台上一次完整的演出。如: 一台话剧; 两台戏对唱

    名词

    有光滑平面、由腿或其他支撑物固定起来的像台的家具,用于家庭生活或某种工作 。如:手术台;梳妆台;写字台;台历;台球台;乒乓球台

    名词

    (1) 台风的简称 。 如:请大家注意收听当地广播电台的天气预报,注意防台抗台

    (2) 另见 tāi

    英文翻译

    platform; unit; term of address

    方言集汇

    ◎ 粤语:ji4 toi4
    ◎ 潮州话:tai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七之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與之平聲開口三等ji/jiobʰ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