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乙问

jiǎ yǐ wèn [ jia yi wen]
繁体 甲乙問
注音 ㄐ一ㄚˇ 一ˇ ㄨㄣˋ

词语释义

故设甲乙双方,互为答问,以辩明疑难。

词语解释

  1. 故设甲乙双方,互为答问,以辩明疑难。

    《晋书·礼志中》:“ 安丰 太守 程谅 先已有妻,后又娶,遂立二嫡。前妻亡,后妻子 勋 疑所服。中书令 张华 造甲乙之问曰:‘甲娶乙为妻,后又娶丙,匿不説有乙,居家如二嫡,无有贵贱之差。乙亡,丙之子当何服?’”

引证解释

⒈ 故设甲乙双方,互为答问,以辩明疑难。

《晋书·礼志中》:“安丰太守程谅先已有妻,后又娶,遂立二嫡。前妻亡,后妻子勋疑所服。中书令张华造甲乙之问曰:‘甲娶乙为妻,后又娶丙,匿不説有乙,居家如二嫡,无有贵贱之差。乙亡,丙之子当何服?’”

甲乙问的网络释义

甲乙问

  • jiǎ yǐ wèn ㄐㄧㄚˇ ㄧˇ ㄨㄣˋ
  • 甲乙问
  • 故设甲乙双方,互为答问,以辩明疑难。《晋书·礼志中》:“ 安丰 太守 程谅 先已有妻,后又娶,遂立二嫡。前妻亡,后妻子 勋 疑所服。中书令 张华 造甲乙之问曰:‘甲娶乙为妻,后又娶丙,匿不说有乙,居家如二嫡,无有贵贱之差。乙亡,丙之子当何服?’”
  • 汉字详情

    jiǎ [jia]
    部首: 521
    笔画: 5
    五笔: LHNH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WL
    四角: 60500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小篆字形,像草木生芽后所戴的种皮裂开的形象。本义:种籽萌芽后所戴的种壳)

    (2) 同本义

    甲,东方之孟阳气萌动。从木,戴孚甲之象。——《说文》

    甲象草木戴种而出之形。——《六书故》

    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chè)。——《易·解》

    (3) 又如:莩甲;甲坼(甲宅。外壳裂开。指草木种子裂开硬壳发出芽头)

    (4) 古时战士的护身衣,用皮革或金属制成。也叫“铠”

    献甲者执胄。——《礼记·曲礼》

    殪以为大甲。——《国语·晋语》

    齐国寡甲兵。——《战国策·齐策》

    函人为甲。——《周礼·考工记》

    擐甲执兵,固即死也。——《左传·成公二年》

    卷甲而藏。——宋· 苏轼《教战守》

    甲冰霜迸落。——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弃甲投戈。——《广东军务记》

    (5) 武器

    得甲库,取器械。——《资治通鉴》

    (6) 披甲的人,即甲士

    晋侯饮 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左传·宣公二年》

    精甲万人。——司马光《资治通鉴》

    (7) 动物的坚硬的外壳 。如:龟甲;鳞甲

    (8) 手指或脚趾上的角质硬壳 。如:指甲;趾甲

    (9) 旧时户口编制单位 。如:保甲;甲首(元代每二十户为一甲,明代十户为一甲,一甲之长为甲长)

    (10) 天干的第一位,用以纪年、月、日

    乙卯乃雨,甲子又雨。——苏轼《喜雨亭记》

    (11) 又如:六甲甲胆(中医认为人的脏腑分五行,同属的再以甲乙分。胆与肝同属木,胆称甲木,亦称甲胆)

    (12) 六十甲子的省称 。如:年过花甲

    (13) 代词。用来指称佚名的人或文学作品中虚构的人名 。如:某甲与某乙

    (14) 姓

    动词

    (1) 居第一;冠于

    治宅甲诸第。——《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2) 又如:桂林山水甲天下

    (3) 把甲衣穿在身上

    晞一营大噪,尽甲。—— 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4) 又如:甲马(披甲的战马;画有神象或符咒的符箓);甲坊署(掌管甲胄等的官署);甲伍(披甲执兵的队伍);甲士(押甲的战士);甲第连云(形容达官显贵住宅高耸入云 的样子)

    形容词

    第一的,上等的 。如:甲第(上等的府第;指豪富之家)

    英文翻译

    armor, shell; fingernails; 1st heavenly stem

    方言集汇

    ◎ 粤语:gaap3
    ◎ 客家话:[海陆丰腔] gap7 [客英字典] gap7 [台湾四县腔] gap7 [梅县腔] gap7 [沙头角腔] gap7 [东莞腔] gap7 [陆丰腔] gap7 [客语拼音字汇] gab5 [宝安腔] gap7
    ◎ 潮州话:gah4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三十二狎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古狎入聲開口二等krap/keapkap
    [yi]
    部首: 106
    笔画: 1
    五笔: NNLL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NU
    四角: 17710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本义:象植物屈曲生长的样子)

    (2) 同本义

    乙,草木冤曲而出也。象形。——《说文》

    乙者,物蕃屈有节欲出。——《白虎通》

    思乙乙其若抽。——陆机《文赋》。注:“抽也。”

    其於十母为甲乙。甲者,为万物剖符甲而出也;乙者,言万物生轧轧也。——《史记·律书》

    (3) 又如:乙乙(难出之貌)

    (4) 第二,次一等 。如:乙部(古代群书四部分类法的第二部)

    名词

    (1) 天干的第二位,与地支相配,用以纪年、月、日

    其日甲乙。——《礼记·月令》

    甲乙。——《淮南子·天文》注

    帝乙归妹。——《易·泰》

    微子启帝乙之元子也。——《左传·哀公九年》

    (2) 某人

    甲乙同学。——清· 周容《芋老人传》

    甲先得举。

    (3) 又如:某甲某乙

    (4) 鱼腮骨

    狼去肠…鱼去乙。郑玄注:“乙,鱼体中害人者名也。今 东海容鱼有骨,名乙,在目旁,状如篆乙,食之鲠不可出。”——《礼记·内则》

    (5) 虎两肋和尾端有骨,形如乙字,叫虎威

    得如虎挟乙,失若龟藏六。——宋· 苏轼《寄微轩》

    动词

    碾压;压抑

    西太守,乙卯金。——《后汉书》。李贤注:“乙,轧也。 述 言西方太守能轧绝卯金也。”

    英文翻译

    second; 2nd heavenly stem

    方言集汇

    ◎ 粤语:jyut3 jyut6
    ◎ 客家话:[沙头角腔] jet7 [宝安腔] jet7 [海陆丰腔] rit7 ret7 [东莞腔] jet7 [梅县腔] jat7 [客语拼音字汇] yad5 [客英字典] jet7 [陆丰腔] jat7 [台湾四县腔] jit7 jet7
    ◎ 潮州话:ig4(ik 旧时:it)【揭阳】êg4(ek)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五質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於筆質B開入聲開口三等眞Bʔĭĕtqit/yt
    wèn [wen]
    部首: 321
    笔画: 6
    五笔: UKD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LSR
    四角: 37601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口,门声。本义:问,询问)

    (2) 同本义

    问,讯也。——《说文》

    皇帝请问下民。——《书·吕刑》

    时聘曰问。——《周礼·大宗伯》

    小聘曰问。——《仪礼·聘礼》

    问人于他邦。——《论语》

    善问者如攻坚木。——《礼记·学记》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乐府诗集·木兰诗》

    问其故。——《列子·汤问》

    跪问其故。——《后汉书·列女传》

    景公问政 孔子。——《史记·孔子世家》

    豹往到 邺,会 长老,问之民所疾苦。——《史记·滑稽列传》

    既克,公问其故。——《左传·庄公十年》

    笑问客从何处来。——唐· 贺知章《回乡偶书》

    康肃问曰。—— 宋· 欧阳修《归田录》

    公问不至。——《左传·庄公八年》

    (3) 又如:到食堂问一下开饭的时间;问途(打听路径);问信(打听消息);问官答花(答非所问);不耻下问;查问;发问;讯问;追问;自问;不懂就问;问字(称从人受学或请教为问字);问岁(询问年岁的丰歉);问禁(初入他国,问其政教上的禁令);问遂(问路。遂,水中可涉的径路);问对(问,发问);问知(向有学问的人请教);问俗(查访风俗);问卦(以卜得的卦象来探求吉凶);问经(学习或请教有关经书的问题);问龟(占卜);问课(请教课业)

    (4) 访问

    问士以璧。——《荀子·大略》。注:“谓访其国事。”

    天王使南季来聘。——《春秋·隐公九年》。《谷梁传》解释说:“聘,问也。”

    (5) 责问

    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传·僖公四年》

    (6) 又如:质问;诘问

    (7) 问候;慰问

    伯牛有病, 子问之。——《论语·雍也》

    齐王使使者问 赵威后。——《战国策·齐策》

    周游城中,家家致问。——《三国志·吕蒙传》

    (8) 又如:问牛(形容官吏关怀民间疾苦);问疾(探视病情);问慰(慰问);问省(问侯尊长的起居);问宁(问安);问劳(问候慰劳)

    (9) 过问

    不问之秋。——唐·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今不问农蚕,而但以饱暖相矜耀。——清· 章学诚《文史通义》

    (10) 审案,审讯

    每得降卒,必亲引问委曲。——《资治通鉴》

    (11) 又如:审问;拷问;问头(对罪犯的起诉文书);问拟(审问罪犯);问结(审问结案);问断(经过审问判了罪)

    (12) 引申为“判决” 。如:问绞(判绞刑);问发(判发配)

    (13) 追究

    引问委曲。——《资治通鉴·唐纪》

    按问其家。——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是不必问。——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不问罪之有无。——清· 方苞《狱中杂记》

    (14) 又如:问革(问罪罢官);问遣(问罪发配)

    (15) 寻访

    后遂无问津者。——晋· 陶潜《桃花源诗并记》

    (16) 通“闻”。告诉

    或以问孟尝君。——《战国策》

    (17) 管;有责任(可能被要求作回答) 。如:出了事唯你是问;不管不问;过问

    (18) 聘问;旧时订婚,男方向女方下聘礼。源于古“纳采”、“问名”的礼节 。如:问亲(求亲);问聘(行聘;订亲);问肯(求亲)

    名词

    (1) 周代诸侯国间的一种相互访问的礼节

    凡诸侯之邦交,岁相问也,殷相聘也,世相朝也。——《周礼》

    (2) 指书信

    既而羁寓京师,久无家问。——《晋书·陆机传》

    (3) 又如:久无家问

    (4) 权威性的命令,常由上级向下级发布

    公问不至。——《左传》

    (5) 通“闻”。声誉

    肆不殄厥愠,亦不陨厥问。——《诗·大雅·緜》

    遂得光誉令问于天下。——《墨子·非命下》

    因失吾问。——《庄子·庚桑楚》

    问丧于夫子乎?——《礼记·檀弓上》

    淑问扬乎疆外。——《汉书·匡衡传》。颜师古云:问,名也。

    介词

    表示方向、对象,相当于“向” 。如:问你买酒

    英文翻译

    ask about, inquire after

    方言集汇

    ◎ 粤语:man6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