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登临
(1) 登山临水或登高临下,泛指游览山水
词语解释
登山临水。也指游览。语本《楚辞·九辩》:“憭慄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禪於 姑衍 ,登临 翰海 。” 唐 孟浩然 《与诸子登岘山》诗:“江山留胜跡,我辈復登临。” 金 元好问 《东园晚眺》诗:“一诗不尽登临兴,落日东园独倚栏。” 朱德 《游南泥湾》诗:“登临万花岭,一览羣山小。” 碧野 《白云·绿树·金花》:“我对这座名山仰慕已久,但却无缘登临。”
引证解释
⒈ 登山临水。也指游览。
引语本《楚辞·九辩》:“憭慄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禪於姑衍,登临翰海。”
唐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诗:“江山留胜跡,我辈復登临。”
金元好问《东园晚眺》诗:“一诗不尽登临兴,落日东园独倚栏。”
朱德《游南泥湾》诗:“登临万花岭,一览羣山小。”
碧野《白云·绿树·金花》:“我对这座名山仰慕已久,但却无缘登临。”
登临的国语词典
登高望远。
登临的网络释义
登临
登临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象形。本义:上车)
(2) 同本义
登,上车也。——《说文》
登,陞也。——《尔雅》
登车则有光矣。——《礼记·玉藻》
登轼而望之。——《左传·庄公十年》
(3) 升,上,从下而上
登席不由前。——《礼记·玉藻》。注:“升也。”
欲释阶而登天兮。——《楚辞·惜诵》。注:“上也。”
诞上登于岸。——《诗·大雅·皇矣》
登斯楼也。——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4) 又如:捷足先登;登宝(登基;帝王即位);登筵(登上筵席);登平(上升);登仙(声名直上或升迁高官)
(5) 进献
农乃登黍。——《吕氏春秋》
(6) 又如:登隆(进上隆贵的);登仪(进献礼物);登闲(进入马厩);登荐(进献)
(7) 增加
皆登一焉。——《左传·昭公三年》。注:“加也。”
(8) 又如:登降(增减);登损(增减);登曜(增添光彩)
(9) 成熟;丰收
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孟子·滕文公》
风雨时节,五谷登熟。——《淮南子·览冥》
禾稼登熟。——《越绝书·纪吴王占梦》
(10) 又如:登年(丰年);登秋(秋收);登衍(丰收);五谷丰登
(11) 登记;记载
掌登万民之数。——《周礼·秋官·司民》
(12) 又如:登下(登记与削除);登纪(登记)
(13) 登天,指死 。如:登仙(人死亡的婉辞;成仙人);登真(成仙。称人死亡的婉辞)
(14) 成,引申为定
登是南邦。——《诗·大雅·崧高》
登其夫家之众寡。——《周礼·遂人》
年谷不登。——《礼记·曲礼》
蚕事既登。——《礼记·月令》
不登于器。——《左传·隐公五年》
且不登叛人也。——《左传·襄公元年》
(15) 加封,升任 。如:登建(进立,升封);登轴(进任要职)
(16) 进用;选拔 。如:登用(进用);登臣(进用官吏);登拔(选拔)
(17) 谓科举考试中选
登博学弘词科。——欧阳修《新唐书》
(18) 又如:登龙(登龙门。比喻科举中试);登科发甲(考中进士为“登科”。发甲同登科);登乡荐(考取乡试)
(19) 超过 。如:登三(功德登于三王之上)
(20) 踩;踏 。如:登在窗台上擦玻璃;登锋履刃(踩踏刀剑的锋刃。比喻冲锋陷阵在最前头)
(21) 蹲;呆
荆公见屋傍有个坑厕,讨一张毛纸,走去登东。——《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
(22) 又如:登东(解手。东:东圊,厕所);登坑(蹲茅坑)
(23) 穿
(宝玉)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红楼梦》
(24) 又如:登云履(法师做法术时穿的鞋);登上鞋
(25) 上路,登程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唐· 杜甫《石壕吏》
名词
(1) 古代祭器名
卬盛于豆,于豆于登。——《诗·大雅·生民》
(2) 又如:登豆(泛指祭器和食器)
形容词
(1) 高
不哀年之不登。——《国语·晋语》。注:“高也。”
涉三皇之登闳。——《汉书·扬雄传》
(2) 又如:登闳(高远,高大)
副词
(1) 即刻
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2) 又如:登时(马上;立刻);登场(当场);登答(立刻答复)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den1 [客英字典] den1 [沙头角腔] dien1 [梅县腔] den1 dang1 [台湾四县腔] den1 [客语拼音字汇] dang1 den1 [陆丰腔] den1 [宝安腔] den1 [东莞腔] den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登 | 都滕 | 端 | 登開 | 平聲 | 蒸 | 開口一等 | 曾 | 登 | təŋ | tong |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金文字形,右边是人,左上角象人的眼睛,左下角象众多的器物。整个字形象人俯视器物的样子。本义:从高处往低处察看)
(2) 同本义
临,监临也。从卧,品声。——《说文》。按,隐几视下之称。》
临,视也。——《尔雅》
不临深谿,不知地之厚也。——《荀子·劝学》
上帝临女。——《诗·大雅·大明》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3) 又如:居高临下;如临深渊;临轩(在殿前平台上接见臣属);临下(从高望下);临见(居上视下看见)
(4) 引申为从上监视着
临长晋国者。——《国语·晋语》。注:“监也。”
今陛下君临四方。——《宋史·赵普传》
(5) 又如:临引(居上察下。今称监察);临制(监临控制;指皇后临朝称制);临政(亲理政务)
(6) 面对(上对下,尊对卑)
临众发政而治民。——《墨子·尚贤下》
把酒临风。——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临表涕零。——诸葛亮《出师表》
执策而临之。——唐· 韩愈《杂说》
(7) 如:临川(面对川流);临穴(面对自己的圹穴。亦指面对(别人的)墓穴);临敌(面对敌人)
(8) 碰上, 逢着
临财无苟得,临难毋苟免。——《礼记·曲礼上》
(9) 又如:临头(落到头上;当头);临风(迎风;当风);临谷(身临深谷。喻危险恐惧)
(10) 到,至。后常用作敬辞
临其穴。——《诗·秦风·黄鸟》
东临碣石(山名),以观沧海。—— 曹操《步出夏门行》
自往临视。——晋· 干宝《搜神记》
(11) 又
王即临之。
临溪而渔。——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12) 又如:光临;莅临;临按(亲临按问);临送(谓亲临送别);临讯(谓亲临审讯)
(13) 攻伐;胁制
君临函谷。——《战国策·西周策》。注:“犹守也。以临 韩魏。”注:犹伐也。”
(14) 又如:临军对阵(指战场上对峙交锋)
(15) 照着他人的字画书写或绘画
临书爱真迹。——姚合《秋夕遣怀》
中国画家自临摹旧作入手。——蔡元培《图画》
(16) 又如:临池(研习书法);临本(临摹原作的写本);临帖(照着字帖临摹)
(17) 治理、管理、统治 。
少欲,则能临其众。——《韩非子·十过》
上帝临女。(治理你们。)——《诗·鲁颂·閟宫》
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否?——《论语·雍也》
(18) 如:临人(治理百姓);临御(临视统御。指帝王治理天下而言)
(19) 靠近,逼近(多用于上对下,强对弱)
以临二周之郊,诛 周主之罪。——《战国策·秦策一》
临崩寄臣以大事。——诸葛亮《出师表》
(20) 又如:临没(将沉没时);临觞(将要喝酒的时候);临颖(临笔。指写信的时候)
(21) 临视(指位尊者对位卑者) 。如:临存(临视省问。多指地位高的人探问地位低的人);临问(亲临探问。卑者对尊者之敬辞)
(22) 置身(其中) 。如:临阵(身临战场)
介词
(1) 在…之前,在即将…的时候
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王勃《滕王阁序》
(2) 又如:临歧(临别时;分别);临文(指正在写文章的时候);临别;临行;临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