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瞀
词语释义
精神错乱;昏乱。
词语解释
精神错乱;昏乱。
《新唐书·刑法志》:“ 河内 人 李好德 坐妖言下狱,大理丞 张藴古 以为 好德 病狂瞀,法不当坐。” 宋 梅尧臣 《希深惠书言与师鲁永叔子聪几道游嵩因诵而韵之》:“惑疑桂宫近,斯语岂狂瞀。” 清 陈梦雷 《抒哀赋》:“童昏侈而踵步兮,驱狂瞀而荡魄。”
引证解释
⒈ 精神错乱;昏乱。
引《新唐书·刑法志》:“河内人李好德坐妖言下狱,大理丞张藴古以为好德病狂瞀,法不当坐。”
宋梅尧臣《希深惠书言与师鲁永叔子聪几道游嵩因诵而韵之》:“惑疑桂宫近,斯语岂狂瞀。”
清陈梦雷《抒哀赋》:“童昏侈而踵步兮,驱狂瞀而荡魄。”
狂瞀的网络释义
狂瞀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本义:狗发疯)
(2) 同本义。也指狗发疯
狂,狾犬也。——《说文》
值狂犬之暴怒,加楚害于微躯。——三国魏· 阮籍《鸠赋》
(3) 又如:狂犬(凶猛的狗)
(4) 引申指“人的精神失常”,“疯癫”
狂夫瞿瞿。——《诗·齐风·东方未明》
狂走者累日。——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漫卷诗书喜欲狂。——唐·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忽忽如狂。——《汉书·李广苏建传》
佯狂不知所之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5) 又如:狂死(因疯疾致死);狂易(精神失常);狂惑(精神错乱;疯癫);狂徒(狂人)
(6) 狂妄
幼而狂。——《左传·昭公二十三年》
其蔽也狂。——《论语》。注:“妄抵触人。”
愈以是得狂名。——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7) 又如:狂谬(狂妄荒谬);狂且(行动轻狂之人);狂乖(狂妄狡猾);狂纵(狂妄放肆);狂轻(狂妄而轻浮);狂悖(狂妄背理;猖獗);狂且(行动轻狂);狂话(狂妄的话);狂狡(狂妄狡诈);狂戾(狂妄暴戾);狂惑(狂妄昏惑)
(8) 狂放,任性放荡
狂夫之言,圣人择之。——清· 刘开《问说》
(9) 如:狂士(狂放的读书人);狂朋怪侣(行为狂放不循常轨的朋友);狂态(狂放的态度)
(10) 凶猛
狂风吹古月。——李白《司马将军歌》
(11) 又如:狂风毒雨(狂风暴雨)
(12) 汹涌
挽狂澜于既倒。——韩愈《进学解》
(13) 又如:狂涛(汹涌的波涛);狂浪(汹涌的浪涛);狂流(汹涌的水波)
动词
(1) 通“诳”。欺骗
吾以是狂而不信也。——《庄子·逍遥游》
使子必智而寿,则世必以为狂。——《韩非子·显学》
(2) 通“往”(
)。去我其发出狂。——《书·微子》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陆丰腔] kong3 [宝安腔] kong2 [海陆丰腔] kong2 [东莞腔] kong2 [沙头角腔] kong2 [梅县腔] kong2 [台湾四县腔] kong2 [客语拼音字汇] kong2 kuong2 [客英字典] kwong2 kong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狂 | 巨王 | 羣 | 陽合 | 平聲 | 陽 | 合口三等 | 陽 | 宕 | gyang/gvang | gʰĭwaŋ |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目,敄(
)声。本义:眼睛昏花)(2) 同本义
予少而游于六合之内,予适有瞀病。——《庄子·徐无鬼》
昏瞀垫溺。——《书·益稷传》。疏:“眩惑之意。”
(3) 又如:瞀眩(眼花头晕;迷糊);瞀瞑(目眩昏晕;晕厥)
(4) 乱;错乱
中闷瞀瞀忳忳。——屈原《惜诵》
(5) 又如:瞀见(愚昧错乱的见解)
(6) 愚昧无知貌
世俗之沟犹瞀儒。——《荀子·非十二子》
(7) 又如:瞀儒(愚昧无知的儒生)
动词
(1) 俯视,低目谨视
瞀,低目谨视也。——《说文》
汤又因瞀光而谋。——《庄子·让王》
怨咽对风景,闷瞀守闺闼。——南朝宋· 鲍照《绍古辞七首》
(2) 〈方〉∶看望 。如:好,我瞀我妹妹去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meu6 [客英字典] meu5 [台湾四县腔] meu5 [梅县腔] meu5 [宝安腔] miu3 [客语拼音字汇] meu4
◎ 潮州话:mong5(mông) [揭阳、潮阳]mou5(môu)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茂 | 莫候 | 明 | 侯 | 去聲 | 宥 | 開口一等 | 侯 | 流 | muh/mow | mə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