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州和尚

sì zhōu hé shàng [ si zhou he shang]
注音 ㄙˋ ㄓㄡ ㄏㄜˊ ㄕㄤˋ

词语释义

唐西域高僧僧伽大师,曾在泗州临淮县建造寺院,人称泗州和尚。中宗时迎入长安,景龙四年卒,归葬临淮。

词语解释

  1. 唐 西域高僧 僧伽 大师,曾在 泗州 临淮县 建造寺院,人称 泗州和尚 。

    中宗 时迎入 长安 , 景龙 四年卒,归葬 临淮 。 宋 钱易 《南部新书》癸:“ 王延彬 独据 建州 ,称伪号。一旦大设,为伶官作戏辞云:‘只闻有 泗州和尚 ,不见有五县天子。’”参阅 清 周亮工 《闽小记·僧伽》。

引证解释

⒈ 唐西域高僧僧伽大师,曾在泗州临淮县建造寺院,人称泗州和尚。中宗时迎入长安,景龙四年卒,归葬临淮。参阅清周亮工《闽小记·僧伽》。

宋钱易《南部新书》癸:“王延彬独据建州,称伪号。一旦大设,为伶官作戏辞云:‘只闻有泗州和尚,不见有五县天子。’”

泗州和尚的网络释义

泗州和尚

  • 泗州和尚是汉语词汇,读音为sì zhōu hé shànɡ,意思是唐西域高僧僧伽大师。
  • 汉字详情

    [si]
    部首: 331
    笔画: 8
    五笔: ILG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多用男性
    仓颉: EWC
    四角: 36100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水,四声。本义:泗水)

    (2) 同本义

    泗滨浮磬。——《书·禹贡》

    宣公夏滥于 泗渊。——《国语·鲁语》

    (3) 在山东省中部。如:泗上(泛指泗水北岸的地域);泗川(泗水);泗石(泗水之滨的石头)

    (4) 鼻涕

    泗,涕泗也。——《广韵》

    涕泗滂沱。——《诗·陈风·泽陂》。传:“自目曰涕,自鼻曰泗。”

    悲泗淋漓,诚怛人心。——李朝威《柳毅传》

    面缚两降将,跪城下说降,涕泗交颐。——清· 邵长蘅《阎典史传》

    (5) 又如:泗涕(鼻液);泗涕(鼻涕和眼泪)

    英文翻译

    mucous; nasal flow; sniffle; river in Shandong

    方言集汇

    ◎ 粤语:si3
    ◎ 客家话:[客英字典] si5 [宝安腔] si5 [客语拼音字汇] xi4 [台湾四县腔] si5 [梅县腔] si5 [海陆丰腔] si5 [陆丰腔] si5
    ◎ 潮州话:思余3(赐)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六至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息利脂A開去聲開口三等脂Asisiih/sih
    zhōu [zhou]
    部首: 108
    笔画: 6
    五笔: YTYH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ILIL
    四角: 32000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两边的曲折线象河流,中间象水中的陆地。“州”是“洲”的本字。小篆字形象两个“川”字相重合。本义:水中的陆地)

    (2) 同本义。后作“洲”

    水中可居曰州。——《说文》

    (3) 字亦作洲。

    在河之州。——《诗·周南·关雎》。毛本作“洲”。

    (4) 中国古地方行政区划名。相传禹治水后,分其领域为九州。 历代多有兴废。 民国废州。 有些地名仍沿用至今

    昔,尧遭洪水,民居水中高土,故曰九州。——《说文》。按,即 禹贡之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也。舜分青为营州,分冀为幽州,并州,即虞书十二州也。禹平水土,还为九州。

    跨州连郡。——《三国志·诸葛亮传》

    南越中数州。——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虚吏白州。——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守州城者。——《资治通鉴·唐纪》

    (5) 又如:州同(知州的辅佐官);杭州;苏州;柳州;州序(州学,州校);州城(旧时州署所在城邑);州道(州涂。绕城之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少数民族介乎自治区和自治县之间的区划名。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6) 中国古代户籍编制单位

    州,国也。——《广雅》

    二百一十国为州。州有伯。——《礼记·王制》

    五党为州。——《周礼·大司徒》。注:“二千五百家。”

    晋于是乎作州兵。——《左传·僖公十五年》

    虽州里行乎哉。——《论语》。郑注:“万二千五百家为州。”

    州十有二师焉。——《书大传》。注:“州凡四十三万二千家。”

    里十为州。又,术十为州。——《管子·度地》

    (7) 又如:州乡(泛指乡里);州壤(州里,乡里);州巷(乡里)

    (8) 周代国名

    (9) 姜姓。故域在今山东省安丘县东北

    (10) 偃姓。故域在今湖北省监利县

    (11) 姓

    英文翻译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state

    方言集汇

    ◎ 粤语:zau1
    ◎ 客家话:[梅县腔] zhu1 zhiu1 [客语拼音字汇] zu1 [客英字典] zhiu1 [海陆丰腔] zhiu1 [沙头角腔] zu1 [陆丰腔] zhiu1 [宝安腔] zu1 (ziu1) [东莞腔] ziu1 [台湾四县腔] zu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八尤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職流平聲開口三等cju/tjoutɕĭəu
    hé,hè,huó,huò,hú [he,huo,hu]
    部首: 319
    笔画: 8
    五笔: TKG
    仓颉: HDR
    四角: 26900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和谐;协调。

    和,相应也。——《说文》

    和,谐也。——《广雅》

    音声相和。——《老子》

    乐从和。——《国语·周语下》

    倡予和女。——《诗·郑风·萚兮》

    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易·中孚卦》

    与讴谣乎相龢。——《文选·王褒·洞箫赋》

    和五声。——《吕氏春秋·慎行论》

    圣人为能和。

    和乐之本也。

    夔能和之。

    (2) 又如:和合日(和谐、合好的吉日);和合会(合好;和谐);和令(和谐畅适);和比(和谐)。

    (3) 和顺;平和 。如:和衷(和善。今称和衷共济,即指同心和善而共济艰难);和昶(和畅);和直(平和爽直;和顺正直);和正(和顺端正)。

    (4) 和睦;融洽

    颜色愈和。——《史记·魏公子列传》

    言和而色夷。——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5) 又如:和友(和睦友爱);和比(和睦;和谐);和居(和睦相处);和勉(和睦互勉)。

    (6) 喜悦 。如:和悦(和乐喜悦);和喜(和洽喜悦);和愉;和怿(和悦)。

    (7) 暖和;和煦;晴和

    海上风和日暖。——刘斧《青锁高议》

    春和景明。——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天稍和。——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久而乃和。——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和无寡。——《论语·季氏》

    (8) 又如:和清(温和清朗);和媚(温和美好)

    (9) 适中;恰到好处 。如:和售(以平价相买卖);和成(适量的饮食);和口(适口;可口);和味(适口之食)

    (10) 指身体健康舒适

    和于身也。——《战国策·赵策》

    (11) 又如:和宜(合适,舒服);和胜(病愈);和舒(和畅舒适)。

    (12) 日语的,日本的 。如:汉和辞典;和服。

    (13) 搀和,混和。

    松脂蜡和纸灰。——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泪珠和笔墨齐下。——清· 林觉民《与妻书》

    动词

    (1) 调和;调治;调适 。如:和味(调和食物的滋味);和羹(五味调和的羹汤);和弱(调和抑制);和通(调和;和畅)。

    (2) 和解;息争而归和平

    与楚以和。——《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3) 又如:和番(以婚姻安抚外族,和睦异族);和盟(和好结盟);和邻(与邻国媾和交好);和宁(和解,平息);和释(和解;消除)。

    (4) 弈棋或赛球等的结局不分胜负 。如:这盘棋和了。

    (5) 交易 。如:和售(平价交易);和价(谓官定的平价);和籴(古代官府以议价交易为名向民间强制征购粮食);和市(指与少数民族交易)。

    (6) 合。汇合;结合 。如:和合。

    名词

    (1) 两个以上数相加的总数 。如:五和七的和是十二。

    (2) 和平 。如:讲和;求和;议和。

    介词

    (1) 与;跟 。如:和人群一同去。

    (2) 向;对;跟 ——表示动作的对象。如:我很愿意和大家讲一讲;和他父亲谈及此事。

    (3) 跟 ——引进用来比较的对象。如:他的论点和你的相反;我的意见和他们的有别。

    连词

    (1) 与 。如:他和他的儿子在这里;北京、天津、上海和广州。

    (2) 加在一起 。如:你的咖啡有奶油和糖。

    (3) 表示选择,相当于“或” 。常用于“无论、不论、不管”后。如:去和不去,由你自己决定。

    (4) 另见 hè;hú;huó;huò;huo。

    动词

    (1) 应和;跟着唱

    荆轲和而歌。——《战国策·燕策》

    拊石而和之。——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当哭相和也。——清· 林觉民《与妻书》

    (2) 又如:唱和;曲高和寡;和歌(应和他人之歌声而唱歌)。

    (3) 附和;响应 。如:和从(附和顺从);一倡百和;一唱百和。

    (4) 以诗歌酬答;依照别人诗词的题材作诗词 。如:和章(酬和他人的诗章);和答(酬答别人的诗);和酬(以诗酬答他人)。

    (5) 答应;允许 。如:和应(犹应和)。

    (6) 另见 hé;hú;huó;huò;huo。

    动词

    (1) 打麻将或斗纸牌时某一家的牌合乎规定的要求,取得胜利。

    (2) 另见 hé;hè;huó;huò;huo。

    huó

    动词

    (1) 揉和。在粉状物中加水搅拌或揉弄使粘在一起 。如:和揉(在粉状物中加液调匀揉合);和解(犹溶解);和丸(比喻母亲教子勤学);和熊(为母亲教子勤学之典)

    (2) 另见 hé;hè;hú;huò;huo。

    huò

    动词

    (1) 掺合;混杂 。如:和药(调制药物);豆沙里和点儿糖;和羹;和泥儿。

    (2) 不同的人混杂到一起

    与他们甚么相干?怎么也和在里头?——《文明小史》

    (3) 蒙哄,欺骗 。如:和哄(哄骗);和欺(哄骗)。

    量词

    (1) 用于时间,相当于“会儿”

    韦义方去怀里摸索一和,把出席帽儿来。——《古今小说》

    (2) 用于洗东西或煎中药换水,相当于“次”、“道” 。如:衣裳已洗四和;头和药。

    (3) 另见 hé;hè;hú;huó;huo。

    英文翻译

    harmony, peace; peaceful, calm

    方言集汇

    ◎ 粤语:wo4 wo6
    ◎ 客家话:[沙头角腔] wo2 fo2 [海陆丰腔] fo2 fo5 wo2 [梅县腔] fo2 fo5 wo1 wo2 [台湾四县腔] fo2 fo5 wo2 [陆丰腔] fo3 [客英字典] fo2 fo5 [东莞腔] wo2 [客语拼音字汇] fo2 fo4 vo2 vo4 [宝安腔] fo2 | wo2 | fo5 [梅县腔] fo5
    ◎ 潮州话:hua5(huâ) ho6(hõ) ho5(hô)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八戈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戸戈戈一合平聲合口一等ghua/huaɣuɑ
    shàng [shang]
    部首: 338
    笔画: 8
    五笔: IMKF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FBR
    四角: 90227

    详细解释

    副词

    (1) (会意。从八,向声。本义:尚且)

    (2) 同本义

    尚,曾也。——《说文》

    尚无为。——《诗·王风·免爰》

    (3) 又

    尚无造。

    尚求其雌。——《诗·小雅·小弁》

    亦尚一人之庆。——《书·秦誓》

    元济尚寝,笑曰:“俘囚为盗耳,晓当尽戮之。”——《资治通鉴·唐纪》

    臣以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4) 又如:尚有不少;尚来得及;尚未娶亲;尚待研究;尚兀自(还;尚且);尚尔(尚且这样);尚自(尚且);尚然(尚且);尚犹(犹,还)

    (5) 还;仍然

    赵王使使(派使者)视 廉颇尚可用否。——《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如仆尚何言哉?——司马迁《报任安书》

    (6) 希望 表示命令或希望

    鸣呼哀哉!伏惟尚飨。——柳宗元《为韦京兆祭太常崔少卿文》

    (7) 差不多

    灵王卜曰:“余尚得天下。”——《左传·昭公十三年》

    (8) 往上;向上。通“上” 。如:尚论(往上追论古人的行事。尚,通上);尚同(墨子的重要思想之一。即在政体中,下位者,必须对上服从,必须向上认同)

    动词

    (1) 尚假借为“上”,尊崇

    尚,上也。——《广雅》

    以其上古之书谓之尚书。——《书·孔安国序》

    尚有晋国。——《国语·晋语》

    学者多称五帝,尚矣!——《史记·五帝纪》

    尚论古之人。——《孟子·万章下》

    尚三王只。——《楚辞·大招》

    尚左。——《仪礼·觐礼》

    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聊斋志异·促织》

    且五方土音,乡俗好尚,习见习闻。——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2) 又如:崇尚(尊重;推崇);尚茅茨(崇尚茅屋);尚齿(尊崇年老的人);尚年(尊崇年长者);尚左(以左为尊);尚右(以右为尊);尚白(崇尚白色)

    (3) 重视

    臣欲使士大夫尊尚武勇,讲习兵法。——宋· 苏轼《教战守》

    (4) 又如:尚文(重视文治);尚气(重气节,重义气;负气)

    (5) 仰慕

    尚前良之遗风兮,恫后辰而无及。——汉· 张衡《思玄曲》

    (6) 佑,佑助

    象曰:包荒得尚于中行,以光大也。——《易·泰》

    (7) 给帝王管理事物

    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清· 周容《芋老人传》

    (8) 又如:尚食(掌帝王膳食);尚宝(明代官名。掌理宝玺、金银、符牌等事);尚衣(古官名。掌管帝王衣服);尚席(官名。掌理宫中筵席);尚宫(宫中女官名。为宫官的首长,掌管导引皇后及闺阁廪赐)

    (9) 夸耀

    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礼记·表记》

    (10) 超过;高出

    得闻先生之余论,则大庭氏何以尚兹?—— 张衡《东京赋》

    (11) 奉;承

    愿赐问而自进兮,得尚君之玉音。——《文选·司马相如·长门赋》

    (12) 仰攀婚姻

    卓王孙喟然而叹,自以得使女尚 司马长卿晚。——《史记》

    (13) 加上,往…上补充东西

    尚之以琼华乎而。——《诗·齐风·著》

    (14) 又如:尚絅(穿锦衣时加上罩袍,以使华美不显耀于外)

    (15) 荐举;选拔

    尚者,《五制》:“上贤以崇德”,“上贤谓举贤也”。上与尚通。——《广雅》王念孙疏证

    (16) 喜欢;爱好 。如:尚诙谑(喜欢戏谑)

    (17) 娶帝王之女为妻

    诸男皆尚秦公主。——《史记·李斯列传》

    (18) 又如:尚主(娶公主为妻)

    名词

    (1) 志向;愿望

    平生有微尚,欢笑自此毕。——李白《登峨眉山》

    (2) 姓

    形容词

    (1) 久远;古远

    乐所由来者尚矣。——《吕氏春秋·古乐》

    (2) 又如:尚远(久远)

    (3) 自负;骄傲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后汉书·张衡传》

    (4) 上,高尚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陶渊明《桃花源记》

    英文翻译

    still, yet; even; fairly, rather

    方言集汇

    ◎ 粤语:soeng6
    ◎ 客家话:[陆丰腔] shong6 [梅县腔] song5 [宝安腔] song3 [客语拼音字汇] song4 [东莞腔] song3 [沙头角腔] song5 song3
    ◎ 潮州话:siang6(siãng) siên1/sion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陽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市羊陽開平聲開口三等zjangʑĭa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