沬泣
注音
ㄇㄟˋ ㄑ一ˋ
词语释义
以泪水洗脸。形容泪流满面。
词语解释
以泪水洗脸。形容泪流满面。
汉 贾谊 《新书·耳痹》:“大夫 种 拊心嗥啼,沬泣而言信。” 南朝 齐 谢朓 《临溪送别》诗:“沬泣岂徒然,君子行多露。”
引证解释
⒈ 以泪水洗脸。形容泪流满面。
引汉贾谊《新书·耳痹》:“大夫种拊心嗥啼,沬泣而言信。”
南朝齐谢朓《临溪送别》诗:“沬泣岂徒然,君子行多露。”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古地名 。春秋时卫国的一邑。在今河南淇县南
形容词
通“昧”。昏暗
丰其沛,日中见沬。——《易·丰》。注:“沬,微昧之明也。”
英文翻译
dusk; Mei river; Zhou dynasty place-name; (Cant.) to go underwater, to dive
方言集汇
◎ 粤语:mei6 mui6 mut3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moi5 [客英字典] moi5 [海陆丰腔] moi6 [梅县腔] moe.5 mi2
◎ 潮州话:毛锅6(昧)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moi5 [客英字典] moi5 [海陆丰腔] moi6 [梅县腔] moe.5 mi2
◎ 潮州话:毛锅6(昧)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八未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未 | 無沸 | 明 | 微合 | 去聲 | 未 | 合口三等 | 微 | 止 | myoih/mvoy | mĭwəi |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水,立声。本义:无声或低声地哭)
(2) 同本义
持其踵为之泣。——《战国策·赵策》
如闻泣幽咽。——唐· 杜甫《石壕吏》诗
连拜且泣。——宋· 王谠《唐语林·雅量》
太监泣别。——明·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3) 又如:泣励(哭着激励);泣詈(边哭边骂);泣血捶膺(形容悲痛欲绝的样子);泣血(无声痛哭,泪如血涌);泣别(流泪告别)
(4) 哭 。如:泣歧(见歧路有所感伤而哭泣);泣荆(因遗失荆钗而哭泣。比喻留恋旧物,顾念旧情)
名词
眼泪
泣下沾衿。——《汉书·李广苏建传》
座中泣下谁最多。——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诗
泣下沾襟。——宋· 欧阳修《伶官传(序)》
因泣下。——清· 张廷玉《明史》
泣涕(泣泪。眼泪);饮泣(含忍眼泪,形容极其悲痛)
英文翻译
cry, sob, weep
方言集汇
◎ 粤语:jap1
◎ 客家话:[梅县腔] kip7 [沙头角腔] lip7 [客语拼音字汇] kib5 [宝安腔] kip7 [客英字典] kip7 hip7 [台湾四县腔] kip7 hip7 [东莞腔] lip8 [海陆丰腔] kip7 hip7
◎ 客家话:[梅县腔] kip7 [沙头角腔] lip7 [客语拼音字汇] kib5 [宝安腔] kip7 [客英字典] kip7 hip7 [台湾四县腔] kip7 hip7 [东莞腔] lip8 [海陆丰腔] kip7 hip7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二十六緝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泣 | 去急 | 溪 | 緝B | 入聲 | 緝 | 開口三等 | 深 | 侵B | kʰĭĕp | khip/qyp |