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难

yí nán [ yi nan]
繁体 疑難
注音 一ˊ ㄋㄢˊ
词性 形容词

词语释义

疑难 yínán

(1) 疑惑难解的道理或问题

problem

词语解释

  1. 疑惑难解的道理或问题。

    《汉书·孔光传》:“自为尚书,止不教授,后为卿,时会门下大生讲问疑难,举大义云。”《北史·宇文恺传》:“今録其疑难,为之通释,皆出证据,以相发明。”《儒林外史》第十七回:“三位先生,小弟有个疑难在此,诸公大家参一参。” 邹韬奋 《经历》一:“我对于他所教的科目有任何疑难,他都能给我以满意的解释。”

  2. 疑惑难解。

    《警世通言·唐解元一笑姻缘》:“有时题义疑难, 华安 就与公子讲解。”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桥西录》:“ 伟 ( 郑伟 )性挚,多巧思。学九数句股之术,设疑难之题与 焦循 相问难。” 柔石 《二月》二二:“可是有一两个用功的学生,还执着书来问他疑难的地方。”

  3. 疑虑;为难。

    三国 魏 曹植 《与杨德祖书》:“昔 丁敬礼 尝作小文,使僕润饰之。僕自以才不能过若人,辞不为也。 敬礼 云:‘卿何所疑难乎?文之佳丽,吾自得之,后世谁相知定吾文者耶?’”《北史·元顺传》:“ 叉 心疑难,不欲授以兵官。”

  4. 猜疑刁难。

    汉 牟融 《理惑论》:“弟为逆贼所害,骨肉之痛,愤发肝心,当遣 刘都尉 行,恐外界疑难,行人不通。” 清 吴敏树 《先考行状》:“某某婚丧不举,往贷於先生,必得所求焉,不以其贫故疑难之也。”

  5. 怀疑责难。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英杰归真》:“乃蒙殿下以此疑难,益令我对苍天而生愧,对祖父而流涕也。”

引证解释

⒈ 疑惑难解的道理或问题。

《汉书·孔光传》:“自为尚书,止不教授,后为卿,时会门下大生讲问疑难,举大义云。”
《北史·宇文恺传》:“今録其疑难,为之通释,皆出证据,以相发明。”
《儒林外史》第十七回:“三位先生,小弟有个疑难在此,诸公大家参一参。”
邹韬奋《经历》一:“我对于他所教的科目有任何疑难,他都能给我以满意的解释。”

⒉ 疑惑难解。

《警世通言·唐解元一笑姻缘》:“有时题义疑难, 华安就与公子讲解。”
清李斗《扬州画舫录·桥西录》:“伟(郑伟 )性挚,多巧思。学九数句股之术,设疑难之题与焦循相问难。”
柔石《二月》二二:“可是有一两个用功的学生,还执着书来问他疑难的地方。”

⒊ 疑虑;为难。 三国魏曹植《与杨德祖书》:“昔丁敬礼尝作小文,使僕润饰之。僕自以才不能过若人,辞不为也。

敬礼云:‘卿何所疑难乎?文之佳丽,吾自得之,后世谁相知定吾文者耶?’”
《北史·元顺传》:“叉心疑难,不欲授以兵官。”

⒋ 猜疑刁难。

汉牟融《理惑论》:“弟为逆贼所害,骨肉之痛,愤发肝心,当遣刘都尉行,恐外界疑难,行人不通。”
清吴敏树《先考行状》:“某某婚丧不举,往贷於先生,必得所求焉,不以其贫故疑难之也。”

⒌ 怀疑责难。

太平天囯洪仁玕《英杰归真》:“乃蒙殿下以此疑难,益令我对苍天而生愧,对祖父而流涕也。”

疑难的国语词典

有疑惑难以判断或处理。

如:「疑难问题」。

疑难的网络释义

疑难

  • 疑难,汉语词汇。
  • 拼音yí nán,
  • 释义:1、疑惑难解的道理或问题。2、疑惑难解。3、疑虑;为难。
  • 4、猜疑刁难。5、怀疑责难。
  • 出自《汉书·孔光传》。
  • 疑难造句

    遇到一些疑难的问题要多思考,或者求助于别人,决不能回避。
    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不敢答复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老师,每天为了我们祖国的花朵,呕心沥血,像桥一样无私的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她们从没有一句怨言,像蜡烛一样奉献自己,照亮他人成功的路。在你遇到疑难问题的时候,总是老师不厌其烦的一遍遍讲思路和过程,她们,是最值得赞颂的人。
    华佗妙手回春,为人们治好了许多疑难杂症。
    他毕恭毕敬地将书递给了老师,请求解答两个疑难问题。
    学生回答了疑难题,老师的脸上绽开了欣慰的笑容。
    老师解答了他的疑难。
    如果觉得我的回答未彻底解决你的问题或有其它疑难,尽可向我发起追问,亦可求助于我的团队。
    经他这么一讲,我的疑难问题也就涣然冰释了。
    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不敢答复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
    他必恭必敬地书递给了老师,请求解答两个疑难问题。
    在训练的过程中,如果碰到什么疑难问题,请随时向专家或兽医咨询。
    问和学,是相辅相成的,不学习钻研不可能发现疑难,不提问请教不能使知识广博。
    老中医孙爷爷专治疑难病症。
    世事复杂,对任何事都得多留几个心眼。凡事多问必多益,因为任何疑难问题都招架不住三个以上问号的敲打,只要打破砂锅问到底,问题的症结必定会水落石出。
    经过老师细心讲解,那些疑难问题全部迎刃而解了。
    小李在学习上很有一股钻劲,不管遇到什么疑难都要寻根究底,弄个明白。
    这些疑难问题还有待于我们去探索。
    恳,办事要考虑是否认真,遇到疑难问题要考虑如何向别人请教,怨怒发作前要考虑将引起的后果,看到名利时要考虑得到它是否合乎道义。
    遇有疑难事,但据理直行,得失俱可无愧。

    汉字详情

    [yi]
    部首: 524
    笔画: 14
    五笔: XTDH
    仓颉: PKNIO
    四角: 27881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小篆字形。从子止匕,矢声。止,不通。子,幼子。幼子多惑。本义:怀疑)

    (2) 同本义

    疑,惑也。——《说文》

    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孙子·谋攻》

    时至而疑。——《周书·王佩》

    疑邻人之父。——《韩非子·说难》

    吾尝疑乎是。——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疑是地上霜。——唐· 李白《静夜思》

    自疑身外。——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汝腹中之物,佘疑其女也。——林觉民《与妻书》

    (3) 又如:疑思(疑虑);疑影(怀疑;疑团);疑猜(怀疑猜测);疑龊(疑惑);疑狐(怀疑;狐疑);疑念(因怀疑而思索);疑踪(可疑之处);疑结(犹疑团);疑阻(埋伏);疑冢(疑墓);疑敌(迷惑敌人);疑人(怀疑他人);疑揣(怀疑猜测);疑惑(怀疑,不相信)

    (4) 迷惑,犹豫不定

    疑行无成,疑事无功。——《商君书》

    盛容服而饰辩说,以疑当世之法,而人主之心。——《韩非子·五蠹》

    (5) 又如:疑阻(埋伏);疑冢(疑墓);疑敌(迷惑敌人);疑人(用以迷惑敌人的草人);疑军(疑兵,虚张声势以迷惑敌人的军阵)

    (6) 迟疑;犹豫。如:疑滞(迟疑不决;犹豫不定)

    (7) 疑忌;猜忌 。如:疑防(猜疑而防范);疑畏(猜疑畏惧)

    (8) 猜度;估计

    内有疑妻之妾。——《管子·君臣下》

    臣疑其君,无不危国。——《史记·李斯列传》

    不以公卿为宾,而以大夫为宾,为疑也。——《礼记·燕义》

    (9) 又如:疑词(不确切的言词);疑罪(证据不足,难以量刑之罪)

    名词

    (1) 疑问

    其妻献疑。——《列子·汤问》

    无以致疑。——清· 刘开《问说》

    则无疑也。——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2) 又如:疑碍(疑问;问题);疑事(难以辨别的事);疑法(疑难案件)

    (3) 惊恐;畏惧 。如:疑怖(疑惧;惶恐);疑沮(恐惧沮丧);疑(因惊疑而改容);疑骇(疑惧;惊骇);疑恶(畏惧厌恶)

    (4) 怪异。引申为责怪

    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晋· 陶潜《饮酒》

    (5) 又如:疑诟(责骂)

    (6) 类似;好像

    用志不分,乃疑于神。——《列子》张湛注:“分犹散,意专则与神相似者也。”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 陆游《游山西村》

    (7) 又如:疑论(疑似的言论)

    英文翻译

    doubt, question, suspect

    方言集汇

    ◎ 粤语:ji4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ngi2 [客英字典] ngi2 [沙头角腔] gni2 [宝安腔] ngi2 [海陆丰腔] ngi2 [梅县腔] ngi2 ni2 [陆丰腔] gni3 [东莞腔] ngi2 [客语拼音字汇] ngi2
    ◎ 潮州话:ghi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七之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語其平聲開口三等ŋĭəngi/ngio
    nán,nàn [nan,nan]
    部首: 811
    笔画: 10
    五笔: CWYG
    仓颉: EOG
    四角: 70415

    详细解释

    nán

    形容词

    (1) (形声。从隹( zhuī)?声。从隹,与鸟有关。①本义:支翅鸟。②假借为困难)

    (2) 困难;艰难;不容易

    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李白《蜀道难》

    (3) 又如:难句(难得的佳句);难老(难于衰老);难行(难于施行;不容易走);难治(不容易治理);难航(不易舟行);难期(难及,难于企及);难义(不易索解的辞旨);难极(不易穷尽);难疑(相互讨论不易索解,心存迷惑的要义);难乎为继(指前人做得太好,不易照样继续下去)

    (4) 不可;不好

    桓谭作论,明弱水之难航。—— 汉· 王褒《灵坛碑文》

    动词

    (1) 为难,畏难;感到困难

    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难与,“难与之”的省略。之,指代曹军。)——《资治通鉴》

    难测也。——《左传·庄公十年》

    铁衣冷难着。——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天下事有难易乎。——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余幼女书,家贫难致。——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2) 使感到困难

    今不行礼于卫,而藩其君舍以难之。——《左传》

    (3) 通“戁”。

    (4) 恐惧

    故君子恭而不难。——《荀子·君道》。注:“难读为戁,惧也。”

    (5) 敬

    不戢不难,受福不那。——《诗·小雅·桑扈》

    名词

    通“攤”。驱除疫鬼之祭

    命有司大难。——《礼记·月令》

    后缀词

    (1) 现常作后缀加在词或词组后构成新的名词,构成某种存在较大困难的事 。如:卖棉难;乘车难;买菜难

    (2) 另见 nàn

    nàn

    名词

    (1) 灾难;祸害,人为而产生的祸害

    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孙子·谋攻》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 曹操者,然 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资治通鉴》

    危难之间。——诸葛亮《出师表》

    以免于难。——《国语·晋语》

    芟夷大难。——《资治通鉴》

    故及于难。——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2) 又如:排难解纷;苦难(痛苦和灾难);逃难(逃灾);落难(遭遇灾难,陷入困境);蒙难(遭受到人为的灾祸);罹难(遇灾遇险而死);避难(躲避灾难或迫害)

    (3) 兵难,指反抗或叛乱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贾谊《过秦论》

    (4) 又如:发难(发动反抗或叛乱);首难(首先发难)

    (5) 怨仇;仇敌

    将西南以与秦为难。——《战国策》

    动词

    (1) 诘问;责难

    追难孔子,何伤于人?—— 王充《论衡·问孔》

    交相问难。——清· 刘开《问说》

    (2) 又如:刁难(故意使人为难);难言(非难的言论);难极(诘难);驳难(反驳责难);责难(指摘非难);非难(指摘和责问)

    (3) 抵挡;拒斥

    难壬人。——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難德允元,而难任人。——《书·舜典》

    (4) 如:阻难(阻挠留难)

    (5) 论说;争辩

    死生之说,存亡之难。——《史记·五帝本纪》

    (6) 又如:难说(讨论解说);难诘(讨论责问);难驳(攻讨反击)

    (7) 另见 nán

    英文翻译

    difficult, arduous, hard; unable

    方言集汇

    ◎ 粤语:naan4 naan6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