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黄豆

jī huáng dòu [ji huang dou]

词语释义

在川西农家作客,多半会吃到一道小菜——激黄豆。

汉字详情

[ji]
部首: 331
笔画: 16
五笔: IRYT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EHSK
四角: 38140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本义:水势受阻遏后腾涌或飞溅)

(2) 同本义

激,水碍袤疾波也。——《说文》

激而行之,可使在山。——《孟子》

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孙子·势》

泉水激石。——吴均《与朱元思书》

(3) 又如:激激(急流声;水势湍急的样子);激浪(怒涛);激射(喷射,冲击)

(4) 鼓动人心,使有所感发

激而发之。——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激于义而死。——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激众愤。——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5) 又如:激烦(麻烦);激作(振奋激励);激拔(激励提拔);激奖(激励劝勉);激聒(嘟囔);激激聒聒(嘟嘟囔囔)

(6) 抑制 。如:激贪(抑制贪婪);激贪厉俗(抑制贪婪之风,劝勉良好的世俗)

(7) 冷水突然刺激身体使得病 。如:他被雨水激着了

(8) 快速变冷 。如:把西瓜放在冷水里激一激

形容词

(1) 迅疾;猛烈

比如顺风而呼,声非加疾,其势激也。——《史记·游侠列传》

(2) 又如:激水(湍急的水流);激矢(急飞的箭);激合(迅速集合);激迫(急迫);激辞(激烈的言辞)

(3) 高亢;激昂

振声激扬。——《后汉书·张衡传》

(4) 又如:激卬(振奋昂扬);激楚(声音高亢凄凉;又为古代歌曲名);激抗(高亢);激壮(激昂雄壮);激宕(激越跌荡)

英文翻译

arouse, excite, incite; quickly

方言集汇

◎ 粤语:gik1
◎ 客家话:[宝安腔] git7 [台湾四县腔] git7 giep8 [梅县腔] git7 [海陆丰腔] git7 giep8 [东莞腔] git7 [客语拼音字汇] gab6 gid5 gieb6 [客英字典] git7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三十四嘯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古弔去聲開口四等keuh/kewkieu
huáng [huang]
部首: 1101
笔画: 11
五笔: AMWU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TLWC
四角: 44806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象形。金文象蝗虫形。当是“蝗”的本字。本义:蝗虫)

(2) 黄色

黄,地之色也。——《说文》

黄为土色,位在中央。——《论衡·騐符》

黄中之色也。——《左传·昭公十二年》

黄者中也。——《礼记·郊特牲》

天玄而地黄,解得黄矢。——《易·坤》

绿衣黄里。——《诗·邶风·绿衣》

绿衣黄裳。

千里黄云白日曛。——唐· 高适《别董大》

地履其黄。——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得张黄盖。——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3) 又如:黄烘烘(形容金黄色);黄干干(形容很黄);黄骝(黄红色的骏马);黄盖(帝王车上所用的黄色车盖)

(4) 枯黄 。如:黄落(指草木的枯黄凋零);枯黄(凋零的草木);黄芦(枯草的芦苇);黄芜(枯草);黄落(草木枯萎凋零);黄萎(枯黄衰萎);黄桑(叶子发黄的桑树)

(5) 美好 。如:黄黄(形容美好);黄茂(丰美的谷物)

动词

(1) 垮掉,坏了事

薛蟠听了这话,又怕闹黄了 宝蟾之事,忙又赶来骂 秋菱。——《红楼梦》

(2) 成熟 。如:黄陇(庄稼成熟后的田垄);黄稼(成熟的稻麦)

名词

(1) 黄赤色的马

有骄有皇,有骊有黄。——《诗·鲁颂·駉》

路车乘黄。——《诗·秦风·渭阳》

(2) 金印

怀银黄,垂三组。——《汉书·酷吏传·杨仆》

佩紫怀黄。——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3) 黄颜色的染料或颜料 。如:酸性黄;碱性黄;直接黄

(4) 黄河的简称 。如: 治黄;黄泛区

(5) 黄帝的略称 。如:黄老(“黄帝”与“老子”的合称);黄炎(“黄帝”与“炎帝”的合称);黄唐(指“黄帝”和“唐尧”);黄神(指“黄帝”)

(6) 指色情的书刊、电影、录像等 。如:扫黄

(7) 古国名 ,在今河南省潢川县西

(8) 指酒 。如:黄公(卖酒之家);黄流(指美酒);黄封(泛指美酒);黄汤(酒的别名);黄娇(酒的代称)

(9) 指幼儿 。如:黄口孺子(年幼无知的孩子);黄口(指幼儿);黄吻(同黄口);黄颔(即黄口。指幼儿)

(10) 指老人 。如:黄者(指老人);黄耄(指老人);黄发(指老人);黄眉(黄色的眉毛,指老人)

(11) 粪便

脐以上皮热,肠中热,则出黄如糜。——《灵枢经》

(12) 牛黄

牛有黄在胆。——宋· 苏轼《格物粗谈》

(13) 黄犬

左牵黄,右擎苍。——宋·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14) 热病

古父老言五十年前,多患热黄。——唐· 李肇《唐国史补》

(15) 烟叶

茶黄互市,为制夷之要。——清· 魏源《默觚下》

英文翻译

yellow; surname

方言集汇

◎ 粤语:wong4
◎ 客家话:[沙头角腔] wong2 [东莞腔] wong2 [陆丰腔] wong3
◎ 潮州话:ng5

宋本广韵

dòu [dou]
部首: 704
笔画: 7
五笔: GKUF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MRT
四角: 10108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形似高脚盘,或有盖。汉字部首之一,从“豆”的字或与食器有关。或与豆类有关。本义:古代一种盛食物的器皿)

(2) 同本义。形似高足盘,或有盖。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出现,盛行于商周时,多陶制,也有青铜制或木制涂漆的。后世也作礼器

豆,古食肉器也。——《说文》

卬盛于豆。——《诗·大雅·生民》

(3) 又

于豆于登。

笾豆大房。——《诗·鲁颂·閟宫》

木豆谓之豆,竹豆谓之笾,瓦豆谓之登。——《尔雅》

食一豆肉,中人之食也。——《周礼·考工记》

若所市于人者,将以实笾豆奉祭祀、供宾客乎?——明· 刘基《卖柑者言》

(4) 又如:豆俎(指古代祭祀用的礼器);豆笾(古代宴会和祭祀时盛放食物的器皿。木制的叫豆,竹制的叫笾)

(5) 古代容器 。亦为容量单位,四升为一豆

四升为豆。——《左传·昭公三年》

(6) 又如:豆登(古代盛器,亦用作祭器。登似豆而较浅)

(7) “豆”假借为“菽”,豆类植物的总称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宋·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四月时雨降,可种大小豆——后魏· 贾思勰《齐民要术·种豆》

(8) 又如:扁豆;黑豆;豆觞(豆肉觞酒的简称);豆腐饭(旧称家常便饭);豆腐牌儿(卖豆腐的布招);豆糜(煮豆为粥);豆苗(豆的幼苗);豆剖瓜分(比喻疆土分裂);豆秧(豆的幼苗);豆藤(豆类植物中蔓生种的茎杆)

(9) 古代重量单位 。十六黍为一豆,六豆为一铢,二十四铢重一两,十六两为一斤

十六黍为一豆。——《说苑辨物》

(10) 样子像豆的东西 。如:豆姑娘(小姑娘);豆火(指火小如豆);土豆;豆肉(指一豆所盛之肉)

(11) 姓

英文翻译

beans, peas; bean-shaped

方言集汇

◎ 粤语:dau2 dau6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teu5 [客英字典] teu5 [海陆丰腔] teu6 [宝安腔] tiu3 [沙头角腔] teu5 [东莞腔] teu3 [梅县腔] teu5 [陆丰腔] teu6 [客语拼音字汇] teu4
◎ 潮州话:dau7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五十候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田候去聲開口一等duh/dowdʰu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