犆牲

tè shēng [ te sheng]
注音 ㄊㄜˋ ㄕㄥ

词语释义

即特牲。

词语解释

  1. 即特牲。

    《礼记·杂记下》:“下大夫之虞也,犆牲。” 陆德明 释文:“犆,音特。”参见“ 特牲 ”。

引证解释

⒈ 即特牲。参见“特牲”。

《礼记·杂记下》:“下大夫之虞也,犆牲。”
陆德明释文:“犆,音特。”

汉字详情

zhí,tè [zhi,te]
部首: 422
笔画: 12
五笔: TRFH
仓颉: HQJBM
四角: 24512

英文翻译

special

方言集汇

◎ 粤语:dak6 dat6 zik6
◎ 客家话:[客英字典] tit8 [海陆丰腔] tit8 [台湾四县腔] tit8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二十四職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除力職開入聲開口三等drik/diokɖʰĭə
shēng [sheng]
部首: 422
笔画: 9
五笔: TRTG
五行:
仓颉: HQHQM
四角: 25510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牛,从生。本义:古代供祭祀用的全牛)

(2) 同本义

牲,牛完全也。——《说文》。按,牛完全当为字之训。

全曰牲,伤曰牛。——《谷梁传·哀公元年》

始养之曰畜,将用之曰牲,是牲者,祭祀之牛也。——《周礼·庖人》注

用大牲。——《易·萃》。郑注:“大牲,牛也。”

礼不卜常祀,而卜其牲日。牛卜日曰牲。——《左传·僖公三十一年》

(3) 又如:牲体(古时祭祀用的牺牲的躯体);牲礼(祭祀时的用牲之礼);牲玉(供祭祀用的牺牲和玉器);牲事(古代祭祀中有关准备牺牲的事)

(4) 泛指供祭祀、盟誓及食用的家畜,包括牛、羊、豕、马、犬、鸡等

掌牧六牲。——《周礼·牧人》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左传·庄公十年》

(5) 又如:牲犊(古代诸侯向天子供膳的小牛);牲饩(所献赠的活的牛羊豕);牲醪(牲体);牲头(祭祀用的牲畜之头);牲糈(祭祀用的牲畜和精米);牲币(牺牲和币帛);牲号(牺牲的名号)

(6) 指野生动物

是故为礼以奉之:为六畜、五牲、三牺,以奉五味。——《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7) 通“腥”。生的肉食

凡诸侯之礼,上公五积…鼎簋十有二,牲三十有六,皆陈。——《周礼·掌客》

英文翻译

sacrificial animal; animal

方言集汇

◎ 粤语:saang1 sang1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sang1 sen1 [梅县腔] sang1 sen1 [海陆丰腔] sang1 sen1 [东莞腔] sang1 [沙头角腔] sang1 [宝安腔] sang1 [陆丰腔] sen1 [客语拼音字汇] sang1 sen1 [客英字典] sang1 sen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二庚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所庚庚二開平聲開口二等srvng/shangʃɐ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