浃辰

jiā chén [ jia chen]
繁体 浹辰
注音 ㄐ一ㄚ ㄔㄣˊ

词语释义

古代以干支纪日,称自子至亥一周十二日为“浹辰”。

词语解释

  1. 古代以干支纪日,称自子至亥一周十二日为“浹辰”。

    《左传·成公九年》:“浹辰之间,而 楚 克其三都。” 杜预 注:“浹辰,十二日也。” 三国 魏 曹植 《武帝诔》:“欃枪北扫,举不浹辰。 绍 遂奔北, 河 朔是宾。” 宋 邵雍 《和商守宋郎中早梅》:“山南也似 岭 南温,腊月梅开已浹辰。”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连琐》:“毉师投药,下恶物如泥,浹辰而愈。” 章炳麟 《瑞安孙先生伤辞》:“呜呼!不浹辰乎,先生遂捐馆舍。”

引证解释

⒈ 古代以干支纪日,称自子至亥一周十二日为“浹辰”。

《左传·成公九年》:“浹辰之间,而楚克其三都。”
杜预注:“浹辰,十二日也。”
三国魏曹植《武帝诔》:“欃枪北扫,举不浹辰。 绍遂奔北, 河朔是宾。”
宋邵雍《和商守宋郎中早梅》:“山南也似岭南温,腊月梅开已浹辰。”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连琐》:“毉师投药,下恶物如泥,浹辰而愈。”
章炳麟《瑞安孙先生伤辞》:“呜呼!不浹辰乎,先生遂捐馆舍。”

浃辰的国语词典

古代以干支纪日,称自子至亥十二日为「浃辰」。所以借指十二天。

浃辰的网络释义

浃辰

  • 浃辰,拼音jiā chén,含义古代以干支纪日。
  • 汉字详情

    jiā [jia]
    部首: 331
    笔画: 9
    五笔: IGUW
    五行:
    仓颉: EKT
    四角: 35180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水,夹声。本义:湿透)

    (2) 同本义

    汗出浃背。——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3) 又如:汗流浃背;浃髓沦肌,浃髓沧肤,浃沦肌髓(深入骨髓,浸透肌肤;喻感受深切)

    (4) 通达,理解

    其所以贯理焉,虽亿万已不足以浃万物之变,与愚者若一。——《荀子》

    形容词

    (1) 整个儿的

    浃辰之间而楚克其三都。——《左传·成公九年》

    (2) 又如:浃岁(一整年);浃时(一季);浃月(一个月);浃辰(十二天);浃旬(一旬,十天)

    (3) 融洽

    其岁九月,人吏浃和。——唐· 韩愈《新修滕王阁记》

    英文翻译

    saturate, drench; damp, wet

    方言集汇

    ◎ 粤语:zip3

    宋本广韵

    部首: 206
    笔画: 7
    五笔: DFEI

    英文翻译

    early mor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