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燥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干枯,干燥。
《南史·齐东昏侯纪》:“剗取细草,来植阶庭,烈日之中,至使焦燥。”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种栗》:“日出晒,令栗肉焦燥。”
同“ 焦躁 ”。
宋 无名氏 《张协状元》戏文第三出:“几番焦燥,命直不好,埋寃知是几宵。”《古今小说·陈御史巧勘金钗钿》:“姑娘也焦燥起来,教庄家往东村寻取儿子,并无踪跡。”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三章:“她懊恼着,并且焦燥地眯起眼睛向四外眺望。”
引证解释
⒈ 干枯,干燥。
引《南史·齐东昏侯纪》:“剗取细草,来植阶庭,烈日之中,至使焦燥。”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种栗》:“日出晒,令栗肉焦燥。”
⒉ 同“焦躁”。
引宋无名氏《张协状元》戏文第三出:“几番焦燥,命直不好,埋寃知是几宵。”
《古今小说·陈御史巧勘金钗钿》:“姑娘也焦燥起来,教庄家往东村寻取儿子,并无踪跡。”
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三章:“她懊恼着,并且焦燥地眯起眼睛向四外眺望。”
焦燥的网络释义
焦燥
焦燥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金文字形,上面是“隹”(
),短尾鸟,下面是“火”。把鸟放在火上烤。本义:物经火烧而变黄或成炭)(2) 同本义
焦,火所伤也。——《说文》
焦,火烧黑也。——《玉篇》
濡灸之举焦。——《礼记·内则》
凡气因火变则为焦。——《素问》
(3) 又如:焦盆(焦杯。焚纸的火池);焦鎚(一种烤熟的饼食);焦尾(焦桐,焦尾瑟。东汉蔡邕用一端有焦痕的桐木所制的琴。后多指名贵的琴);焦霹雳(能对人畜、植物或建筑物造成很大危害的霹雷)
(4) 干枯;枯焦
五谷焦死。——《墨子·非攻下》
(5) 又如:焦芽(枯焦的幼芽);焦死(枯死);焦瘦(枯瘦)
(6) 叫喊,吵闹
梅香嗏省闹,小姐哎你休焦
形容词
(1) 着急
假如你焦他没有房屋,何不替他娶上一个孙媳妇。——《儒林外史》
(2) 又如:焦劳(焦躁不安);焦躁(着急而烦躁);焦闷(焦躁烦闷);
(3) 干燥
少洎之则焦而不熟。——《吕氏春秋·应言》
唇焦口燥呼不得。——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 烧焦的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唐· 杜牧《阿房宫赋》
(5) 酥,脆 。如:麻花炸得真焦
名词
(1) 物体烧焦所产生的气味
焦,臭也。——《广雅》
其臭焦。——《礼记·月令》
(2) 如:焦苦、焦味(物体烧焦发出的气味)
(3) 焦炭 。如:煤焦;炼焦;结焦;焦比;焦炉
(4) ∶人体内水谷道路、气所始终的部位 。如:三焦;下焦
(5) 焦点 。如:焦距
(6) 三焦 。如:焦原
(7) 焦耳的简称 ——符号J
(8) 古国名 。姬姓,在今河南陕县南,春秋时灭亡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陆丰腔] ziau1 [东莞腔] ziau1 [海陆丰腔] ziau1 [客英字典] ziau1 [台湾四县腔] ziau1 zeu1 [梅县腔] ziau1 [沙头角腔] ziau1 [客语拼音字汇] jiau1 zeu1 [宝安腔] ziau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焦 | 即消 | 精 | 宵A | 平聲 | 蕭 | 開口三等 | 宵A | 效 | cieu/zieu | tsĭɛu |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
(2) 同本义(没有水分或水分很少)
燥,干也。——《说文》
火就燥。——《易·文言传》
燥,焦也。——《释名》
唇焦口燥呼不得。——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燥荻枯柴。——《资治通鉴》
(3) 又如:燥吻(干燥的嘴唇);燥坼(干燥坼裂);燥劲(干燥强劲);燥刚(干燥刚劲);燥气(干燥之气);燥急(干渴得利害);燥渴(口渴)
(4) 焦急,焦躁
往往燥心污笔。——宋· 刘克庄《江西诗派小序》
(5) 又如:燥暴(暴躁;急躁);燥灼(焦急如焚);燥急(焦躁不安)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zau1 cau5 [梅县腔] zau1 [台湾四县腔] zau1 cau5 [宝安腔] zau1 | cau5 [沙头角腔] zau1 [客语拼音字汇] cau4 zau1 [客英字典] cau5 zau1
◎ 潮州话:cau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㛮 | 蘇老 | 心 | 豪 | 上聲 | 晧 | 開口一等 | 效 | 豪 | sĭəu | saux/sa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