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衅

yí xìn [ yi xin]
繁体 疑釁
注音 一ˊ ㄒ一ㄣˋ

词语释义

因疑忌而致争端。

词语解释

  1. 因疑忌而致争端。

    范文澜 《中国近代史》第五章:“ 法 认 越南 有自主权, 越 可遣使驻 法 ,未必肯作 中国 使馆随员。且 法 政府闻知必有责言,转增疑衅。”

引证解释

⒈ 因疑忌而致争端。

范文澜《中国近代史》第五章:“法认越南有自主权, 越可遣使驻法,未必肯作中国使馆随员。且法政府闻知必有责言,转增疑衅。”

疑衅的网络释义

疑衅

  • 【拼音】:yí xìn
  • 【注音】:ㄧˊ ㄒㄧㄣˋ
  • 【汉字】:疑衅(疑衅)
  • 因疑忌而致争端。 范文澜 《中国近代史》第五章:“法认越南有自主权,越可遣使驻法,未必肯作中国使馆随员。且法政府闻知必有责言,转增疑衅。”
  • 汉字详情

    [yi]
    部首: 524
    笔画: 14
    五笔: XTDH
    仓颉: PKNIO
    四角: 27881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小篆字形。从子止匕,矢声。止,不通。子,幼子。幼子多惑。本义:怀疑)

    (2) 同本义

    疑,惑也。——《说文》

    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孙子·谋攻》

    时至而疑。——《周书·王佩》

    疑邻人之父。——《韩非子·说难》

    吾尝疑乎是。——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疑是地上霜。——唐· 李白《静夜思》

    自疑身外。——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汝腹中之物,佘疑其女也。——林觉民《与妻书》

    (3) 又如:疑思(疑虑);疑影(怀疑;疑团);疑猜(怀疑猜测);疑龊(疑惑);疑狐(怀疑;狐疑);疑念(因怀疑而思索);疑踪(可疑之处);疑结(犹疑团);疑阻(埋伏);疑冢(疑墓);疑敌(迷惑敌人);疑人(怀疑他人);疑揣(怀疑猜测);疑惑(怀疑,不相信)

    (4) 迷惑,犹豫不定

    疑行无成,疑事无功。——《商君书》

    盛容服而饰辩说,以疑当世之法,而人主之心。——《韩非子·五蠹》

    (5) 又如:疑阻(埋伏);疑冢(疑墓);疑敌(迷惑敌人);疑人(用以迷惑敌人的草人);疑军(疑兵,虚张声势以迷惑敌人的军阵)

    (6) 迟疑;犹豫。如:疑滞(迟疑不决;犹豫不定)

    (7) 疑忌;猜忌 。如:疑防(猜疑而防范);疑畏(猜疑畏惧)

    (8) 猜度;估计

    内有疑妻之妾。——《管子·君臣下》

    臣疑其君,无不危国。——《史记·李斯列传》

    不以公卿为宾,而以大夫为宾,为疑也。——《礼记·燕义》

    (9) 又如:疑词(不确切的言词);疑罪(证据不足,难以量刑之罪)

    名词

    (1) 疑问

    其妻献疑。——《列子·汤问》

    无以致疑。——清· 刘开《问说》

    则无疑也。——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2) 又如:疑碍(疑问;问题);疑事(难以辨别的事);疑法(疑难案件)

    (3) 惊恐;畏惧 。如:疑怖(疑惧;惶恐);疑沮(恐惧沮丧);疑(因惊疑而改容);疑骇(疑惧;惊骇);疑恶(畏惧厌恶)

    (4) 怪异。引申为责怪

    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晋· 陶潜《饮酒》

    (5) 又如:疑诟(责骂)

    (6) 类似;好像

    用志不分,乃疑于神。——《列子》张湛注:“分犹散,意专则与神相似者也。”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 陆游《游山西村》

    (7) 又如:疑论(疑似的言论)

    英文翻译

    doubt, question, suspect

    方言集汇

    ◎ 粤语:ji4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ngi2 [客英字典] ngi2 [沙头角腔] gni2 [宝安腔] ngi2 [海陆丰腔] ngi2 [梅县腔] ngi2 ni2 [陆丰腔] gni3 [东莞腔] ngi2 [客语拼音字汇] ngi2
    ◎ 潮州话:ghi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七之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語其平聲開口三等ŋĭəngi/ngio
    xìn [xin]
    部首: 618
    笔画: 11
    五笔: TLUF
    五行:
    仓颉: HTFQ
    四角: 29150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爨省,爨( cuàn),灶。从酉( yǒu),与酒有关,表祭祀。分,表示分布。合起来表杀牲以祭。本义:古代血祭新制的器物。杀牲,用其血涂于器物缝隙中来祭祀)

    (2) 同本义

    釁,血祭也。——《说文》

    隋衅。——《周礼·大祝》。注:“谓荐血也。”

    大师掌衅祈号祝。——《周礼·小祝》

    不以累臣衅鼓。——《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车甲衅而藏之府库。——《礼记·乐记》

    将以衅钟。——《孟子》

    衅鼓旗甲兵。——《吕氏春秋·慎大》

    桓公践位,令衅社塞祷。——《管子·小问》。注:“杀牲以血浇落于社曰衅社。”

    缚之,杀以衅鼓。——《韩非子》

    (3) 又如:衅宝镇及宝器;衅钟;衅宝刀;衅社(杀牲取血以祭社神);衅鼓(杀人或杀牲以血涂鼓行祭)

    (4) 涂

    比至,三衅、三浴之。——《国语》。韦昭注:“以香涂身曰衅。”

    (5) 又如:衅尸(古代丧礼以鬯酒涂尸);衅浴(用芳香涂身后沐浴以除秽恶。引申为认真研究,用精取宏);衅鬯(涂尸的香酒)

    名词

    (1) 缝隙;裂痕

    会闻用师,观衅而动。——《左传·宣公十二年》。 孔颖达疏:“衅是间隙之名。今人谓瓦裂龟裂皆为衅。”

    为室三重,户闭,涂衅必周。——《后汉书·律历志上》

    (2) 又如:衅会(有衅可乘的时机)

    (3) 祸患;祸乱

    夫功全则誉显,业谢则衅生。——《后汉书》

    (4) 又如:衅首(祸乱之首);衅逆(叛乱);衅辱(蒙祸受辱);衅累(祸患与事端的牵连);衅祸(祸乱)

    (5) 罪过

    衅门子弟不得居宿卫近侍之官。——《通志》

    (6) 又如:衅情(罪情,罪恶的用心);衅恶(罪恶);衅稔恶盈(罪大恶极);衅故(罪情,罪行)

    (7) 过失

    人无衅焉,妖不自作。——《左传·庄公十四年》

    (8) 又如:衅咎(过失,罪过);衅眚(过失);衅过(过失,罪);衅弊(缺失,弊端)

    (9) 争端。引起争执的事端

    想此事大半衅由姚婆,毒谋出于 方贼,今已父子并诛,斩草除根,大仇已报,余人无罪,不可妄及。——《石点头》

    (10) 又如:边衅;挑衅(借端生事,企图引起冲突或战争);寻衅

    (11) 征兆

    近览刘氏倾覆之衅。——《三国志》

    (12) 又如:衅兆(征兆)

    英文翻译

    consecrate sacrificial vessels by smearing blood; rift

    方言集汇

    ◎ 粤语:jan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二十一震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許覲眞B開去聲開口三等眞Bxĭĕnhinh/xy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