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蛊

kuáng gǔ [ kuang gu]
繁体 狂蠱
注音 ㄎㄨㄤˊ ㄍㄨˇ

词语释义

犹狂惑。

蛊疾。患此疾者神志惑乱,故称。

指蛊惑众人的恶毒言论。

词语解释

  1. 犹狂惑。

    汉 扬雄 《太玄·止》:“关其门户,用止狂蛊。” 司马光 集注:“蛊,惑也。”

  2. 蛊疾。患此疾者神志惑乱,故称。

    唐 陆龟蒙 《奉和袭美寄琼州杨舍人》:“人多药户生狂蛊,吏有珠官出俸钱。”

  3. 指蛊惑众人的恶毒言论。

    鲁迅 《集外集补遗·破恶声论》:“狂蛊中于人心,妄行者日昌炽,进毒操刀,若惟恐宗邦之不蚤崩裂。”

引证解释

⒈ 犹狂惑。

汉扬雄《太玄·止》:“关其门户,用止狂蛊。”
司马光集注:“蛊,惑也。”

⒉ 蛊疾。患此疾者神志惑乱,故称。

唐陆龟蒙《奉和袭美寄琼州杨舍人》:“人多药户生狂蛊,吏有珠官出俸钱。”

⒊ 指蛊惑众人的恶毒言论。

鲁迅《集外集补遗·破恶声论》:“狂蛊中于人心,妄行者日昌炽,进毒操刀,若惟恐宗邦之不蚤崩裂。”

狂蛊的网络释义

狂蛊

  • kuáng gǔ
  • 1.犹狂惑。 汉 扬雄 《太玄·止》:“关其门户,用止狂蛊。” 司马光 集注:“蛊,惑也。”
  • 2.蛊疾。患此疾者神志惑乱,故称。 唐 陆龟蒙 《奉和袭美寄琼州杨舍人》:“人多药户生狂蛊,吏有珠官出俸钱。”
  • 3.指蛊惑众人的恶毒言论。 鲁迅 《集外集补遗·破恶声论》:“狂蛊中于人心,妄行者日昌炽,进毒操刀,若惟恐宗邦之不蚤崩裂。”
  • 汉字详情

    kuáng [kuang]
    部首: 324
    笔画: 7
    五笔: QTGG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KHMG
    四角: 41214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本义:狗发疯)

    (2) 同本义。也指狗发疯

    狂,狾犬也。——《说文》

    值狂犬之暴怒,加楚害于微躯。——三国魏· 阮籍《鸠赋》

    (3) 又如:狂犬(凶猛的狗)

    (4) 引申指“人的精神失常”,“疯癫”

    狂夫瞿瞿。——《诗·齐风·东方未明》

    狂走者累日。——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漫卷诗书喜欲狂。——唐·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忽忽如狂。——《汉书·李广苏建传》

    佯狂不知所之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5) 又如:狂死(因疯疾致死);狂易(精神失常);狂惑(精神错乱;疯癫);狂徒(狂人)

    (6) 狂妄

    幼而狂。——《左传·昭公二十三年》

    其蔽也狂。——《论语》。注:“妄抵触人。”

    愈以是得狂名。——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7) 又如:狂谬(狂妄荒谬);狂且(行动轻狂之人);狂乖(狂妄狡猾);狂纵(狂妄放肆);狂轻(狂妄而轻浮);狂悖(狂妄背理;猖獗);狂且(行动轻狂);狂话(狂妄的话);狂狡(狂妄狡诈);狂戾(狂妄暴戾);狂惑(狂妄昏惑)

    (8) 狂放,任性放荡

    狂夫之言,圣人择之。——清· 刘开《问说》

    (9) 如:狂士(狂放的读书人);狂朋怪侣(行为狂放不循常轨的朋友);狂态(狂放的态度)

    (10) 凶猛

    狂风吹古月。——李白《司马将军歌》

    (11) 又如:狂风毒雨(狂风暴雨)

    (12) 汹涌

    挽狂澜于既倒。——韩愈《进学解》

    (13) 又如:狂涛(汹涌的波涛);狂浪(汹涌的浪涛);狂流(汹涌的水波)

    动词

    (1) 通“诳”。欺骗

    吾以是狂而不信也。——《庄子·逍遥游》

    使子必智而寿,则世必以为狂。——《韩非子·显学》

    (2) 通“往”( wǎng)。去

    我其发出狂。——《书·微子》

    英文翻译

    insane, mad; violent; wild

    方言集汇

    ◎ 粤语:kong4 kwong4
    ◎ 客家话:[陆丰腔] kong3 [宝安腔] kong2 [海陆丰腔] kong2 [东莞腔] kong2 [沙头角腔] kong2 [梅县腔] kong2 [台湾四县腔] kong2 [客语拼音字汇] kong2 kuong2 [客英字典] kwong2 kong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陽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巨王陽合平聲合口三等gyang/gvanggʰĭwaŋ
    [gu]
    部首: 603
    笔画: 11
    五笔: JLF
    五行:
    仓颉: LIBT
    四角: 50102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虫,从皿。本义: 人肚子里的寄生虫)

    (2) 同 本 义

    蛊,腹中虫也。——《说文》

    掌除毒蛊。——《周礼·秋官·庶氏》

    (3) 又如:蛊慝(蛊虫引起的祸害);蛊证(腹内生虫的病);蛊毒(蛊虫之毒)

    (4) 毒虫。传说取百虫于皿中,使互相蚕食,最后所剩的一虫为蛊 。如:蛊虿(毒虫)

    (5) 神智惑乱的疾病 。如:蛊疾(心志惑乱的疾病。多指被女性所迷惑而言)

    (6) 传说中一种人工培育的毒虫

    江南数郡有畜蛊者,主人行之以杀人,行食饮中,人不觉也。——《舆地志》

    (7) 又如:蛊蛊(传说人工培育的蛊虫);蛊主(传说饲养蛊虫的人)

    (8) 指与诅咒、祈祷鬼神等迷信有关的事 。如:蛊气(施行诅咒术的邪气);蛊祝(用邪术诅咒害人);蛊师(迷信职业者。利用符咒等邪术为人安排吉凶祸福的人);蛊杀(蛊术杀害)

    (9) 谷类中蛀虫所化的蛾

    谷之飞,亦为蛊。——《左传·昭公六年》

    (10) 又如:蛊蛊(粮食中蛀虫所化的蛾)

    (11) 指淫邪之事

    关其门户,用止狂蛊。——《太玄经》

    (12) 一种腹部臌胀的疾病 。如:蛊膈(腹胀不思饮食的病);蛊胀(即臌胀病)

    (13) 通“故”( )。故事,旧事,旧业

    乃命五史以书五帝之蛊事。——《尚书大传》

    动词

    (1) 诱惑;迷乱

    楚令尹子元欲蛊 文夫人。——《左传·庄公二十八年》

    孔某(指孔丘)盛容脩饰以蛊世。——《墨子·非儒下》

    糜费产业,蛊惑士女。——南朝梁· 刘勰《灭惑论》

    (2) 又如:蛊丧(惑乱丧失);蛊溺(惑乱沉迷);蛊伪(蛊惑诈伪);蛊诱(迷惑引诱)

    (3) 用符咒之术毒害人

    因诬言欲作蛊道祝诅,以菟为厌胜之术。——《后汉书·清何王庆传》

    (4) 又如:蛊毒(毒害。用毒药害人,使人不自知);蛊道(指巫蛊咒诅之术)

    形容词

    通“痼”( )。疾病久治难愈

    晋胥克有蛊疾,郤缺为政。——《左传·宣公八年》

    英文翻译

    poison; venom; harm; bewitch

    方言集汇

    ◎ 粤语:gu2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