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沽名吊誉,沽名邀誉
(1) 以不正当的手法博取名誉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元·宫天挺《范张鸡黍》第三折:“我不为别的,自恨我奔丧来后,又不是沽名吊誉没来由。”
成语用法
沽名吊誉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人猎取名誉。
引证解释
⒈ 同“沽名钓誉”。
引元宫天挺《范张鸡黍》第三折:“我不为别的,自恨我奔丧来后,又不是沽名弔誉没来由。”
明杨柔胜《玉环记·富童谮非》:“不似他每逞英雄,沽名弔誉,试剑跃驄,不思映雪与囊萤,心机枉空用。”
亦省作“沽弔”。 宋蔡絛《铁围山丛谈》卷三:“我不解今时士大夫,不使人明目张胆直道而行,率要作匿情诡行,似王莽日事沽弔,是谁倡此!岂世美事耶?”
沽名吊誉的国语词典
利用手段来谋取声誉。参见「沽名钓誉」条。
沽名吊誉的网络释义
沽名吊誉
沽名吊誉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水,古声。本义:古水名)
(2) 同本义
沽,沽水,出渔阳塞外,东入海。——《说文》
(3) 古水名,即今河北省白河
(4) 即今河北省州河。下流为蓟运河,经宁河县至天津市北塘入海
(5) 天津市的别称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gu1 [台湾四县腔] gu1 [客英字典] gu1 [陆丰腔] gu1 [客语拼音字汇] gu1 [海陆丰腔] gu1 [宝安腔] gu1
◎ 潮州话:哥乌1(姑)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孤 | 古胡 | 見 | 模 | 平聲 | 虞 | 開口一等 | 遇 | 模 | ku | ko/ku |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口夕。本义:自己报出姓名;起名字)
(2) 同本义
名,自命也。——《说文》
黄帝正名百物。——《礼记·祭法》
名之曰幽厉。——《孟子》
名公器也。——《庄子·天运》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 罗敷。——《乐府诗集》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名之者谁。——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自名“蟹壳青”。——《聊斋志异·促织》
(3) 又如:名品(辨明品级)
(4) 称说;说出
不能名其一处。——《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5) 又如:不可名状;莫名其妙;名状(形容描述)
(6) 出名,有名声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刘禹锡《陋室铭》
(7) 以私人名义占有
不名一钱。——王充《论衡》
(8) 通“明”。明白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老子·四十七章》
名词
(1) 名字;名称
请问名。——《仪礼·士昏礼》
记百名以上书于策。——《仪礼·聘礼》
慎器与名。——《左传·昭公三十二年》。注:“爵号也。”
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周书·谥法》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木兰诗》
(2) 又如:名榜(名帖);名物(物品的名称及形状);名纸(名片);名象(泛指称谓、法制、器物等。名,指称;象,法象)
(3) 名门,名家 。如:名胤(名门的后裔);名迹(名家的手迹);名画(名家的图画);名书(名家的墨迹)
(4) 名人, 杰出的人 。如: 名彦(名人才士);名俊(俊杰,杰出的人);名场(名人聚会之所);名贤(名人贤士);名辈(名流)
(5) 名声,名誉,名望
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史记·滑稽列传》
名达于缙绅间。——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6) 又如:名宿(有名誉、负众望的读书人);名实(声誉与真才。或指名称与实质);名体(声名与实才)。如:名父(指人父有名望);名分(名望和身分)
(7) 功业,功名 。如:名心(求功名之心);名品(名位品级);名级(名位品级);名烈(功业);名业(功名业绩)
(8) 名义
名曰馆伴。(名义上是招待使者的官员。)——宋· 文天祥《后序》
(9) 又如:名分(名义);名田(以私名占有田地);名色(名义)
(10) 对人在数列中位置的规定 。如:第三名
猗嗟名兮,美目清兮。——《诗·齐风·猗嗟》
形容词
(1) 有名的,著名的;名贵的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有仙则名。——唐· 刘禹锡《陋室铭》
(2) 又如:名姝(著名的美女);名宿(有名的老前辈);名素(一向有名望的人);名族(著名的家族;名字姓氏);名花(名贵的花。俗称美女、名妓为名花);名贵(著名而显贵的人;贵重难得的器物);名都(著名的都市)
(3) 大的
因名山升中于天。——《礼记·礼器》。注:“犹大也。”
环如因而赂一名都。——《战国策·秦策》。注:“大也。”
(4) 又如:名山(大山);名川(大河);名藩(重要的大藩镇);名器(大器)
量词
用于人的数量 。如:二十名工人;三十名学生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miang2 [海陆丰腔] miang2 [梅县腔] miang2 [东莞腔] miang2 [客英字典] miang2 [台湾四县腔] miang2 [客语拼音字汇] miang2 [陆丰腔] miang3 [宝安腔] miang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名 | 武并 | 明 | 清開 | 平聲 | 庚 | 開口三等 | 梗 | 清 | mĭɛŋ | mjeng/mieng |
详细解释
动词
(1) (吊为弔的俗字。会意。甲骨文字形,象人持弋射矰(
)缴之形。古人死而不葬,只是放在荒野里用柴薪盖着,但怕禽兽要来吃,连送丧的亲友都带着弓箭前来帮助驱除。本义:悼念死者)(2) 同本义
弔,问终也。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从人持弓,会敺禽。——《说文》
知生者弔,古弔辞曰,如何不淑。——《礼记·曲礼》
敬吊先生。——贾谊《吊屈原赋》
(3) 又如:吊纸(在死者灵前烧纸吊祭);吊问(吊念死者,慰问生者);吊死(吊慰死者;自缢而死);吊祠(吊唁祭祀)
(4) 引申为慰问
人皆吊之。——《淮南子·人间训》
有君不弔。——《左传·襄公十四年》。注:“恤也。”
肃请得奉命吊 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资治通鉴》
(5) 又如:吊民(慰问遭受不幸的人);吊伐(吊民伐罪。慰问穷苦的人);吊恤(安慰抚恤);吊水(慰问水灾的受害者);吊临(灵前哭吊,吊唁)
(6) 凭吊;伤怀往事 。如:吊悼(凭吊、悼惜);吊古
(7) 悬挂 。如:吊闼(可以吊起的窗扇或门扇。闼:小门);吊挂(一种悬挂起来供欣赏的陈列品);吊猴(耍滑,捣蛋)
(8) 在牌戏中 迫使对手方出牌 。如:接连吊三圈主牌。如:吊主
(9) 求取 。如:吊名
(10) 提取
即于狱中吊出秋公,立时释放。——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11) 又如:吊案(提取案卷);吊卷(提取文卷);吊查(提取查阅)
(12) 通“掉”。落下
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吊在地上都听得见响!——《老残游记》
(13) 又如:吊了稍(吊稍。指没了钱,银子用完了);吊下(掉下);吊谎(掉谎。说谎)
形容词
(1) 哀伤,悲悯
中心吊兮。——《诗·桧风·匪风》
(2) 又如:吊影(独居无伴,对影自怜)
(3) 善;良好
无敢不吊。——《书·费誓》
不吊昊天。——《诗·小雅·节南山》
昊天不吊。——《左传·哀公十六年》
帅群不吊之人,以行乱于王室。——《左传·昭公二六年》
量词
中国过去的小铜钱单位,中间有一方孔,正常地可由中央或各省政府发行 。如:一千文为一吊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diau4 [海陆丰腔] diau5 [梅县腔] diau5 [宝安腔] diau5 [客英字典] diau5 [陆丰腔] diau5 [沙头角腔] diau5 [东莞腔] diau5 [台湾四县腔] diau5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弔 | 多嘯 | 端 | 蕭 | 去聲 | 嘯 | 開口四等 | 蕭 | 效 | teuh/tew | tieu |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言,舆
)声。本义:称赞,赞美)(2) 同本义
誉,偁也。——《说文》
誉名美也。——《墨子经》
状古述今曰誉。——《周书·谥法》
君子不以口誉人。——《礼记·表记》
佞誉诬谀。——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誉之则以为忧。——唐· 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3) 又如:誉人(称赞人);誉谀(歌颂阿谀);誉叹(赞叹)
(4) 通“举”
。推荐更相荐誉。——《汉书·贾捐之传》
而列士不誉。——《汉书·匡衡传》
先时荐誉。——《后汉书·宦者传论》
名词
(1) 荣誉,美名
以永终誉。——《诗·周颂·振鹭》
则燕则誉。——《礼记·射义》。注:“言国安则有名誉。”
誉辅其赏,毁随其罚。——《韩非子》
(2) 又如:誉望(名望)
(3) 通“与”
。同类交众誉多。——《管子·明法》
莫不亲誉。——《荀子·议兵》
推类接誉。——《荀子·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