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渭
词语释义
指泾水和渭水。
古人谓泾浊渭清(实为泾清渭浊),因常用“泾渭”喻人品的优劣清浊,事物的真伪是非。
词语解释
指 泾水 和 渭水 。
《诗·邶风·谷风》“ 涇 以 渭 浊,湜湜其沚” 毛 传:“ 涇 渭 相入而清浊异。”《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大王之国,四塞以为固,北有 甘泉 、 谷口 ,南带 涇 渭 。” 三国 魏 曹植 《赠丁仪王粲》诗:“山岑高无极, 涇 渭 扬浊清。”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情采》:“若择源於 涇 渭 之流,按轡於邪正之路,亦可以驭文采矣。” 唐 杜甫 《骢马行》:“昼洗须腾 涇 渭 深,夕趋可刷 幽 并 夜。”
古人谓 泾 浊 渭 清(实为 泾 清 渭 浊),因常用“涇渭”喻人品的优劣清浊,事物的真伪是非。
《晋书·外戚传·王濛》:“夫军国殊用,文武异容,岂可令 涇 渭 混流,亏清穆之风。” 唐 刘知几 《史通·采撰》:“况古今路阻,视听壤隔,而谈者或以前为后,或以有为无。 涇 渭 一乱,莫之能辨。”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崔秀才》:“胸中自有 涇 渭 ,皮里自具《春秋》。”《新华月报》1980年第9期:“他是非分明,有 泾 渭 。”
引证解释
⒈ 指泾水和渭水。
引《诗·邶风·谷风》“涇以渭浊,湜湜其沚” 毛传:“涇渭相入而清浊异。”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大王之国,四塞以为固,北有甘泉、谷口,南带涇渭。”
三国魏曹植《赠丁仪王粲》诗:“山岑高无极, 涇渭扬浊清。”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情采》:“若择源於涇渭之流,按轡於邪正之路,亦可以驭文采矣。”
唐杜甫《骢马行》:“昼洗须腾涇渭深,夕趋可刷幽并夜。”
⒉ 古人谓泾浊渭清(实为泾清渭浊),因常用“涇渭”喻人品的优劣清浊,事物的真伪是非。
引《晋书·外戚传·王濛》:“夫军国殊用,文武异容,岂可令涇渭混流,亏清穆之风。”
唐刘知几《史通·采撰》:“况古今路阻,视听壤隔,而谈者或以前为后,或以有为无。 涇渭一乱,莫之能辨。”
清和邦额《夜谭随录·崔秀才》:“胸中自有涇渭,皮里自具《春秋》。”
《新华月报》1980年第9期:“他是非分明,有泾渭。”
泾渭的国语词典
泾水和渭水。泾水发源于六盘山,流经黄土区,挟带大量泥砂;渭水发源于秦岭,所经为崖壁陡峻的山谷,河水清澈。后用以比喻人的品格高下不同。
泾渭的网络释义
泾渭 (词语)
泾渭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水,巠声。本义:泾水)
(2) 同本义
泾,泾水也。——《说文》
雍州其川, 泾汭。——《周礼·职方氏》
泾以 渭浊。——《诗·邶风·谷风》
(3) 渭水支流。有南、北二源。北源出宁夏六盘山东麓固原县;南源出甘肃省华亭县,至平凉县境合流后,又东南流入陕西省,至高陵县入渭河 。如:泾渭分明
(4) 古州名 。故地在今甘肃省泾川县
(5) 县名 。在安徽省东南部
(6) 〈方〉∶沟渠
一条小船,在泾上慢慢地划着,这是神仙的乐趣。——叶圣陶《一课》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潮州话:哥英1(宫)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名词
(1) 水名 。源出甘肃省渭源县鸟鼠山,流经陕西省与泾河、北洛河会合,至潼关县入黄河,长810公里。流域为关中平原。如:渭川(即渭水。亦泛指渭水流域);渭川千亩(言竹之繁茂);渭阳(指舅父)
(2) 古州名
(3) 北魏庄帝置。清代为巩昌府,治所在今甘肃省陇西县西南
(4) 辽置,在今辽宁省黑山县境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wui6 [客英字典] vui5 [台湾四县腔] wi5 [宝安腔] wui3 [梅县腔] wi5 wui5 [客语拼音字汇] vui4
◎ 潮州话:威2(委)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胃 | 于貴 | 云 | 微合 | 去聲 | 未 | 合口三等 | 止 | 微 | ĭwəi | yoih/hvo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