燥热

zào rè [ zao re]
繁体 燥熱
注音 ㄗㄠˋ ㄖㄜˋ
词性 形容词

词语释义

燥热 zàorè

(1) 空气湿度小而温度高

燥热天更要多喝水
dry and hot

(2) 中医病证名。又称“燥火”。因感受燥气,耗伤津液,化热化火所致。症见咽干发热、牙龈肿痛、鼻衄干咳等。治宜清热润燥

dryness-heat

词语解释

  1. 犹炎热。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十六:“太阳燥热。柳树有些发黄了。” 康濯 《东方红》第一章:“春末夏初,天气多变。忽然一阵燥热,忽然一阵阴凉。” 姜树茂 《小会计》:“太阳渐渐往西方转去,但闷人的燥热仍未减轻。”

  2. 形容热得难受。

    瞿秋白 《文艺杂著续辑·“矛盾”的继续》:“那对过的屋顶上,似乎是点点滴滴的雪珠在那里跳罢。可是,身上的确是觉得燥热。” 孟左恭 《草原的儿子》:“他两眼开始冒金星,头也发胀,浑身像酷暑在沙漠里行走那样燥热。” 黄裳 《新婚夫妇》:“行车的时刻全打乱了,每过十分钟就有一部车子开出,旅客晒着依旧使人燥热的秋天的太阳都有些不耐了。”

  3. 形容心情烦躁。

    熊正国 《高炉边的彝家》:“他一路往前走去,心里越发燥热起来。”

  4. 指燥气。中医谓燥乃乾金之气,热是太阳之火。

    《素问·五运行大论》:“故风寒在下,燥热在上,溼气在中,火游行其间,寒暑六入,故令虚而生化也。” 王冰 注:“地体之中,凡有六入:一曰燥,二曰暑,三曰风,四曰湿,五曰寒,六曰火。”

  5. 指热症。

    清 计六奇 《明季北略·马懋才<备陈大饥疏>》:“而食人之人,亦不免数日后面目赤肿、内发燥热而死矣。”

  6. 指药性燥烈干热。

    宋 朱熹 《答周纯仁书》之一:“又如多服燥热药,亦使人血气偏胜,不得和平。”

引证解释

⒈ 犹炎热。

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一部十六:“太阳燥热。柳树有些发黄了。”
康濯《东方红》第一章:“春末夏初,天气多变。忽然一阵燥热,忽然一阵阴凉。”
姜树茂《小会计》:“太阳渐渐往西方转去,但闷人的燥热仍未减轻。”

⒉ 形容热得难受。

瞿秋白《文艺杂著续辑·“矛盾”的继续》:“那对过的屋顶上,似乎是点点滴滴的雪珠在那里跳罢。可是,身上的确是觉得燥热。”
孟左恭《草原的儿子》:“他两眼开始冒金星,头也发胀,浑身像酷暑在沙漠里行走那样燥热。”
黄裳《新婚夫妇》:“行车的时刻全打乱了,每过十分钟就有一部车子开出,旅客晒着依旧使人燥热的秋天的太阳都有些不耐了。”

⒊ 形容心情烦躁。

熊正国《高炉边的彝家》:“他一路往前走去,心里越发燥热起来。”

⒋ 指燥气。中医谓燥乃乾金之气,热是太阳之火。

《素问·五运行大论》:“故风寒在下,燥热在上,溼气在中,火游行其间,寒暑六入,故令虚而生化也。”
王冰注:“地体之中,凡有六入:一曰燥,二曰暑,三曰风,四曰湿,五曰寒,六曰火。”

⒌ 指热症。

清计六奇《明季北略·马懋才<备陈大饥疏>》:“而食人之人,亦不免数日后面目赤肿、内发燥热而死矣。”

⒍ 指药性燥烈干热。

宋朱熹《答周纯仁书》之一:“又如多服燥热药,亦使人血气偏胜,不得和平。”

燥热的国语词典

热而干燥。

如:「天气燥热」。

燥热造句

今天天气特别燥热,看来是不会下雨了。
让他有感恩之心;对热的人,因适时降温,保持温和就行。尽量做到冷暖适宜为好!人们在四季中,都爱春天或秋天,不喜欢燥热的夏天,也不喜欢寒冷的冬天。人生也是,都喜欢中性之人,太冷了,会打击人的积极性;太热了,会导致人的欲望过高,难以僵持。
清清的河水潺潺流动,滋润了我燥热的心。
他感觉今天天气有点燥热。
这几天天气十分燥热,人也变的困倦,采用飞溅的冰冷的水,可以使人亢奋,解除烦躁和不安,变的恬静。
使燥热不寐的人领略诗般的恬静。
宽容,是炎夏里的一丝轻风,沐浴着燥热烦闷的身体。
如果我是清风,我将吹散所有的燥热。
这束花,使凝固的空气立即变得沸腾了,使燥热的日光立即变得活泼了,使沉睡的世界立即变得清醒了。
一场大雨过后,空气异常清新,燥热的感觉荡然无存。
如果你是清风,就吹散一阵燥热。
尚南像服了一帖清凉剂,满腔的燥热和烦闷都消逝了。
爱心是一泪流淌在夏夜的清泉,使燥热不寐的人领略诗般的恬静。
六月绝不止是单调的燥热。六月天,孩儿脸,说变就变。
爱心是一汩流淌泉,使燥热不寐的人领略诗一般的恬。
用于肺胃燥热,津液枯涸,口渴咽干等症状。
他忽眼皮一颤,耳根燥热,六神不安。
燥热的风吹的周平浑身汗涔涔的,感觉很不舒服。
五月的驿城,笼罩在一片燥热之中。
立秋到,你要笑,祝福信息来报道;立秋到,燥热跑,爱情秋实少不了;立秋到,好运绕,幸福吹起集结号;立秋到,心情妙,愿你天天乐弯腰,祝立秋常笑!

汉字详情

zào [zao]
部首: 414
笔画: 17
五笔: OKKS
五行:
仓颉: FRRD
四角: 96894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

(2) 同本义(没有水分或水分很少)

燥,干也。——《说文》

火就燥。——《易·文言传》

燥,焦也。——《释名》

唇焦口燥呼不得。——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燥荻枯柴。——《资治通鉴》

(3) 又如:燥吻(干燥的嘴唇);燥坼(干燥坼裂);燥劲(干燥强劲);燥刚(干燥刚劲);燥气(干燥之气);燥急(干渴得利害);燥渴(口渴)

(4) 焦急,焦躁

往往燥心污笔。——宋· 刘克庄《江西诗派小序》

(5) 又如:燥暴(暴躁;急躁);燥灼(焦急如焚);燥急(焦躁不安)

英文翻译

dry, parched, arid; quick-tempered

方言集汇

◎ 粤语:cou3
◎ 客家话:[海陆丰腔] zau1 cau5 [梅县腔] zau1 [台湾四县腔] zau1 cau5 [宝安腔] zau1 | cau5 [沙头角腔] zau1 [客语拼音字汇] cau4 zau1 [客英字典] cau5 zau1
◎ 潮州话:cau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三十二晧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蘇老上聲開口一等sĭəusaux/sav
[re]
部首: 403
笔画: 10
五笔: RVYO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QIF
四角: 55331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本义:温度高)

(2) 同本义。跟“冷”相对

肺甚畏热。——《素问·五常变大论》

清暖寒热,不得不救。——《韩非子·有度》

如水益深,如火益热——《孟子·梁惠王下》

立厩中仆马之间,……即饥寒毒热不可忍,不去也。——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列子·汤问》

(3) 又如:热天;热釜(热锅);热浪;炽热;滚热;火热

(4) 满腔热情;热心肠 。如 :热莽(热蟒。感情狂热得不能自制);热气换冷气(好心没好报);热合(热心)

(5) 有权势的,权势显赫的 。如:热官(权势显赫的官吏);热势(显赫的权势);热撮撮(威势显赫貌);热地(比喻权势显赫的地方)

(6) 形容羡慕至极 。如:热眼(热切的目光);热念(热切的愿望)

(7) 新;新近 。如:热话(方言。新的话题);热尸(刚死的人的尸体。指新近去世者)

(8) 情意深厚 。如:热手辣的(依依不舍);热腹(热心肠);热语(热情、亲昵的话语)

(9) 喧闹;热闹 。如:热乱(胡闹;纷乱);热嘈嘈(形容热闹嘈杂);热闹场(热闹的场所)

(10) 亲热 。如:热乱(亲密,亲热);热火(亲热);热落(亲热);热熟(亲热);热嘴(口头上的亲热);热络(亲热;热和)

(11) 很受人关注或欢迎的 。如:热门货;热门

名词

(1) 滚热的物体

亏之若月,靡之若热。——《韩非子·扬权》

谁能持热,逝不以濯。——《诗·大雅·桑柔》

(2) 热气

天收其声,地藏其热。——汉· 扬雄《解嘲》

(3) 中医学亦泛指因外感而引起的热性疾病

能已(治)积热。——明· 刘基《苦斋记》

(4) 又如:热入血室(热邪进入下焦、胞宫);热风(由风邪挟热所致病症);产褥热;回归热;鹦鹉热;鼠咬热

(5) 反常的人体高温;发烧 。如:先给他退热再说

(6) 一时激起的极度热情 。如:乒乓热

动词

(1) 加温;使之热 。如:热化(受热而熔化);热饭(给饭或饭菜加热)

(2) 烧,烧灼 。如:热灼(灼热;火烫);热焰(火焰)

(3) 烦躁 。如:热呼辣(焦灼;发烫);热忽刺(匆急;急躁);热躁(焦躁;焦急);热恼(谓焦灼、苦恼)

(4) 激动

英文翻译

hot; heat; fever; restless; zeal

方言集汇

◎ 粤语:jit6

宋本广韵

燥热的同拼音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