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澌澌
(1) 象声词,形容风雪雨水声
(2) 雪声
(3) 风声
(4) 雨声
词语解释
象声词。
唐 王建 《宫词》之五五:“月冷江清近猎时,玉阶金瓦雪澌澌。” 唐 李商隐 《肠》诗:“隔树澌澌雨,通池点点荷。” 明 高启 《题大黄痴天池石辟图》诗:“饮猿忽下藤裊裊,浴鹤乍立风澌澌。”《黄绣球》第二回:“冬天大冷天,也只给他一件破棉袄,冻的澌澌的抖。” 鲁迅 《故事新编·补天二》:“芦灰还未冷透,蒸得水澌澌的沸涌。”
引证解释
⒈ 象声词。
引唐王建《宫词》之五五:“月冷江清近猎时,玉阶金瓦雪澌澌。”
唐李商隐《肠》诗:“隔树澌澌雨,通池点点荷。”
明高启《题大黄痴天池石辟图》诗:“饮猿忽下藤裊裊,浴鹤乍立风澌澌。”
《黄绣球》第二回:“冬天大冷天,也只给他一件破棉袄,冻的澌澌的抖。”
鲁迅《故事新编·补天二》:“芦灰还未冷透,蒸得水澌澌的沸涌。”
澌澌的国语词典
状声词。形容下雪声、雨声。
澌澌的网络释义
澌澌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水,斯声。本义:水尽)
(2) 同本义
澌,水索也。——《说文》。徐锴系传:“索,尽也。”
(3) 引申为凡物竭尽之称。消亡
使举国之少年而亦为老大也,则吾中国为过去之国,其澌亡可翘足而待也。——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4) 又如:澌灭(消灭干净);澌流(流淌,流水);澌亡(灭绝消亡);澌泯(消失);澌涣(消散);澌静(消失而归于平静)
名词
(1) 解冻时河中流动的冰块
候吏还白,河水流澌,无船,不可济。——《后汉书·王霸传》
(2) 死尸
出见负豕于涂,腐澌于沟,不以为凶者,洿辱自在彼人,不着己之身也。——《论衡》
(3) 泛指冰
喜轻澌初绽微和渐入。——宋· 杜安世《折红梅》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sii1 [客语拼音字汇] si1 [台湾四县腔] sii1 [客英字典] sii1 [梅县腔] se1
◎ 潮州话:思余1(斯)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賜 | 斯義 | 心 | 支A開 | 去聲 | 寘 | 開口三等 | 支A | 止 | sieh | sĭe |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水,斯声。本义:水尽)
(2) 同本义
澌,水索也。——《说文》。徐锴系传:“索,尽也。”
(3) 引申为凡物竭尽之称。消亡
使举国之少年而亦为老大也,则吾中国为过去之国,其澌亡可翘足而待也。——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4) 又如:澌灭(消灭干净);澌流(流淌,流水);澌亡(灭绝消亡);澌泯(消失);澌涣(消散);澌静(消失而归于平静)
名词
(1) 解冻时河中流动的冰块
候吏还白,河水流澌,无船,不可济。——《后汉书·王霸传》
(2) 死尸
出见负豕于涂,腐澌于沟,不以为凶者,洿辱自在彼人,不着己之身也。——《论衡》
(3) 泛指冰
喜轻澌初绽微和渐入。——宋· 杜安世《折红梅》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sii1 [客语拼音字汇] si1 [台湾四县腔] sii1 [客英字典] sii1 [梅县腔] se1
◎ 潮州话:思余1(斯)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賜 | 斯義 | 心 | 支A開 | 去聲 | 寘 | 開口三等 | 支A | 止 | sieh | sĭ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