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啸

kuáng xiào [ kuang xiao]
繁体 狂嘯
注音 ㄎㄨㄤˊ ㄒ一ㄠˋ

词语释义

狂狡啸聚。指聚众作乱。

猛烈的呼啸。

词语解释

  1. 狂狡啸聚。指聚众作乱。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八:“上怪问之, 驤 曰:‘臣解秩时,实无烽警。 蜀 民浮窳,易扰难安,以物情料之,但恐狂啸不测。’既而不久, 李顺 果叛,时皆伏其先见。”参见“ 狂狡 ”。

  2. 猛烈的呼啸。

    《历史研究》1976年第2期:“迎候他的并不是亲善的黄旗,而是洋枪大炮的狂啸。”

引证解释

⒈ 狂狡啸聚。指聚众作乱。 宋文莹《玉壶清话》卷八:“上怪问之, 驤曰:‘臣解秩时,实无烽警。参见“狂狡”。

蜀民浮窳,易扰难安,以物情料之,但恐狂啸不测。’既而不久, 李顺果叛,时皆伏其先见。”

⒉ 猛烈的呼啸。

《历史研究》1976年第2期:“迎候他的并不是亲善的黄旗,而是洋枪大炮的狂啸。”

狂啸的国语词典

大声狂叫。

如:「他喜欢站在山顶上放声狂啸,纾解心中的闷气。」

狂啸的网络释义

狂啸

  • 狂啸:汉语词语
  • 狂啸:电影
  • 狂啸 (汉语词语)

  • 狂啸,读音kuáng xiào,汉语词语,基本意思为狂狡啸聚。指聚众作乱。
  • 狂啸造句

    凛冽的风在他身后狂啸,汹涌巨浪把他向前抛送。
    归根到底,在场的诸位,除了徐云之外,没有任何一个人能理解万狂啸的所作所为。
    只是不经意的在某个角落发现惊世骇俗的红苕花,然后引发几只牲口狂啸着冲出早已孤寂的校园。
    一波未平、一波再起,印尼大地震牵动南亚各国的怒海狂啸,一场伤亡惨重、影响深远的百年大灾难无情地展开!
    霎时,天雷狂啸,轰鸣不绝,驱雷掣电轰击而来。
    一日千里,英雄豪气,狂啸处动地惊天。
    黄祖龙又是一声狂啸,四周顿时飞沙走石,莫名狂风四起。
    医护兵跳下车并快乐的狂啸著,卷起了他们的袖子并笑著。
    峭厉的北风狂啸,雪虐风饕,一阵紧似一阵,枯腾老树在凄厉的北风中摇尾乞怜,几欲归去。
    周围一下就变得安静起来,蓝音符无聊的望着姜黎,而奶油小生跟狂啸也大眼望小眼。
    刚刚击毙童清风的黑衣人正是志满意得之际,听得身后狂啸大作,心知有敌来犯,功聚双拳,大吼一声“来得好!”。
    有时我也挑灯独立,爱和夜守住沉默,听风声狂啸于屋外,怀想一些远行人。艾青 
    从此,我夜夜对月狂啸,长歌当哭,无泪无言。
    海浪狂啸着滚来,如泰山压顶一般,又怒吼着滚远,巨浪过处,一片狼藉。
    为了给王楠留够学习素材,白雪松又动笔画了吃竹子的熊猫母子、逐日的飞天金龙、狂啸的野狼、鲜艳的打碗花。
    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

    汉字详情

    kuáng [kuang]
    部首: 324
    笔画: 7
    五笔: QTGG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KHMG
    四角: 41214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本义:狗发疯)

    (2) 同本义。也指狗发疯

    狂,狾犬也。——《说文》

    值狂犬之暴怒,加楚害于微躯。——三国魏· 阮籍《鸠赋》

    (3) 又如:狂犬(凶猛的狗)

    (4) 引申指“人的精神失常”,“疯癫”

    狂夫瞿瞿。——《诗·齐风·东方未明》

    狂走者累日。——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漫卷诗书喜欲狂。——唐·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忽忽如狂。——《汉书·李广苏建传》

    佯狂不知所之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5) 又如:狂死(因疯疾致死);狂易(精神失常);狂惑(精神错乱;疯癫);狂徒(狂人)

    (6) 狂妄

    幼而狂。——《左传·昭公二十三年》

    其蔽也狂。——《论语》。注:“妄抵触人。”

    愈以是得狂名。——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7) 又如:狂谬(狂妄荒谬);狂且(行动轻狂之人);狂乖(狂妄狡猾);狂纵(狂妄放肆);狂轻(狂妄而轻浮);狂悖(狂妄背理;猖獗);狂且(行动轻狂);狂话(狂妄的话);狂狡(狂妄狡诈);狂戾(狂妄暴戾);狂惑(狂妄昏惑)

    (8) 狂放,任性放荡

    狂夫之言,圣人择之。——清· 刘开《问说》

    (9) 如:狂士(狂放的读书人);狂朋怪侣(行为狂放不循常轨的朋友);狂态(狂放的态度)

    (10) 凶猛

    狂风吹古月。——李白《司马将军歌》

    (11) 又如:狂风毒雨(狂风暴雨)

    (12) 汹涌

    挽狂澜于既倒。——韩愈《进学解》

    (13) 又如:狂涛(汹涌的波涛);狂浪(汹涌的浪涛);狂流(汹涌的水波)

    动词

    (1) 通“诳”。欺骗

    吾以是狂而不信也。——《庄子·逍遥游》

    使子必智而寿,则世必以为狂。——《韩非子·显学》

    (2) 通“往”( wǎng)。去

    我其发出狂。——《书·微子》

    英文翻译

    insane, mad; violent; wild

    方言集汇

    ◎ 粤语:kong4 kwong4
    ◎ 客家话:[陆丰腔] kong3 [宝安腔] kong2 [海陆丰腔] kong2 [东莞腔] kong2 [沙头角腔] kong2 [梅县腔] kong2 [台湾四县腔] kong2 [客语拼音字汇] kong2 kuong2 [客英字典] kwong2 kong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陽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巨王陽合平聲合口三等gyang/gvanggʰĭwaŋ
    xiào [xiao]
    部首: 319
    笔画: 11
    五笔: KVIJ
    五行:
    仓颉: RLLL
    四角: 65027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口,肃声。本义:撮口作声,打口哨)

    (2) 同本义

    啸,吹声也。——《说文》

    其嘨也歌。——《诗·召南·江有汜》

    不嘨不指。——《礼记·内则》

    激于舌端而清谓之啸。——《封氏闻见记》

    登东皋以舒啸。——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俯仰啸歌。——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若啸呼状。——明· 魏学洢《核舟记》

    倚修木而啸。——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3) 又如:啸傲林泉(在幽静的山林泉水环抱中隐居);啸吟(长啸哀叹);啸指(以指夹唇吹之作声)

    (4) 呼召,号召

    嘨者,谓若有所召命,若齐庄抚楹而歌耳。——《匡缪正俗》

    招具该备,永啸呼些。——《楚辞》

    (5) 又如:啸引;啸召(呼唤;召唤);啸合(召唤聚集);啸侣(呼叫同类;召唤同伴);啸侣命俦(召唤同伴);啸命(高声命令)

    (6) 鸟兽等的长声鸣叫

    虎啸猿啼。——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乳虎啸谷。——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7) 又如:鸟啸;啸萃(鸣叫而聚集);啸吼(长声吼叫);啸风(呼风);风嘶雨啸

    英文翻译

    roar, howl, scream; whistle

    方言集汇

    ◎ 粤语:siu3
    ◎ 潮州话:sau3

    宋本广韵

    狂啸的同拼音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