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味

jiāo wèi [ jiao wei]
注音 ㄐ一ㄠ ㄨㄟˋ

词语释义

物体烧焦发出的气味。

词语解释

引用解释

物体烧焦发出的气味。《书·洪范》“炎上作苦” 唐 孔颖达 疏:“火性炎上,焚物则焦。焦是苦气。《月令·夏》云:‘其臭焦,其味苦。’苦为焦味,故云焦气之味也。”

引证解释

⒈ 物体烧焦发出的气味。 《书·洪范》“炎上作苦” 唐孔颖达疏:“火性炎上,焚物则焦。焦是苦气。

《月令·夏》云:‘其臭焦,其味苦。’苦为焦味,故云焦气之味也。”

焦味的网络释义

焦味

  • 焦味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jiāo wè,意思是物体烧焦发出的气味。
  • 焦味造句

    带微微烤焦味和浓重橡木味道的浓烈的黑莓和肉桂香味。
    香气特征:具有淡淡的膏香及药草香,略来焦味。
    浓浓的焦味消散在空气中。
    米饭则是农村用的柴火灶铁锅焖饭,这种做饭最容易出锅巴,颜色金黄,又脆又有嚼劲,但没有焦味,是最好吃的。
    纳兹双眼闪过一道火光,双拳下意识地猛地碰撞在一起,背后火光炸起,脚下漫延开一重龙形法阵,星火点点飘荡在周围,纳兹身边的空气被热度扭曲,发出一股刺鼻的焦味儿。
    路旁边浪似地滚着高高低低的黄土。太阳给埋在黄土里,发着肉红色。可是太阳还烧得怪起劲的,把他们的皮肉烧得变成紫黑色,似乎还闻得到一股焦味儿。
    面包烤焦了,整个房子都充满了焦味。
    香:带微微烤焦味和浓重橡木味道的浓烈的黑莓和肉桂香味。
    我们到达村子时闻到一股难闻的烧焦味。
    记者在装有百叶窗状铁丝网的通风口看到里面的水泥板已经被烧得发黑,从地下深处不时飘来浓烈的焦味。
    一阵青烟过后,空气隐隐的传来一阵烤肉的味道,齿魂蟹的样子渐渐的出现在杨轩的视线中,一只大剪子直接掉了半个,另一只大剪子有着明显的烧焦味。
    过了五分钟,这位妇女又想使用这条电话线,但是电话里边那两位妇女还在谈话,她实在耐不住了,插话道:太太,我嗅到你的豆子的焦味了。
    然而,外洩的不是橡胶轮胎的烧焦味。
    正在熟睡的火血魔猪发出凄厉的嚎叫,还没能从地上站起来,便被烧得半生半熟了,发出强烈刺鼻的烧焦味道。
    牛奶经过超高温灭菌后,维生素损失较大,而且失去了牛奶特有的口感和风味,甚至因为乳糖的焦化而有焦味。
    结果表明,太湖水具有多种气味,主要为臭味、焦味、土霉味、刺鼻味、香味和甜味。
    然而,外泄的不是橡胶轮胎的烧焦味。
    如果远方有战争,我应该掩耳,或是该坐起来,惭愧地倾听?应该掩鼻,或应该深呼吸,难闻的焦味?我的耳朵应该,听你喘息着爱情或者听榴弹,宣扬真理?格言,勋章,补给,能不能喂饱无餍的死亡?余光中。
    面包烤焦了,整个房间都充满了焦味。

    汉字详情

    jiāo [jiao]
    部首: 403
    笔画: 12
    五笔: WYOU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OGF
    四角: 20331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金文字形,上面是“隹”( zhuī),短尾鸟,下面是“火”。把鸟放在火上烤。本义:物经火烧而变黄或成炭)

    (2) 同本义

    焦,火所伤也。——《说文》

    焦,火烧黑也。——《玉篇》

    濡灸之举焦。——《礼记·内则》

    凡气因火变则为焦。——《素问》

    (3) 又如:焦盆(焦杯。焚纸的火池);焦鎚(一种烤熟的饼食);焦尾(焦桐,焦尾瑟。东汉蔡邕用一端有焦痕的桐木所制的琴。后多指名贵的琴);焦霹雳(能对人畜、植物或建筑物造成很大危害的霹雷)

    (4) 干枯;枯焦

    五谷焦死。——《墨子·非攻下》

    (5) 又如:焦芽(枯焦的幼芽);焦死(枯死);焦瘦(枯瘦)

    (6) 叫喊,吵闹

    梅香嗏省闹,小姐哎你休焦

    形容词

    (1) 着急

    假如你焦他没有房屋,何不替他娶上一个孙媳妇。——《儒林外史》

    (2) 又如:焦劳(焦躁不安);焦躁(着急而烦躁);焦闷(焦躁烦闷);

    (3) 干燥

    少洎之则焦而不熟。——《吕氏春秋·应言》

    唇焦口燥呼不得。——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 烧焦的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唐· 杜牧《阿房宫赋》

    (5) 酥,脆 。如:麻花炸得真焦

    名词

    (1) 物体烧焦所产生的气味

    焦,臭也。——《广雅》

    其臭焦。——《礼记·月令》

    (2) 如:焦苦、焦味(物体烧焦发出的气味)

    (3) 焦炭 。如:煤焦;炼焦;结焦;焦比;焦炉

    (4) ∶人体内水谷道路、气所始终的部位 。如:三焦;下焦

    (5) 焦点 。如:焦距

    (6) 三焦 。如:焦原

    (7) 焦耳的简称 ——符号J

    (8) 古国名 。姬姓,在今河南陕县南,春秋时灭亡

    英文翻译

    burned, scorched; anxious, vexed

    方言集汇

    ◎ 粤语:ziu1
    ◎ 客家话:[陆丰腔] ziau1 [东莞腔] ziau1 [海陆丰腔] ziau1 [客英字典] ziau1 [台湾四县腔] ziau1 zeu1 [梅县腔] ziau1 [沙头角腔] ziau1 [客语拼音字汇] jiau1 zeu1 [宝安腔] ziau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四宵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即消宵A平聲開口三等宵Acieu/zieutsĭɛu
    wèi [wei]
    部首: 319
    笔画: 8
    五笔: KFIY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RJD
    四角: 65090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口,未声。本义:滋味)

    (2) 同本义

    味,滋味也。——《说文》

    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周礼·疾医》

    味者,气之父母也。——《鹖冠子·泰录》

    五味六和十二食。——《礼记·礼运》

    一镬之味。——《吕氏春秋·察今》

    其味皆苦。——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味亦苦。

    味苦而微辛。

    (3) 又如:味如嚼蜡(比喻诗文枯燥,读后令人心情不舒);入味(有滋味);味口(犹胃口。指食欲);味欲(对美味的嗜好);口味(饮食品的滋味)

    (4) 食物

    食不二味,坐不重席。——《韩非子》

    (5) 体味;体会 。如:味精(体味精深)

    (6) 佛教语。六尘之一 。如:味尘(佛教谓六尘之一。谓饮食之五味能使人起贪欲而污真性,故谓味尘)

    (7) 旨趣;意义 。如:情味(情调意味);韵味(含蓄的意味);味况(情味和情状);味外味(文字言辞之外的意境、情味)

    (8) 气味 。如:茉莉花的香味

    动词

    (1) 辨别滋味;品尝 。如:品味(品尝);味赏(玩味欣赏)

    (2) 用心通过阅读和思考、观察和实验求得知识 。如:味览(用心细览)

    量词

    ——用于中药配方药物的一种为一味

    加入几味祛风的药。——《儒林外史》

    英文翻译

    taste, smell, odor; delicacy

    方言集汇

    ◎ 粤语:mei6
    ◎ 客家话:[梅县腔] mi5 [宝安腔] mui3 [客英字典] mui3 mi5 [东莞腔] mui5 [客语拼音字汇] mi4 mui4 [海陆丰腔] mui6 [沙头角腔] mui5 [台湾四县腔] mui5 [陆丰腔] mui6
    ◎ 潮州话:bhi7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八未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無沸微合去聲合口三等mĭwəimyoih/mvo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