珂佩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珂制的佩饰。
唐 顾况 《洛阳陌》诗之二:“珂珮逐鸣騶,王孙结伴游。”《旧唐书·职官志二》:“凡百僚冠笏、繖幰、珂珮,各有差。” 元 金仁杰 《追韩信》第二折:“烟烟湾湾,珂珮珊珊,冷清夜静水寒,可正是渔人江上晚。” 清 唐孙华 《次韵答倪草亭》:“遥想 长安 珂珮客,火云夹日炙雕鞍。”
螺蛤介壳联缀而成的腰带。
《太平御览》卷九四八引《云南记》:“ 新安 蛮妇人於耳上悬金环子,贯瑟瑟,帖於髻侧;又腰以螺蛤,联穿繫之,谓之珂珮。”
比喻雨点。
引证解释
⒈ 珂制的佩饰。
引唐顾况《洛阳陌》诗之二:“珂珮逐鸣騶,王孙结伴游。”
《旧唐书·职官志二》:“凡百僚冠笏、繖幰、珂珮,各有差。”
元金仁杰《追韩信》第二折:“烟烟湾湾,珂珮珊珊,冷清夜静水寒,可正是渔人江上晚。”
清唐孙华《次韵答倪草亭》:“遥想长安珂珮客,火云夹日炙雕鞍。”
⒉ 螺蛤介壳联缀而成的腰带。
引《太平御览》卷九四八引《云南记》:“新安蛮妇人於耳上悬金环子,贯瑟瑟,帖於髻侧;又腰以螺蛤,联穿繫之,谓之珂珮。”
⒊ 比喻雨点。
珂佩的网络释义
珂佩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玉,可声。本义:似玉的美石。白玛瑙)
(2) 同本义 。珂珮(朝官衣服上的玉带);珂雪(形容如白玉般洁白);珂声(马勒上珂饰的声响)
(3) 马笼头上的装饰
文轩树羽盖,乘马鸣玉珂。——张华《轻薄编》
(4) 又如:珂月(嵌在马头笼辔上的月形饰物);珂马(珂即马笼头上的玉饰,因称人所乘之马为珂马)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ko1 [客英字典] ko1 [台湾四县腔] ko1 [梅县腔] ko1 [宝安腔] ko1
◎ 潮州话:ko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珂 | 苦何 | 溪 | 歌 | 平聲 | 歌 | 開口一等 | 歌 | 果 | kha/qa | kʰɑ |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人凡巾。本义:系在衣带上的装饰品)
(2) 同本义
佩,大带佩也。——《说文》
青青子佩。——《诗·郑风·子衿》
共王之服玉佩玉。——《周礼·王府》。注:“王之所带者。”
遗余佩兮澧浦。——《楚辞·湘君》
(3) 又如:佩玖(作佩饰用的浅黑色美石);佩玦(有缺口的环形佩玉);佩珂(用黄黑色玉石制成的佩饰);佩衽(佩玉和衣襟)
(4) 姓
动词
(1) 佩带,把徽章、符号、手枪等戴在或挂在胸前、臂上、肩上或腰间
佩之金玦。——《左传·闵公二年》
古代君子,必佩玉。——《礼记·玉藻》
佩其象揥。——《诗·魏风·葛屦》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史记·项羽本纪》
(2) 又如:佩章(古代官员佩带的印章);佩巾(古代女子外出时系于腰左的拭巾);佩玉(古代系于衣带用作装饰的玉)
(3) 钦佩,敬仰
圣人行之,愚者佩之。——《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4) 携带,随身拿着
农夫佩其耒耜,工匠佩其斧斤。——《白虎通·衣裳》
杻阳之山,有兽名鹿蜀,佩之宜子孙。——《山海经·南山经》。注:“谓带其皮毛。”
(5) 又如:佩仰(钦佩和信仰);佩慰(钦佩欣慰);佩德勿谖(受到的恩情,永远不会忘记)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宝安腔] pui5 [梅县腔] bi5 [台湾四县腔] pi5 pui5 [客英字典] pui5 [东莞腔] pui5 [客语拼音字汇] pi4 pui4 [海陆丰腔] poi5 pui5 [沙头角腔] pui5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佩 | 蒲昧 | 並 | 灰 | 去聲 | 隊 | 合口一等 | 蟹 | 灰 | bʰuɒi | buaih/buo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