燥湿

zào shī [ zao shi]
繁体 燥溼
注音 ㄗㄠˋ ㄕ

词语释义

1.干燥和潮湿。亦作"燥湿"。” 2.指日常生活起居。《汉书·丙吉传》:“吉 即时病,輒使臣 尊 朝夕请问皇孙,视省席蓐燥湿。”《三国志·吴志·骆统传》:“常劝 权 以尊贤接士,勤求损益,饗赐之日,可人人别进,问其燥溼,加以密意,诱諭使言,察其志趣,令皆感恩戴义。”《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五年》引此文,胡三省 注云:“人之居处,避湿就燥。问其燥湿者,问其居处何如也。”清 梅曾亮《朱孺人墓志铭》:“吾妇幼失母,专其事母者事父,及后母遗腹弟。调燥湿,御侵侮,皆与其劳。” 3.指世态炎凉。汉 蔡邕《辞郡辟让申屠蟠书》:“﹝ 申屠蟠 ﹞安贫乐潜,味道守真,不为燥溼轻重,不为穷达易节。”唐 陆龟蒙《幽居赋》:“颂厥土之三壤,託高风之四邻,纔祛燥湿,稍远嚣尘。”宋 司马光《昔别赠宋复古张景淳》诗:“皎如百鍊精,不为燥湿易。” 4.中医指燥热或寒湿的症侯。《醒世恒言·李道人独步云门》:“医者意也……看害病的是那地方人,或近山或近水,就与他分个燥湿。”

词语解释

  1. 干燥和潮湿。《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宾至如归,无寧菑患;不畏寇盗,而亦不患燥湿。”《吕氏春秋·重己》:“昔先圣王……其为宫室臺榭也,足以辟燥溼而已矣。” 高诱 注:“燥谓阳炎,溼谓雨露。” 唐 杜甫 《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律比 崑崙 竹,音知燥溼絃。” 清 谭嗣同 《与沉小沂书》之二:“凡物春夏则涨,秋冬则缩,寒暑燥湿使然也。”

  2. 指日常生活起居。《汉书·丙吉传》:“ 吉 即时病,輒使臣 尊 朝夕请问皇孙,视省席蓐燥湿。”《三国志·吴志·骆统传》:“常劝 权 以尊贤接士,勤求损益,饗赐之日,可人人别进,问其燥溼,加以密意,诱諭使言,察其志趣,令皆感恩戴义。”《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五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云:“人之居处,避湿就燥。问其燥湿者,问其居处何如也。” 清 梅曾亮 《朱孺人墓志铭》:“吾妇幼失母,专其事母者事父,及后母遗腹弟。调燥湿,御侵侮,皆与其劳。”

  3. 指世态炎凉。

    汉 蔡邕 《辞郡辟让申屠蟠书》:“﹝ 申屠蟠 ﹞安贫乐潜,味道守真,不为燥溼轻重,不为穷达易节。” 唐 陆龟蒙 《幽居赋》:“颂厥土之三壤,託高风之四邻,纔祛燥湿,稍远嚣尘。” 宋 司马光 《昔别赠宋复古张景淳》诗:“皎如百鍊精,不为燥湿易。”

  4. 中医指燥热或寒湿的症侯。《醒世恒言·李道人独步云门》:“医者意也……看害病的是那地方人,或近山或近水,就与他分个燥湿。”

引证解释

⒈ 干燥和潮湿。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宾至如归,无寧菑患;不畏寇盗,而亦不患燥湿。”
《吕氏春秋·重己》:“昔先圣王……其为宫室臺榭也,足以辟燥溼而已矣。”
高诱注:“燥谓阳炎,溼谓雨露。”
唐杜甫《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律比崑崙竹,音知燥溼絃。”
清谭嗣同《与沉小沂书》之二:“凡物春夏则涨,秋冬则缩,寒暑燥湿使然也。”

⒉ 指日常生活起居。

《汉书·丙吉传》:“吉即时病,輒使臣尊朝夕请问皇孙,视省席蓐燥湿。”
《三国志·吴志·骆统传》:“常劝权以尊贤接士,勤求损益,饗赐之日,可人人别进,问其燥溼,加以密意,诱諭使言,察其志趣,令皆感恩戴义。”
《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五年》引此文, 胡三省注云:“人之居处,避湿就燥。问其燥湿者,问其居处何如也。”
清梅曾亮《朱孺人墓志铭》:“吾妇幼失母,专其事母者事父,及后母遗腹弟。调燥湿,御侵侮,皆与其劳。”

⒊ 指世态炎凉。

汉蔡邕《辞郡辟让申屠蟠书》:“﹝申屠蟠﹞安贫乐潜,味道守真,不为燥溼轻重,不为穷达易节。”
唐陆龟蒙《幽居赋》:“颂厥土之三壤,託高风之四邻,纔祛燥湿,稍远嚣尘。”
宋司马光《昔别赠宋复古张景淳》诗:“皎如百鍊精,不为燥湿易。”

⒋ 中医指燥热或寒湿的症侯。

《醒世恒言·李道人独步云门》:“医者意也……看害病的是那地方人,或近山或近水,就与他分个燥湿。”

燥湿的国语词典

干燥与潮湿。

燥湿的网络释义

燥湿

  • 1.苦温燥湿“:因中焦为寒湿所阻,胸闷呕吐、恶心、腹胀、大便清稀 、苔白腻,用厚朴、半夏、白蔻仁、茯苓等。
  • 2、“苦寒燥湿”:因中焦为 湿热所阻,腹痛腹胀,大便稀薄而热臭,舌苔黄腻,用黄连、黄芩、枳壳 、猪苓等。
  • 燥湿造句

    今臣与陛下践冰履炭,登山浮涧,寒温燥湿、高下共之,岂得离陛下哉?拜表陈情。
    彝药饿求齐片中包含的岩陀、草血竭、老鹳草等高原野生药材,独具强力燥湿功效,像剃刀一样,将多年顽固附着在肠壁上的湿毒尽数刮除。
    结论清热燥湿法可改善患者头痛症状,减少复发,提高临床疗效,且能对抗自由基紊乱。
    功能主治: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
    治疗肝癌以燥湿化痰为主进行辨证论治。
    功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除骨蒸清虚热。
    常劝权以尊贤接士,勤求损益,飨赐之日,可人人别进,问其燥湿,加以密意,诱谕使言,察其志趣,令皆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
    目的观察清热燥湿法治疗偏头痛的临床效果和对自由基的影响。
    雄黄有解毒杀虫,燥湿祛痰之效,用于痈肿疔疮,蛇虫咬伤,虫积腹痛,惊痫,疟疾。
    黄芩甙是中药黄芩的主要成分,其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止血的作用。
    请高人帮忙译成英文本品强力透吸,直达皮下,具极强的抑菌、燥湿止痒效果。
    甘醇味有补养及缓和作用,能缓和疼痛,辛味发散行气作用,能通过脑血屏障,治疗表风热、头痛、苦味有燥湿与泻下作用,能治疗热症或湿症。
    寒梅狐臭散中密陀僧可燥湿、杀虫、敛疮,主用于湿疹、腋下狐臭;寒水石性寒清热,可治温热病邪;梅片则气味清香,可通诸窍、散郁火,并芳香逐秽。
    探讨癌症的病机特点,认为燥湿相混是贯穿某些癌症始终的主要病机。
    可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最宜痰浊头痛,头痛兼咳嗽、恶心呕吐者服用。
    目的观察使用清热燥湿法治疗痤疮之疗效。
    中医认为黄芩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的作用。

    汉字详情

    zào [zao]
    部首: 414
    笔画: 17
    五笔: OKKS
    五行:
    仓颉: FRRD
    四角: 96894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

    (2) 同本义(没有水分或水分很少)

    燥,干也。——《说文》

    火就燥。——《易·文言传》

    燥,焦也。——《释名》

    唇焦口燥呼不得。——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燥荻枯柴。——《资治通鉴》

    (3) 又如:燥吻(干燥的嘴唇);燥坼(干燥坼裂);燥劲(干燥强劲);燥刚(干燥刚劲);燥气(干燥之气);燥急(干渴得利害);燥渴(口渴)

    (4) 焦急,焦躁

    往往燥心污笔。——宋· 刘克庄《江西诗派小序》

    (5) 又如:燥暴(暴躁;急躁);燥灼(焦急如焚);燥急(焦躁不安)

    英文翻译

    dry, parched, arid; quick-tempered

    方言集汇

    ◎ 粤语:cou3
    ◎ 客家话:[海陆丰腔] zau1 cau5 [梅县腔] zau1 [台湾四县腔] zau1 cau5 [宝安腔] zau1 | cau5 [沙头角腔] zau1 [客语拼音字汇] cau4 zau1 [客英字典] cau5 zau1
    ◎ 潮州话:cau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三十二晧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蘇老上聲開口一等sĭəusaux/sav
    shī [shi]
    部首: 331
    笔画: 12
    五笔: IJOG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EATC
    四角: 36112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会意兼指事。从水,顯( xiǎnjìn)声。本义:潮湿)

    (2) 同本义

    溼,幽溼也。从水,一所以覆也。覆土而有水,故溼也。——《说文》

    肾其畏溼。——《素问·五常正大论》。注:“溼,土气也。”

    必因角干之溼以为之柔。——《考工记·弓人》。注:“溼,犹生也。字多以濕为之。”

    濕,濕水,也东郡东武阳入海。从水,濕声。 桑钦云,出平原 高唐。——《说文》。按,本指水名,假借为濕。

    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孟子·公孙丑上》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唐· 杜甫《兵车行》

    (3) 又如:湿洳(低湿);湿渍渍(湿漉漉);湿风(湿润的风);湿薪(潮湿的柴薪);湿浸浸(湿答答。形容潮湿的样子或给人以潮湿的感觉);湿渌渌(潮湿的样子)

    (4) 迟缓;不通畅

    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灵枢·五癃津液别》

    力贵突,智贵卒。得之则儵为上,胜之则湿为下。——《吕氏春秋》。高诱注:“湿犹迟久之也。”

    动词

    沾湿,淋湿

    散入珠帘湿罗幕,孤裘不暖锦衾薄。——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清· 周容《芋老人传》

    英文翻译

    wet, moist, humid, damp; illness

    方言集汇

    ◎ 粤语:sap1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