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州戏

sì zhōu xì [ si zhou xi]
繁体 泗州戲
注音 ㄙˋ ㄓㄡ ㄒ一ˋ

词语释义

安徽省主要剧种之一,俗称'拉魂腔'。

词语解释

  1. 安徽省 主要剧种之一,俗称“拉魂腔”。由旧 泗州 (州治在今 安徽省 泗县 )的民间歌舞“花鼓”发展而成,约有一百多年历史,流行于 淮河 两岸。解放后,在音乐改革和编演现代剧方面都有不少进展。

引证解释

⒈ 安徽省主要剧种之一,俗称“拉魂腔”。由旧泗州 (州治在今安徽省泗县 )的民间歌舞“花鼓”发展而成,约有一百多年历史,流行于淮河两岸。解放后,在音乐改革和编演现代剧方面都有不少进展。

泗州戏的国语词典

流行于我国安徽淮北一带的剧种。起初全为男演员,二十世纪起,女艺人逐渐出现。伴奏乐器为牛角梆子和土琵琶。唱词的规格严谨、形式固定,可单独唱,亦可联唱。曲调自由,可因人而异。民国三十八年以后,泗州戏音乐变得活泼热烈,男女都用自然声,但女腔多在下句末使用向上七度大跳的假声。曲调具有清新流畅、活泼优美、闪板起唱和连续切分音等特点。参见「拉魂腔」条。

泗州戏的网络释义

泗州戏

  • 泗州戏,原名拉魂腔,1952年正式定名为泗州戏,流行于安徽淮河两岸,距今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它与江苏、山东、河南的柳琴戏、江苏的淮海戏同是由"拉魂腔"发展而来,彼此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血缘关系。
  • 泗州戏是与徽剧、黄梅戏、庐剧并列的安徽四大优秀剧种之一,她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以优美的唱腔,动听的旋律,唱响淮河两岸,大江南北,据1953年统计,泗州戏的传统剧目有300多出。
  • 泗州戏与皖北人民的生活、习俗有着密切的联系,显示出强烈的地域文化特征。但近年来随着社会的飞跃发展,观众逐步减少,演出亏损,传统技艺濒临失传,泗州戏的生存出现了危机,迫切需要政府和社会的扶持。
  • 建国来涌现出一大批艺术家,以李宝琴、霍桂霞、李宝凤、周凤云、王宝莲五位名伶为代表,1957年5月拂晓报曾这样报道泗州戏五大名伶,“李宝琴的浪、霍桂霞的唱、李宝凤的棒、周凤云的像、王宝莲的样”分别概述各位大师的艺术特色。
  • 2006年5月20日,泗州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汉字详情

    [si]
    部首: 331
    笔画: 8
    五笔: ILG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多用男性
    仓颉: EWC
    四角: 36100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水,四声。本义:泗水)

    (2) 同本义

    泗滨浮磬。——《书·禹贡》

    宣公夏滥于 泗渊。——《国语·鲁语》

    (3) 在山东省中部。如:泗上(泛指泗水北岸的地域);泗川(泗水);泗石(泗水之滨的石头)

    (4) 鼻涕

    泗,涕泗也。——《广韵》

    涕泗滂沱。——《诗·陈风·泽陂》。传:“自目曰涕,自鼻曰泗。”

    悲泗淋漓,诚怛人心。——李朝威《柳毅传》

    面缚两降将,跪城下说降,涕泗交颐。——清· 邵长蘅《阎典史传》

    (5) 又如:泗涕(鼻液);泗涕(鼻涕和眼泪)

    英文翻译

    mucous; nasal flow; sniffle; river in Shandong

    方言集汇

    ◎ 粤语:si3
    ◎ 客家话:[客英字典] si5 [宝安腔] si5 [客语拼音字汇] xi4 [台湾四县腔] si5 [梅县腔] si5 [海陆丰腔] si5 [陆丰腔] si5
    ◎ 潮州话:思余3(赐)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六至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息利脂A開去聲開口三等脂Asisiih/sih
    zhōu [zhou]
    部首: 108
    笔画: 6
    五笔: YTYH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ILIL
    四角: 32000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两边的曲折线象河流,中间象水中的陆地。“州”是“洲”的本字。小篆字形象两个“川”字相重合。本义:水中的陆地)

    (2) 同本义。后作“洲”

    水中可居曰州。——《说文》

    (3) 字亦作洲。

    在河之州。——《诗·周南·关雎》。毛本作“洲”。

    (4) 中国古地方行政区划名。相传禹治水后,分其领域为九州。 历代多有兴废。 民国废州。 有些地名仍沿用至今

    昔,尧遭洪水,民居水中高土,故曰九州。——《说文》。按,即 禹贡之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也。舜分青为营州,分冀为幽州,并州,即虞书十二州也。禹平水土,还为九州。

    跨州连郡。——《三国志·诸葛亮传》

    南越中数州。——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虚吏白州。——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守州城者。——《资治通鉴·唐纪》

    (5) 又如:州同(知州的辅佐官);杭州;苏州;柳州;州序(州学,州校);州城(旧时州署所在城邑);州道(州涂。绕城之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少数民族介乎自治区和自治县之间的区划名。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6) 中国古代户籍编制单位

    州,国也。——《广雅》

    二百一十国为州。州有伯。——《礼记·王制》

    五党为州。——《周礼·大司徒》。注:“二千五百家。”

    晋于是乎作州兵。——《左传·僖公十五年》

    虽州里行乎哉。——《论语》。郑注:“万二千五百家为州。”

    州十有二师焉。——《书大传》。注:“州凡四十三万二千家。”

    里十为州。又,术十为州。——《管子·度地》

    (7) 又如:州乡(泛指乡里);州壤(州里,乡里);州巷(乡里)

    (8) 周代国名

    (9) 姜姓。故域在今山东省安丘县东北

    (10) 偃姓。故域在今湖北省监利县

    (11) 姓

    英文翻译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state

    方言集汇

    ◎ 粤语:zau1
    ◎ 客家话:[梅县腔] zhu1 zhiu1 [客语拼音字汇] zu1 [客英字典] zhiu1 [海陆丰腔] zhiu1 [沙头角腔] zu1 [陆丰腔] zhiu1 [宝安腔] zu1 (ziu1) [东莞腔] ziu1 [台湾四县腔] zu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八尤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職流平聲開口三等cju/tjoutɕĭəu
    xì,hū [xi,hu]
    部首: 412
    笔画: 6
    五笔: CAT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EI
    四角: 73450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戈。虚( )声。本义:一种兵器)

    (2) 同本义

    (3) 假借为“麾”。军队中的帅旗

    兵罢戏。——《史记·高帝纪》。正义:“大旗也。”

    戏下骑从者八百余人。——《汉书·项籍传》。注:“大将之旗。”

    (4) 侧翼

    戏,三军之偏也。——《说文》。段玉裁注:“偏为前拒之偏,谓军所驻之一面也。”

    (5) 指歌舞杂技等的表演

    云烟古寺闻僧梵,灯火长桥见戏场。——宋· 陆游《出游》

    (6) 又如:戏场(表演歌舞杂技的场子);散戏;猴戏;游戏;排戏;配戏(配合主角演戏);扮戏

    (7) 戏剧

    那明湖居本是个大戏园子,戏台前有一百多张桌子。——《老残游记》

    (8) 又如:戏提调(戏曲演出时负责安排戏码、分配演员、场面调度等事务的人);戏面(假面具);戏头(宋代戏曲演出中的主要角色之一);京戏;黄梅戏

    (9) 游戏

    尚促织之戏。——《聊斋志异·促织》

    (10) 姓

    动词

    (1) 角斗,角力

    少室周为 赵简子之右,闻 牛谈有力,请与之戏,弗胜,致右焉。——《国语·晋语九》。 韦昭注:“戏,角力也。”

    (2) 开玩笑,耍笑捉弄

    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论语·阳货》

    智襄子戏 韩康子而侮 段规。——《国语·晋语九》

    (3) 又如:戏辱(戏弄侮辱);戏妇(戏弄新娘);戏说(开玩笑)

    (4) 游戏;戏耍

    吴用见了,便教军校迎敌戏战,他若追来,乘势便退。——《水浒传》

    剧孟行大类 朱家,而好博,多少年之戏。——《史记·游侠列传》

    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聊斋志异·促织》

    留连戏蝶。——唐·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门外戏。——《世说新语·方正》

    (5) 又如:戏适(游戏消遣);戏娱(游戏娱乐)

    (6) 另见

    (1) ——“於戏”(wū hū):同“呜呼”(wū hū)

    (2) 另见

    英文翻译

    theatrical play, show

    方言集汇

    ◎ 粤语:hei3
    ◎ 潮州话:hi3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