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冉

jiàn rǎn [ jian ran]
繁体 漸冉
注音 ㄐ一ㄢˋ ㄖㄢˇ

词语释义

亦作'渐苒'。 逐渐;渐渐过去。

词语解释

  1. 亦作“ 渐苒 ”。逐渐;渐渐过去。

    汉 张衡 《思玄赋》:“恐渐冉而无成兮,留则蔽而不彰。”《三国志·蜀志·后主传》:“干运犯冒,渐苒歷载,遂与京畿攸隔万里。” 南朝 宋 鲍照 《拟行路难》之十三:“流浪渐冉经三龄,忽有白髮素髭生。”《百喻经·观作瓶喻》:“一人观瓶而作是言:‘待我看讫。’如是渐冉,乃至日没,观瓶不已,失於衣食。”

引证解释

⒈ 亦作“渐苒”。逐渐;渐渐过去。

汉张衡《思玄赋》:“恐渐冉而无成兮,留则蔽而不彰。”
《三国志·蜀志·后主传》:“干运犯冒,渐苒歷载,遂与京畿攸隔万里。”
南朝宋鲍照《拟行路难》之十三:“流浪渐冉经三龄,忽有白髮素髭生。”
《百喻经·观作瓶喻》:“一人观瓶而作是言:‘待我看讫。’如是渐冉,乃至日没,观瓶不已,失於衣食。”

渐冉的网络释义

渐冉

  • 渐冉,汉语词语,
  • 拼音:jiàn rǎn
  • 意思是渐冉(渐冉):逐渐;渐渐过去。
  • 汉字详情

    jiàn,jiān [jian]
    部首: 331
    笔画: 11
    五笔: ILRH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EKQL
    四角: 32121

    详细解释

    jiān

    动词

    (1) 流入;入

    东渐于海。——《书·禹贡》

    (2) 又如:渐渐(流淌的样子)

    (3) 淹没,浸泡

    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荀子·劝学》

    淇水汤汤,渐车帏裳。——《诗·卫风·氓》

    渐,渍也。——《广雅》

    是渐之也。——《荀子·议兵》

    渐之滫中。——《史记·三王世家》

    治大地渐台。——《史记·孝武纪》

    泽兰渐被径。——《文选·谢灵运·游南亭诗》

    (4) 又如:渐浸(浸润,渍染);渐涵(渐渍。犹浸润。引申为渍染,感化);渐摩(渐磨。浸润;教育感化);渐及(润泽普及)

    (5) 熏染,可染

    俗之渐民久。——《史记·货殖列传》

    (6) 又如:渐染(渍染;沾染);渐导(熏染,引导);渐濡(浸染,熏染)

    (7) 欺诈

    上幽险则下渐诈矣。——《荀子·正论》

    (8) 又如:渐巧(诈伪);渐行(诈行,以欺诈行事);渐毒(欺诈);渐诈(欺诈)

    (9) 通“潜( qián)”。潜伏

    知虑渐深,则一之以易良。——《荀子·修身》

    意岂将军忘湛渐之火?——《汉书·谷永传》

    (10) 又如:渐心(潜心);沉渐

    (11) 另见 jiàn

    jiàn

    名词

    (1) (形声。从水,斩声。本义:古水名。即今新安江及其下游钱塘江)

    (2) 古水名

    渐,渐水出 丹阳黟南蛮中,东入海。——《说文》

    渐江,山海经谓之 浙江也。——《水经注·渐江水》。按,即今之 钱塘江,古大江与 钱塘江通。

    (3) 征兆,迹象 。如:渐不可长(刚露头的不好事物不能容许其发展滋长);防微杜渐

    副词

    (1) 逐渐

    乱花渐欲迷人眼。——唐·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渐闻水声。——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渐拍渐止。——《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2) 又如:渐次间(渐渐,逐渐);渐至佳境(渐入佳境。逐渐好转或兴味逐渐浓厚);渐积(逐渐发展,积聚)

    (3) 立刻

    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水浒传》

    (4) 缓慢

    为变盖渐。——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动词

    (1) 疏导河川

    渐九川。——《史记》

    (2) 加剧

    疾大渐。——《尚书》

    王曰:“呜呼!疾大渐,惟几。”——《书·顾命》。孔传:“自叹其疾大进笃,惟危殆。”

    汝寒温不节,虚实失度,病由饥饱、色欲、精虑、烦散,非天非鬼,虽渐,可攻也。——《列子》

    (3) 成长;滋长

    自下之渐。——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4) 又如:渐包(渐苞。不断滋长;丛生)

    (5) 另见 jiān

    英文翻译

    gradually

    方言集汇

    ◎ 粤语:zim1 zim6
    ◎ 潮州话:ziam6(chĩam) ziam1(chiam) [澄海]ziang6 ziang1

    宋本广韵

    rǎn [ran]
    部首: 216
    笔画: 5
    五笔: MFD
    五行:
    仓颉: GB
    四角: 50447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象形。本义:毛柔弱下垂的样子)

    (2) 同本义

    冄,毛冄冄也。——《说文》

    (3) 又如:冉弱(荏弱)

    (4) 逐渐,渐进。常作“冉冉”

    老冉冉其将至兮。——《离骚》。注:“行貌。”

    冉内,行也。又冉冉,进也。——《广雅》

    (5) 又如:冉冉悠悠(行动飘忽貌);冉冉缠缠(慢慢腾腾);冉内趋(指仕宦为政)

    名词

    (1) 龟壳的边缘

    (2) 姓。如:冉魏(国名(350—352)东晋冉闵篡后赵自立,国号魏,史称冉魏。后为前燕所灭);冉求、冉雍、冉伯牛(春秋鲁人。都为孔子弟子)

    英文翻译

    tender; weak; proceed gradually

    方言集汇

    ◎ 粤语:jim5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ngiam3 [客英字典] ngiam1 ngiam3 [客语拼音字汇] ngiam1 [梅县腔] ngiam3 [东莞腔] ngiam1 [海陆丰腔] ngiam3 [宝安腔] ngiam1 ngiam3 [陆丰腔] jan3
    ◎ 潮州话:而嫣6(染),riam2 (jíam) 「澄海」riang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二十四鹽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